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簡稱阿壩州,是四川省的一個自治州,以少數民族為主要人口 。阿壩州有九寨溝、黃龍等世界自然遺產。阿壩州被世界旅遊專家譽為世界生態旅遊最佳目的地。
特色美食有阿壩安多面片、阿壩酸菜面塊、百合酥、糍粑、和尚包子、九寨溝氂牛肉乾、人參果飯、燒饃饃、素燒如意、太極酥、豬油麻花等等。
菠汁蒸餃
簡介
菠汁蒸餃,蒸點,特點:形似豆莢,淺綠色,餡嫩鮮爽口。烹制法:蒸。
特粉、菠菜汁等製成餃皮。豬瘦肉、荸薺分別剁細,下調料製成鮮肉餡。
取皮分別包餡,呈豌豆莢形,上籠蒸熟裝盤。
操作要領:蒸制時要掌握好火候和時間。
[!--empirenews.page--]酸菜面塊
簡介
酸菜面塊是一種特色很濃的藏族傳統晚餐。其主要原料是酸菜,到藏胞家做客,主人一般都會請你吃酸菜面塊。
製作方法
酸菜面塊主要原料是酸菜,酸菜的製作方法很簡單:把菜葉煮到快熟時,取出冷卻,然後裝入罈子或木桶里,密封好放在陰涼處。一星期左右就成了;製作面塊,將麵粉過篩後,用冷水或溫水調和,在面盤內用雙手反復揉搓,使其柔和。用擀麵棒擀成薄片,撒上樸面裹成數層,用刀切成約二寸長、五分寬的長條塊;製作面湯時首先加酸菜,其次加本地陰乾的臘肉或新鮮氂牛肉,再加進土豆,面塊和鹽、蔥等煮熟,香噴噴的酸菜面塊便做出來了。
食用方法
將面塊放入酸菜湯內,用旺火煮沸,待熟後,湯內加入鹽巴和搗碎的海椒、花椒面、大蒜泥等佐料。再用一小鐵瓢將切成碎塊的豬膘熬熟熬化直至冒煙,然後將其倒至已煮熟的面塊鍋里,這時燙油遇湯便發出“滋滋”之聲,散髮出美味油香,吃起來麻、辣、香味俱全。
[!--empirenews.page--]太極酥
簡介
太極酥,酥點,特點:酥紋清晰美觀,皮酥餡香甜。烹制法:炸。此點形如太極圖,故名。餅餡甜咸均可。
炒花生仁去皮剁碎,蜜玫瑰、白糖、炒麵粉少許、豬板化油揉勻成餡。油水面一半用食用檸檬黃揉勻。黃、白兩種油水面分別包入油酥面裹成圓筒,用刀各將兩種圓筒順切成兩半,刀口向下,再切成每個重8克的段。Fun
將黃白色的段各取一條合攏,捏成三角條形,兩頭向上扭成螺旋形圓餅,按扁,包入餡,入溫豬油鍋內炸制,酥餅黃、白兩邊各安上蜜櫻桃一顆即成。Fun
操作要領:兩條面段合攏時要均勻。Fun
[!--empirenews.page--]燒饃饃
簡介
用新鮮牛奶和面,做成圓餅,在葬家人特有的萬年火塘中用熟灰烘烤而成。外皮酥脆,內瓤鬆軟,具有濃郁的奶香。
用玉米面、麥面或蕎面,加水合成面團,做成餅狀,埋進柴火灰中,翻動幾次,燒熟後就是燒饃饃。有些燒饃,用特製的花紋模子印出凹凸花紋,用火掀烙製成型後,現燒熟,簡直就是工藝食品。
燒饃饃是嘉絨藏族出遠門、走親戚或到遠處耕種放牧時必備的食品。吃飯時,用刀子把燒饃饃剖開,中間夾酥油,也可夾蜂糖、豬膘、酸菜等,邊喝茶邊食用,十分可口。
燒饃饃在嘉絨藏區,是當做禮品相送的,特別是喪葬和婚娶,來客都要送一個燒得很精緻的燒饃饃,就是平時到親戚朋友家作客,也要帶燒饃饃,既可以同主人家一道享用,離去時又當作禮物留在主人家裡,主人是很高興的。
[!--empirenews.page--]洋芋糍粑
簡介
九寨溝藏胞製作的洋芋糍粑,即是以土豆為主要原料烹調的膳食。製作時先將土豆煮熟,剝皮,然後在專用器具里捶搗,使之成為粘性很強的闐乾糊狀物,食用時切成塊狀煮入酸菜湯內即成。吃時再根據各處口味放入精鹽、紅油辣椒或伴以蜂蜜、炒黃豆面等,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九寨溝)
選料:高山土豆(選擇體大、形狀好的洋芋)、蜂蜜、大蒜、花椒面、熟油辣椒、食鹽、味精、酸菜等。
製作方法:先將土豆洗淨煮熟,剝皮,然後在木桶里捶搗,直到土豆呈粘稠性很強的糊狀物,食用時切成塊狀煮入酸菜湯內即成。吃時再根據各處口味放入精鹽、紅油辣椒或伴以蜂蜜、炒黃豆面等。
吃法:洋芋糍粑有幾種吃法:剛打好的洋芋糍粑非常糯,蘸上白糖、蜂蜜或者花椒油、芝麻油、香醋、蒜泥等調成的汁,就可以吃了;另外,還可以用油熗一鍋酸菜湯,在湯內放入適量的花椒粉、蒜泥、蔥花、姜末等調料,然後把洋芋糍粑放入湯內稍煮,最後調上香菜、油潑辣椒就做成了非常美味的酸菜糍粑湯了。
色味:味道鮮美,入口爽滑,營養豐富。
食補價值:土豆中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優質纖維素,能抗衰老,能和胃調中、健脾益氣,對治療胃潰瘍、習慣性便秘等疾病有裨益,兼有解毒、消炎的作用。
[!--empirenews.page--]羊肉血腸
簡介
藏族地區,無論是農民還是牧民,每宰一隻羊,羊血不單獨煮食,而是將羊血灌入小腸內煮沸而食,又香又嫩,品嘗一口,滿嘴生香,十分解饞,別有風味。血腸的製作極為簡單。先把最好的羊肉剁碎待用,在羊肉中放入適量的鹽、花椒、糌粑粉少許與剁好的羊肉混拌,灌入腸內,用線系成小段。制法與制香腸同。吃時不雖不渣,不脫皮,清香軟嫩,既又血香,又不膩口。血腸的烹飪方法也別具特色。將灌好的血腸放入湯中煮沸,煮至血腸浮起,腸成灰白色,約八成熟,便立即起鍋,盛入盤內,全家席地而坐,割而食之。
補充
蒙古民族一般把羊血漿灌入大腸,做成灌腸。食用時一般在肉湯里煮10-15分鐘。蒙古人和西藏人還直接運用動物的活血。"從醫學觀點看來,血有高味覺性等益處。但不到緊急的時候,人們不常吸用活血。另一種灌腸加之薄層肉及肝等,拌以蔥類和油鹽等調料,煮之半小時後食用,此叫灌腸。
灌腸的工作一般都在現殺的羊皮上進行。因為羊皮光滑,腸子不易弄斷。多數需二人合作。小腸下接盲腸(俗稱苦腸),盲腸下接細肥腸。把細肥腸割掉,從割口處灌進水去,容量較大的盲腸就成了一個天然的大漏斗。灌滿以後,一人不斷用力擠壓,水就流入小腸。一人用兩手不斷捋小腸,將糞便排在泔水桶里。如此再灌再排,直到把小腸基本洗淨。再割一塊肺子塞進小腸里,上面灌水並擠壓排出,再用水涮一兩次,就可以灌腸了。
從羊腔中舀在盆里的羊血,一般正好灌滿它自己的腸肚。灌時,先用手把凝結的血塊攥碎,攪進蕎面或白麵,加入切碎的漫肚、油、鹽、調料、蔥蒜等物。亦從割口處灌入,要灌得不可太滿也不可太扁。小腸二三丈長,為煮食方便,可斷為四、五部分,不撕掉外面連接腸壁的油脂。這些油脂有固定小腸的作用,灌時要注意擺順不使揚子扭結。煮出時盤纏一團,一如腹中的自然狀態。臥羊時節腸肚太多,一時吃不了,就灌好分成四五團凍起來,在來年清明時節煮食。
[!--empirenews.page--]阿壩安多面片
簡介
安多面片,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道特色小吃,該品具有口味隨人意,香辣酸綿,暖脾開胃等特點,深受川甘青等地藏族同胞的喜愛。
“安多”一詞是藏語,安多,在漢語語境中,可以指“安多縣”,在藏族習慣中,安多代表“安多藏區”。安多藏區是指青海、甘肅、四川西北部藏族聚居地區。這一地區的藏族,喜歡吃一種做法簡便而又香綿可口的麵食,即安多面片。特點是口味隨人意,香辣酸綿,暖脾開胃。CdW
安多面片的製作方法:CdW
(1)麵粉加溫水揉成團,比擀麵條的面揉得軟一點,再用刀將面切成4寸長的厚塊。CdW
(2)擺整齊,表面塗少許食油,再用乾淨濕布蓋上備用。CdW
(3)煮面片湯將羊肉切的鹽,再加水,燒開成肉湯。CdW
(4)將備好的面取一條在案板上壓成扁長形,然後慢慢地抻,抻得長長的繞在左手腕上,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掐住一端,用右手一小塊一小塊地拉斷投往肉湯鍋里,不一會兒香熱的面片就起鍋了,加入調料即食。CdW
[!--empirenews.page--]糌土
簡介
糌粑是藏族人的主要食糧。形似內地的炒麵,可分為青稞、豌豆、燕麥糌粑等。藏胞無論下地勞動,上山放牧,出門旅行,都要隨身攜帶糌粑。吃時,往碗里倒些糌粑,另少量的酥油,沖茶水食用。糌粑攜帶方便,又是熟食,在地廣人稀、燃料缺乏的地方,的確是一種物美價廉實用方便的快餐食品。
糌粑的做法是:選好青稞、豌豆或燕麥,淘洗淨,晾乾,炒熟,磨成麵粉即可。吃時還可放入奶渣或白糖,用適量茶水或青稞酒調好,然後用中指按逆時針方向反復攪拌均勻,再用手捏成團狀,吃時也用手往嘴裡送。另一種吃法是燒成糊狀,裡面放些肉、野菜之類,叫“糌土”。糌粑比小麥營養豐富,且攜帶方便,出門只需懷揣木碗和“唐古”(揉合糌粑的小幅獐子或羊皮囊),吃時再加適量的茶水就行,無需生火做飯。糌粑有青稞糌粑、豌豆糌粑和青稞與豌豆混合糌粑等。
[!--empirenews.page--]豬油麻花
簡介
豬油麻花,麵食,特點:色澤茶黃,形如麻絞,酥脆香甜,散口化渣。烹制法:炸。此品是四川民間小吃,老幼皆宜,又名“麻花”,因形如麻絞而得名。
川味豬油麻花的做法:58H
1、麵粉配紅糖(化散)、白糖、化豬油、發麵、純鹼,加清水。58H
2、先與麵粉充分和勻,再用力揉和至熟,拉成9釐米寬、2.5釐米厚的扁形片子,抹上菜油。58H
3、待15分鐘後,用刀橫切成重約80克的一字條,搓麻花形。58H
4、下油鍋炸成淺茶黃色,起鍋瀝去余油即成。58H
操作要領:和面是關鍵,加水時要把麵粉盡力和勻後才揉合,否則就會成“包漿面”;炸時要掌握好火候,火大了麻花要散,以中火為宜;要根據季節溫度變化掌握好面的鹼性。58H
[!--empirenews.page--]百合酥
簡介
百合酥,酥點,特點:形如百合花,酥紋層次清晰,餡香甜可口。烹制法:炸。
將花生仁炒酥去皮剁碎,瓜元、蜜棗(去核)切成小丁,加白糖、化豬油、炒麵粉少許,揉勻成餡。Syf
油水面作成每個15克的劑子,包入油酥面擀疊成圓皮,包入餡、封口,搓成高裝形,用小刀在點心頂部劃一個十字,然後入溫豬油鍋內炸熟即成。Syf
操作要領:掌握好用刀划花瓣的深度;炸制的油溫應稍低,以保證花瓣展開。Sy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