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做菜網!

清遠小吃大全_清遠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 愛料理 編輯:愛料理 訪問手機版

是廣東省轄地級市。位於中國廣東省的中部,北江中下游,北面和東北面與韶關市為鄰,東南和南面接廣州市,南與佛山市接壤,西與肇慶市相連,是珠江三角洲開放地區和粵北山區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匯集區之一,也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市。

特色小吃豬肚雞、白切清遠雞、吊燒清遠雞、母、母雞煲、刀切糍、艾糍、洲心燒肉、洲心大、全菇宴、全羊宴、全鹿宴、石潭豉油雞、白切狗、瑤胞糍、狗腦煲等。

石潭豉油雞

簡介

石潭豉油雞出自清遠石潭鎮,皮金肉滑,味道咸香,在本地小有名氣。

石潭鎮簡介:

清遠市清新縣的石潭鎮,鎮子不大,但地理位置比較特別:往東北方向是大名鼎鼎的英德那個英西峰林的風景區,英西峰林的九龍豆腐因其嫩滑入口、豆味濃郁而名聲遠播;往西南,是清遠的源生態旅遊區,其鐘乳石形成的三層大溶洞及造型以氣勢龐大而傲視廣東的其它鐘乳溶洞;加上洞外的水雲澗棧道和桃花湖,水景天景林景一色,讓人產生墜進天外仙境的感覺。東北與西南、一明一暗的石灰溶岩形成的奇異區域,其中心支點就落在了石潭鎮。石潭鎮,盤踞在舊107的國道上,從清遠駕車約需一個半小時。就這麼一隻豉油雞,在這麼獨特的石潭鎮裡已經“咯、咯、咯”地叫了十幾年。

石潭豉油雞的由來:

躲在舊107國道的一處不起眼的酒店裡的“石潭豉油雞”,鮮香、肉嫩、皮滑、骨都入味,是幾年前被到陽山考車牌的司機發現的,之後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惹來廣州的“為食貓”,足以見其魅力。飯市的時候門口停著幾十輛車不足為奇,人們喜歡它的皮爽肉滑、骨透芳香,在鄉野環境中用這樣的好雞下飯,特別開胃。

做法

主料:

雞一隻。

配料:

生抽、老抽、冰糖、米酒、陳皮(三片)、八角(兩只)、杞子、片、蔥白(針雕法切絲)。

製作過程:

在鍋里下1湯匙油,爆香薑片和蔥段,加入豉油雞汁和清水煮開,把整雞放進鍋里,加蓋,用慢火煮開,每隔幾分鐘就把雞翻轉一次,讓雞身各個部位都著色入味,大約煮20分鐘左右,雞身全部變成深咖啡色,就加1茶匙芝麻油,加蓋再煮5分鐘,離火再浸5分鐘。

[!--empirenews.page--]

卷筒糍

簡介

卷筒糍是在廣東英德一帶較為多見的一種早點,在廣州、清遠、韶關偶爾有見。卷筒糍是英德人喜歡的早餐品種,它是用一塊方形沙河粉,上面塗以芥辣、麻油,在加入爆香的蔥花,然後放上一條鮮炸油條捲起來,蘸點醬油即可食用,香辣爽口,別具風味。

特點:

色:

白(腸粉)里透金(油條),表面點綴金圈(蔥花)、黑點(芝麻)。

香:

炸蔥花、炒芝麻、麻油的香。

口感:

在裹油條時放些酸辣醬、芝麻醬油、黃芥茉,最後再撒上一層炸蔥,滑滑的河粉,配上吸住了各種調味料的油條,外嫩內爽,不油膩。

做法

佐料:

炸蔥花,五成熟;炒芝麻;麻油、醬油少許拌勻。

製作方法:

1.首先是炸油條,比平時所見的油條較短,約二十釐米長。

2.然後是腸粉。腸粉蒸好後,對稱切開成兩個長方形,寬度約為二十釐米,將油條放在切開的3.一邊腸粉中,用腸粉包卷油條。

4.最後用刀切成約兩釐米為一塊。是用薄薄的河粉將新鮮炸出來的油條裹在一起,蘸著各種調味料食用的,外嫩內爽,頗具風味。

5.用鵝毛將佐料均勻的塗在切好的卷筒糍之上。

[!--empirenews.page--]

擂茶粥

簡介

擂茶粥是廣東清遠農村地區的漢族傳統名點,“長相兀突,味道佳美”,“碗碗生津,匙匙養神”,是對清遠風味擂茶粥最恰當的描述。當地農村,或聯絡感情,或招待賓朋,或婚嫁喜慶,擂茶粥是必不可少的禮待,俗稱“半餐”。

營養價值:

據考,擂茶粥有許多功用,具有清熱解暑、提神生津、生津止渴、幫助消化、改善體質、延年益壽等功效而成了當地人們的食譜之一,經久不衰。農村中有一大部分老年人,一天不吃擂茶粥就不舒服,無精打采。這一地區的人,儘管進了城,但一直保留著吃“擂茶粥”的習慣。

從自然條件看,客家居住區域多屬崇山峻嶺,瘴癘流行。史書載:“若夫瘴癘……一三月謂之青草瘴,五六月謂之黃芽瘴,九十月謂之新禾瘴,立冬以後,寒氣漸肅,嵐霧始衰,瘴癘無矣。”由此可見,這些地方一年中就有半年瘴癘。在如此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為了生存和發展,客家人自然就會想方設法採取種種防範和治療措施。《呂氏春秋》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說明藥食同源,藥補和食補的關係。而用姜,鹽和藥草製作的擂茶粥恰恰有御瘴去癘的藥理功效。

歷史文化

提起擂茶粥的來歷,有許多優美有趣的傳說,大致有三個版本。

版本一:

東漢傳說,主人公是伏波將軍馬援。他率軍南徵,恰遇天氣炎熱,瘴氣瀰漫,瘟疫肆虐,數百將士染病倒下。正在將軍苦思良策以圖應對時,當地一位老嫗為部隊的紀律嚴明,行為端正所感動,主動獻出秘方“三生湯”給將士治病。老嫗把生茶葉、生米、生薑等放在牙盆里,用山蒼樹把它們擂成糊狀,然後用沸水衝製成湯讓將士服用。說有多神奇就有多神奇,將士們飲用了這種“三生湯”後,有病的迅速痊癒,無病的也可抵御傳染。由於此物帶有發散、消滯、清熱的作用,取得治病防病的效果,一傳十十傳百,廣泛流傳開來。將士們為感懷老嫗救命恩德,命名“擂茶湯”。當地老百姓也仿吃之,並演變成擂茶粥。

版本二:

三國故事,主人公是劉備。他與曹操交戰,因久旱酷暑,營中瘟疫橫掃,劉備的軍隊吃了當地人做的擂茶粥後治好了疫病打了勝仗。

版本三:

北宋傳說。主人公卻是名聲不太好的潘仁美。他奉宋太宗之命征服南漢王朝,到了南方水土不服,士兵們上吐下瀉病情嚴重,當地一老婦同樣炮製擂茶粥幫助士兵治癒。

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時期,英德游擊隊的隊醫就曾經採用擂茶粥食療法為戰士療傷。

傳說種種,核心歸一:擂茶粥的歷史源遠流長,製作風格各異,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做法

顧名思義,擂茶粥是用陶制器具將山茶葉磨成粉末狀,再用冷開水、花生油調成漿,後用白粥調制的一種粥。由此可見,它的製作過程技術含量很高。

第一,工具選擇。工具:布滿蛛網狀溝紋並形成細牙的特製陶盆(俗稱牙盆),它口大底平窄;擂茶棍一條,山茶樹、山蒼樹、烏柿樹、烏楸樹等可食雜木均可,茶杯大小,長1.5米左右,下端刨圓,便於擂轉。這些擂茶棍的材質木屑含有纖維素和木糖,性味甘咸,無毒,具清熱解毒功效。

第二,茶葉選擇。春分至清明前後採摘的山茶葉為上佳品,苦齋婆、雷公碗、狗貼耳、牛頭沫、漆大駁、布鏡耳、糖葉、楓樹葉等次之。茶葉採摘回來後,先揉搓茶青,再置於砂鍋用文火慢炒脫水,自然冷卻後用陶罐或乾柚子皮密封置放,取出即可用。據說保存越好年月越久遠,擂茶粥的顏色越深味道越醇香,保健功效越顯著。大洞鎮一些茶農保存了幾十年的老茶每市斤賣到了幾百元。

第三,製作流程。先將茶葉用水洗乾淨放入牙盆內,用大腿夾緊牙盆,手握住擂茶棍,順轉,逆轉,邊擦,底搓,待茶葉擂爛後,再加入適量的水和花生油,擂成茶漿。英德有首現代版“擂茶歌”:“客家人民系享福,一日兩餐擂茶粥;兩腿夾住擂茶盆,雙手搖到身‘鬱鬱’”(擺動、搖晃之意)。可視個人口味喜好加入芝麻、炒花生、薄荷、陳皮等佐料。擂茶粥的製作過程中,“擂”是功夫核心,盡顯英德特色,換成其它字眼都會失色走味。

第四,煮粥技巧。要訣:大米七八成熟時用木勺把三分之二的米渣撈起,粥水要稀,最好能照出人影。白粥煮好後,將其倒入盛有擂茶漿的牙盆,再添入剛才撈起的米渣,加鹽攪拌均勻,一頓風味獨特的擂茶粥即大功告成。如果只喝擂茶水,用粥湯或開水衝兌即可。一碗擂茶入肚,口裡那種茶的醇和香,粥的那種順和滑,胃的那種溫和暖,簡直妙不可言!千般形容萬般比喻只為突出一個“爽”字!。

[!--empirenews.page--]

擔仔鹵肉飯

簡介

擔仔鹵肉飯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名點,屬於粵菜系。把蔥切段、姜切片,五花肉改刀備用;坐鍋點火倒入油,放入白糖大火將糖炒化變為暗紅色時,加入醬油、鹽、雞精、料酒、蔥、姜倒適量清水,放入八角、桂皮、丁香、香葉待水燒開後放入五花肉,轉放入高壓鍋中壓10分鐘;開蓋後放入鵪鶉燉5分鐘,關火將肉取出切碎,坐鍋點火,倒適量燉肉的湯,放入鵪鶉蛋,水淀粉勾芡,放入碎肉攪勻,淋少許香油出鍋澆在飯上即可。

特點:

肥而不膩、甜咸適口、香濃四溢。

做法

材料:

豬五花肉

輔料:

鵪鶉蛋、米飯

調料:

鹽、雞精、料酒、白糖、醬油、香油、澱粉、八角、桂皮、丁香、香葉、蔥、姜

烹制方法:

1、將蔥切段、姜切片,五花肉改刀備用;

2、坐鍋點火倒入油,放入白糖大火將糖炒化變為暗紅色時,加入醬油、鹽、雞精、料酒、蔥、姜倒適量清水,放入八角、桂皮、丁香、香葉待水燒開後放入五花肉,轉放入高壓鍋中壓10分鐘;

3、開蓋後放入鵪鶉蛋燉5分鐘,關火將肉取出切碎,坐鍋點火,倒適量燉肉的湯,放入鵪鶉蛋,水淀粉勾芡,放入碎肉攪勻,淋少許香油出鍋澆在飯上即可。

[!--empirenews.page--]

東陂臘乳狗

簡介

東陂臘乳狗是傳統特產,以小狗為原料、宰淨、撐開,按傳統方法日曬臘制。因連州地處粵北山區,山高風大,氣候清涼,故所臘乳狗香味醇厚,肉軟骨脆,是連州人的匠心之作。東陂的臘肉臘腸、臘蛋等臘味,肥瘦搭配考究,味道獨特,同樣是當地名產。

習俗:

東陂臘狗產自中國廣東省連州市東陂鎮,東陂鎮已經作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地區。

東陂臘乳狗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由於當地地理位置較為偏僻,以小農經濟為主,各家各戶都養土狗看門,冬天也有吃狗肉的習慣。當地有做臘肉的傳統,狗肉又有滋補暖身的食療功效,尤其適合冬天食用,所以當地居民選取肉質口感鮮嫩的3到4個月的小乳狗製作臘狗,使其可以長期存放食用。

產地環境:

廣東省連州市東陂鎮,地處粵北,與湘、桂交界,三面環山,其所在地是一個平緩的河床谷地,一邊是當地著名的地下河流出來的一條清澈的小溪,另外一邊是北江上游的西溪,東陂鎮正好位於群山和兩水的環抱之間。每年秋冬時節,季風風力較大,乾燥的北風經周圍的山峰阻擋後經南風坳到達東陂,緩緩流動;再加上當地保護完好的植被使得兩河中的濕氣能慢慢地散髮到周圍的空氣當中,使得東陂具有製作臘味的先天優勢。由於風流正對著山腰間生曬臘味的地方,臘味直接風乾,不用烘爐烘乾,聞起來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獨特香氣和天然風味。

做法

制臘狗要選2.5千克至3.5千克重的肥乳狗,宰好洗淨後去骨,用炒乾的碎鹽醃;醃好後再以溫水洗淨,晾乾水,淋姜汁酒,塗上糖和沙姜粉;然後造型,風乾。

臘狗嫩、爽、香、不腥不膩,可蒸可炒,用來烹制火鍋臘味飯也相宜。臘乳狗製作過程也頗為複雜。首先選取3到4個月的大的小乳狗,宰殺後去掉小狗身上主要的骨頭,再用鹽和香料醃制兩天。而後用溫水水清洗晾乾,為了產品的美觀,會用報紙作為填充物,使臘狗的頭恢復小狗的頭型,晾曬風乾15天後,如同“藝術品”一般的臘乳狗就可以上市了。

[!--empirenews.page--]

東陂臘味

簡介

東陂臘味產於廣東省連州市東陂鎮,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東陂臘味是淸遠市連州地方特色食品,有三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因產於東陂鎮而得名。東陂臘味包括臘肉、臘腸、臘鴨、臘狗四個主要品種,它是把鮮活禽畜,經過選料、醃制、風乾等程序加工而成。其工藝特點在於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進行風乾,不經烘烤或者煙薰,不添加亞硝酸鹽和防腐劑,具有臘香濃郁、香嫩爽口、回味悠長的特色。

品質特徵:

據瞭解,東陂臘味的生產原料來自按養殖規範飼養、符合一定質量要求的鮮活畜禽(豬、鴨、狗),經宰殺、選料、配料、醃制、風乾等工序加工而成。工藝特點在於利用產地自然條件進行風乾,不經烘烤或煙薰,不添加亞硝酸鹽和防腐劑。生產具有季節性,生產時間為每年的寒露節至小寒節之間。

東陂臘味的質量特色是香、嫩、爽口,臘香濃郁,甜咸適中。與其他地區的臘味相比,東陂臘味的特色有:瘦肉呈暗紅色,肥肉呈半透明的白色或淡黃色。其他廣式臘味經過烘焙,多為鮮紅色;湖南、四川的臘味經過上色、煙薰,顏色為黑褐色。由於東陂臘味完全依靠當地的自然風力吹乾,生產週期長,其外表更加乾爽、組織結實有彈性。另外,東陂臘味還具有風乾醃臘製品獨特的臘香味,臘香純正、濃郁、綿長。

產地環境:

東陂鎮地理特徵是屬河床谷地,位於兩山兩水之間。其中東塘河,是從峽谷中鑽出來的,緩緩地流到東陂鎮,也把習習的山風帶到鎮子上。秋冬時節,乾燥的冷風從南風坳吹來,與兩條河散髮的水蒸氣糅合在一起,正好讓晾在天棚上的臘味徐徐涼爽,慢慢陰乾。正是由於特定的風力、溫度、濕度,才形成了東陂臘味獨特的風味。因此,東陂臘味又有"風乾臘味"之稱,更有"天時地利厚賜"之說。

另外,由於採用風乾工藝,只能利用秋冬季的天然氣候條件生產,生產時間約為每年的寒露節至小寒節之間,屬季節性生產,超出此時間範圍生產的臘味也沒有風乾臘味的特色。生產時間與生產地域是兩個必備條件,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生產風乾臘味的自然條件。

[!--empirenews.page--]

皮蛋豆腐

簡介

皮蛋豆腐是廣東清遠一道名菜,是採用內脂豆腐、榨菜、皮蛋、香油、香菜等原料製作而成美味佳餚,製作簡單,營養豐富,清熱解火,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成分。

營養價值:

豆腐的蛋白質含量豐富,而且豆腐蛋白屬完全蛋白,不僅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而且比例也接近人體需要,營養價值較高;有降低脂,保護血管細胞,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此外,豆腐對病後調養、減肥、細膩肌膚亦很有好處。

松花蛋鴨蛋含更多礦物質,脂肪和總熱量卻稍有下降。它能刺激消化器官,增進食慾,促進營養的消化吸收,中和胃酸,清涼,降壓。具有潤肺、養陰止血、涼腸、止瀉、降壓之功效。此外,松花蛋還有保護血管、提高智商、保護大腦的功能。

做法

主料:

嫩脂豆腐一盒,皮蛋兩個

輔料:

香油,香菜,蔥花,醬油

教您皮蛋豆腐怎麼做,如何做皮蛋豆腐才好吃

1、內脂豆腐一大塊用開水燙過放涼,皮蛋切小塊;

2、皮蛋放在豆腐上,撒上雞精、鹽、蔥花,淋醬油、香油放香菜即成;

3、吃時攪拌。

[!--empirenews.page--]

簡介

麥羹是廣東清遠陽山縣特產。包麥是鄉俗俚語,即玉米。麥,為包麥之“麥”,顧名思義,麥羹,就是玉米湯水,玉米磨成粉粒,用水將之煮成介於糊與水之間的狀態,齋飲,滋味濃香,口感清純。

特產詳情:

玉米,亦稱“玉蜀黍”、“包穀”、“包蘆”、“珍珠米”等。陽山地處粵北山區,氣候適合種植玉米。是廣東省玉米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縣份。陽山人將玉米脫粒磨成粉,然後煮成玉米糊,這就是“麥羹”了。

特產歷史:

陽山麥羹是陽山山地居民自古以來維持生存,保護健康的主食,名字為麥羹,而其原料實際是玉米。陽山麥羹流傳在陽山縣境內,目前仍保持著傳統手工製作及烹調方法的只有江英鎮坑邊村村民。

製作方法:

傳統中煮麥羹的過程,先用石舂將玉米粒的表皮舂掉,將玉米粒舂成既有粉、又有小粒的混合粉。然後將玉米粉用冷開水調和,倒進沸騰的水中,再加入一種陽山人稱之為“灰水”的液體,用文火熬兩個小時左右即可食用。

味道口感:

陽山麥羹入口細膩、潤滑、香甜、鮮美。可加糖(或鹽)食用,亦可淡食加菜送。

[!--empirenews.page--]

田螺

簡介

釀田螺是一道廣東省的漢族傳統名菜,屬於粵菜系。

製作工藝:

豬肉洗淨,切碎,剁成茸糊狀;將大田螺用刀砍掉尾部兩圈硬殼,用錐子將田螺肉挑出(去內臟),田螺殼洗淨另用;將田螺內洗淨,切碎,剁成田螺糜糊;田螺與肉茸同放入碗內,加精鹽、紅糖、澱粉、味精、五香粉等佐料攪拌起勁;並按量逐一塞進田螺殼內; 炒鍋放置火上,加植物油燒至六成熱,加蔥花、薑末煸炒出香;放入田螺翻炒,烹入黃酒,加雞湯適量,改用小火煨煮至熟;加精鹽、味精,淋入麻油即成。

做法

材料

編輯

主料:

田螺500克

輔料:

豬肉(瘦)50克

調料:

鹽6克,赤砂糖2克,澱粉(玉米)10克,味精2克,黃酒10克,五香粉1克

製作:

1. 先將豬肉洗淨,切碎,剁成茸糊狀;

2. 將大田螺用刀砍掉尾部兩圈硬殼,用錐子將田螺肉挑出(去內臟),田螺殼洗淨另用;

3. 將田螺內洗淨,切碎,剁成田螺糜糊;

4. 田螺與肉茸同放入碗內,加精鹽、紅糖、澱粉、味精、五香粉等佐料攪拌起勁;

5. 並按量逐一塞進田螺殼內;

6. 炒鍋放置火上,加植物油燒至六成熱,加蔥花、薑末煸炒出香;

7. 放入田螺翻炒,烹入黃酒,加雞湯適量,改用小火煨煮至熟;

8. 加精鹽、味精,淋入麻油即成。

美食貼士——健康提示:

本品通治各類骨質酥鬆症。

美食貼士——食物相克:

田螺:螺肉不宜與中藥蛤蚧、西藥土霉素素同服;不宜與牛肉羊肉蠶豆、豬肉、蛤、面、玉米、冬瓜香瓜木耳及糖類同食;吃螺不可飲用冰水,否則會導致腹瀉。

[!--empirenews.page--]

東陂水角

簡介

東陂水角是廣東清遠最著名的漢族傳統小吃之一。糍皮軟脆滑嫩、香爽口,肉餡咸甘適度、味美香醇,既有楚南人飲食的辛辣韻味,又有嶺南人清淡高雅的風範,集嶺南和中原飲食文化於一體。老一輩品嘗過東陂水角的海外華人,至今還念念難忘、噴噴稱道。

特點:

東陂水角糍皮軟脆滑嫩、香爽口,肉餡咸甘適度、味美香醇,既有楚南人飲食的辛辣韻味,又有嶺南人清淡高雅的風範,集嶺南和中原飲食文化於一體。老一輩品嘗過東陂水角的海外華人,至今還念念難忘、噴噴稱道。

特色吃法:

一盤水角還得配上個好味碟,水角的味碟比較特別,用上等芥末、麻油、辣椒油、少許老抽(醬油)配制而成。食客夾一個水角,往味碟里蘸點一下,放進嘴裡,慢慢咀嚼,細細品嘗,真是香辣撲鼻,濃郁甘美,令人胃口頓開、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做法

東陂水角的製作過程相當講究。須預先訂制一口“鼎”樣的大鍋,底斜平、直身,比大飯鼎還闊大,而直身高度稍矮。砌置灶上,灶面要寬,以便易於操作。先製作水角糍皮,將預先選好的上乘:—等油粘米(粳米8至10斤)洗淨浸透,磨漿,米漿愈細愈好。然後大鍋灶下乾柴燒火,用熟油煎鍋兩次,把米漿倒進鍋內加溫,等米漿稍熱,使用一條頭粗尾細的硬木檑杵圓周搗拌,鍋下繼續燒火,米漿越搗拌越稠,也越費力,最後,稠糍粘在檑杵上,往鍋里再放少許豬油,繼續搗圓周,於是米糍已成半熟;全部粘在檑杵上,便可取出置於台板上,加些小米粉,分開小團揉搓均勻,用濕巾蓋住,以免乾裂。用時再掰成拇指大小的糍,用圓木面杖來回擀碾,使之成碗口大小的圓片,這就是包餡的糍皮。做餡的料是精肉、馬蹄,蔥白。先把精肉配以白糖、醬油,生粉、茶油、姜汁醃好;馬蹄去皮拍碎剁爛:蔥白切成米粒大小,三料和在一起均勻混合,整水角放餡時,每一隻水角放進一粒白胡椒。然後,用手工把糍皮包裹肉餡,水角樣子既像北方的餃子,也像南方的蝦狗,這就是水角。一個個水角放在小圓篩上,裝滿一篩,放進水鍋里蒸20分鐘,取出,將篩用圓板蓋住,反轉過來,去篩,用薄片迭進盤碟,面上塗遍香熟油、麻油,播撒一層炒香的白芝麻,放上兩根翠綠的香絲芫荽,色香味俱全。

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