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做菜網!

浙江小吃大全_浙江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 愛料理 編輯:愛料理 訪問手機版

浙江小吃品種繁多,發揮了江南食品資源豐盛的優勢,以米面為主料,選用配料廣泛又精細,運用多種、煮、煎、烤、烘、炸、炒、氽、衝等多種技法,形成咸、甜、鮮、香、酥、脆、軟、糯、松、滑各色俱有的點心麵食、豆品的小吃系列。其從選料到加工、烹調,各個工序都有嚴格要求,形成自己的特殊工藝,並根據不同季節和不同風尚,都有種種獨特的節令小吃和應時點心,顯得絢麗多姿。

金華火腿

簡介

金華火腿是浙江金華漢族特色風味食品,是金華市最負盛名的漢族傳統名產,金華火腿皮色黃亮、形似琵琶、肉色紅潤、香氣濃郁、營養豐富、鮮美可口,素以色、香、味、形“四絕”聞名於世,在國際上享有聲譽。

由於所用原料和加工季節以及醃制方法的不同,金華火腿又有許多不同的品種。如在隆冬季節醃制的,叫正冬腿;將腿修成月牙形的,叫月腿;用前腿加工,呈長方形的,稱風腿;掛在鍋灶間,經常受到竹葉煙薰烤的,稱熏腿;用白糖醃制的,叫糖腿;還有與狗腿一起醃制的,稱戌腿。

歷史文化

據考證金華民間醃制火腿,始於唐代。唐開元年間(713-742)陳藏器撰寫的《本草拾遺》載:“火腿,產金華者佳”。距今已有一千二百餘年歷史。相傳,宋代義烏籍抗金名將宗澤,曾把家鄉“醃腿”獻給朝廷,康王趙構見其肉色鮮紅似火,贊不絕口,賜名“火腿”,故又稱“貢腿”。因火腿集中產於金華一帶,俗稱“金華火腿”。後輩為了紀念宗澤,把他奉為火腿業的祖師爺。至本世紀30年代,義烏人在杭州開設“同順昌腿行”和“太陽公火腿店”,堂前仍懸掛著宗澤畫像,顯示正宗,譽滿杭城。

金華火腿(又稱火朣)具有俏麗的外形,鮮艷的肉,獨特的芳香,悅人的風味,即色、香、味、形,“四絕”而著稱於世,清時由浙江省內閣學士謝墉引入北京,已被列為貢品,謝墉的《食味雜詠》中提到: “金華人家多種田、釀酒、育豕。每飯熟,必先漉汁和糟飼豬,豬食糟肥美。造火腿者需豬多,可得善價。故養豬人家更多。”為中國醃臘肉製品中的精華。金華出產的“兩頭烏”豬,後腿肥大、肉嫩,經過上鹽、整形、翻腿、洗曬、風乾等程序,數月乃成。香味濃烈。便於貯存和攜帶,已暢銷國內外。

[!--empirenews.page--]

紹興臭豆腐

簡介

紹興的臭豆腐,在魯迅的筆下名揚海內外,紹興的臭豆腐代表要數咸亨酒店的臭豆腐和魯迅紀念觀的三味臭豆腐。

臭豆腐是紹興美食的必修課,但對大多數外地人來說也是最難過的關,它是用莧菜梗汁浸制的,有蒸的也有炸的,炸的比較多見,因為吃起來方便,蒸的就有更多的家常的味道,細品品其實鮮味無窮。愛吃的是聞臭而動,不愛吃的是避之惟恐不及。個中高手吃起來是不用加任何調料,要的就是原汁原味的“臭”。現在杭州也有臭豆腐,偶爾也可以解解相思,不過總覺得不如紹興小弄堂里的夠味,笑眯眯的老人守著暖烘烘的爐子,窄窄的巷子里是年長日久的安寧的味道。

歷史文化

臭豆腐是有著豐富文化底蘊的民間休閒小吃,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其最風光的時代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康熙皇帝一日在吃了王致和臭豆腐後豪情大發,揮筆題下“青方”二 字,使得臭豆腐立即名揚天下,據歷史考證慈禧太后也有吃臭豆腐的嗜好,還將其列為御膳小菜。

做法

臭豆腐好吃,究其原因還是那一壇好鹵,鹵的製作方法極其複雜,不僅僅是用新鮮蔬菜醃制讓其自然發酵,而是在其醃制和發酵過程中不斷加入各種香料精心調制,沒有幾年的時間不敢稱老鹵或好鹵,只能稱為清鹵,一壇好的鹵水常常有二十以上的年頭。

原料及配方:

黃豆5kg、辣椒油250g、茶油1kg、麻油150g、醬油500g 鹵水15kg、粗鹽100g 、熟石膏300g

生產工藝:

(1)制豆腐 將黃豆用水泡發,泡好後用清水洗淨,換入清水20~25kg,用石磨磨成稀糊,再加入與稀糊同樣多的溫水拌勻,裝入布袋內,用力把漿汁擠出,再在豆渣內對入沸水拌勻後再擠,如此連續豆渣不沾手,豆漿已擠完時,撇去泡沫,將漿汁入鍋用大火燒開,倒入缸內,加進石膏汁,邊加邊用木棍攪動,約攪15~20轉後,可滴上少許水,如與漿混合,表示石膏汁不夠,須再加進一些石膏汁再攪。如所滴入的水沒有同漿混合,約過20min後即成為豆腐腦。將豆腐腦舀入木盒內,蓋上木板,壓上重石塊,壓去水分,即成豆腐。

(2)油炸臭豆腐 將青礬放入桶內,倒入沸水用棍子攪開,放入豆腐浸泡2h左右,撈出豆腐冷卻。然後將豆腐放入鹵水內浸泡,春、秋季約需3~5個h,夏季約浸泡2h左右,冬季約需6~10個h,泡好後取出,用冷開水略洗,瀝乾水分,再將茶油全部倒入鍋內燒紅,放入豆腐用小火炸約5min,一待焦黃,即撈出放入盤內,用筷子在豆腐中間鑽一個洞,將辣椒油、醬油、麻油倒在一起調勻,放在豆腐洞里即成。

(3)鹵水制法 以用豆豉2.5kg為標準計算,須加清水15kg燒開,過濾後,在汁水內加鹼1500g浸泡半個月左右,每天攪動1次,發酵後即成鹵水。

[!--empirenews.page--]

嘉興粽子

簡介

嘉興粽子是浙江嘉興漢族傳統名點,具有悠久歷史。嘉興粽子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膩,香糯可口,咸甜適中而著稱。尤以鮮肉粽最為出名,被譽為“粽子之王”。嘉興粽子因其滋味鮮美,攜帶、食用方便而備受廣大旅遊者厚愛,有“東方快餐”之稱。

歷史文化

嘉興粽子的歷史源遠流長。六、七千年前,先民們孕育了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馬家浜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源頭之一,也是我國稻作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漢唐以來,嘉興發展成為中國歷史上最主要的稻作區,被譽為“天下糧倉”。唐·李翰在《嘉興屯田政紀績》中雲:“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為之儉。”清·嘉興府知府許瑤光重輯《嘉興府志》卷三十三《物產》中提到:19世紀中葉時,嘉興府地區所產的糯米品種就有諸如:白殼、烏簔、雞腳、蝦須、蟹爪、香糯、陳糯、蘆花糯、羊脂糯等三十幾個品種。同時,嘉興歷史上還是我國重要的商品豬生產基地,肉雞和鮮蛋產量和質量也很高。這些豐富優質的農副產品原料,為發展各類花色粽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這也是後來形成五芳齋粽子獨特品質的一個重要因素。

做法

主料:江米(糯米)、豬後腿肉 佐料:糖、鹽、紅醬油、白酒 其他:粽葉、草繩

製作精良

1.制餡:包制鮮肉粽的餡,用的是肥瘦適中去皮的腿肉,按橫絲紋切成長方形的小塊,然後放入盆內,不用醬油浸拌,而是加入少量的食鹽、白糖、味精、白酒等,用手反復拌搓,直到肉塊出現“小白泡”為止。這樣的肉餡煮熟後特別香嫩,有火腿風味。如果按直絲紋切割,再用醬油一浸,肉不易煮酥,吃起來還有點醬油味。

2.淘米:糯米是包軋粽子的主料,不僅講究米質好,而且淘米時有訣竅。就是淘得快,洗得淨,最後用清水一衝,不再用手去攪拌。如此,過15分鐘左右,米中積水就可以瀝乾了。因為淘過的米吸水量少,用醬油拌米時,咸味就容易吸收進去。

3.燒煮:燒煮時也和一般煮法不同,不是用冷水,而是用開水落鍋,不使粽子里的味道走失。

[!--empirenews.page--]

豬油

簡介

豬油糕,又名脂油糕,屬閩式糕點。廣東,福建,浙江溫州地區的一種糕點。早在清代就已著名,《元和唯亭志》稱其為“吳中佳制”。豬油糕是用豬油製成,潔白晶瑩,蔥香翠綠,糯軟潤濕,入口油而不膩。

做法

材料:糯米、葡萄糖、米粉、豆油、白糖

製作方法:1、將油、葡萄糖等原料用低溫柴火連煮四小時,切成1.7釐米見方的豬油糕條,自然冷卻後通過自動機械包裝.2、將細糯米粉,細粳米粉放入木桶內拌勻,中間扒窩,加上精鹽(100克)和清水1.5千克,用手拌勻,到“捏則為團,撒開似沙”時放入篩中,全部過篩。3、取木制大蒸桶一隻,內放竹箅墊底,抹上豆油,先取30%的糕粉鋪於桶底,置旺火沸水鍋上蒸,待蒸汽透過糕粉時,再鋪入20%的糕粉,蒸發糕粉近熟,取咸豬板油丁放在剩餘生糕粉內,略拌一下,放入桶里鋪勻,隨即把剩餘糕粉如前法陸續加完,蓋上木蓋,蒸至糕粉呈玉白色,揭去蓋,均勻放入蔥段,再加蓋蒸約3分鐘即熟。(4)在案板上鋪放潔白濕布一塊,把熟糕粉倒上,用濕布包住,撳實。翻轉過來,拍平至近6.7釐米厚(需上下四角方正光滑),揭去布用刀(蘸涼開水)切成長方形100塊即成。

[!--empirenews.page--]

寧波湯團

簡介

湯團又稱湯圓,是浙江省寧波地區著名漢族小吃之一,也是中國的代表小吃之一,歷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沈,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與北方人不同,寧波人在春節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

歷史文化

寧波的豬油湯團,據考證始於宋元時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用當地盛 產的一級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細膩純淨的綿白糖、芝麻和優質豬板油製成餡,具有香、 甜、鮮、滑、糯的特點,咬開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鮮爽可口,令人稱絕,因而享譽海內外。寧波地區民間每逢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要吃寧波湯團,以示歡樂 、團圓、吉祥之意。一些海外僑胞每逢佳節,總愛吃碗湯團以寄託思鄉之情。自1982年起,寧波湯團已成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個點心品種。1997年入選為中華名點小吃。 寧波人在大年初一都有吃豬油湯團的傳統習慣。湯團含有團圓、如意的意思,即使在海外的遊子,他們“每逢佳節倍思親”,在新春佳節也忘不了要吃家鄉的豬油湯團,盼望團圓,以慰思鄉之念。

做法

⒈ 將糯米淘洗淨,用涼水浸12 小時(夏季8 小時),撈起用水淋過,帶水磨成漿,裝入布袋吊起瀝水(或壓乾水分)成粉團;⒉ 黑芝麻淘洗淨,瀝乾水,用小火炒熟,冷卻後碾成粉過篩,約得500克;⒊ 豬板油剝去膜,絞碎,放入盛器中加進白糖、芝麻粉,拌勻揉透成餡;⒋ 把餡搓成100 個丸子;⒌ 把粉團加水100毫升揉透摘成100 個劑子;⒍ 然後把劑子捏成酒盅形,放入餡心,收口搓圓成湯團;⒎ 鍋置中火上,加水八成滿,沸後下湯團;⒏ 待湯團浮起,摻入少量冷水,並用手勺沿鍋底輕輕推動,以防粘鍋,約8~9 分鐘,即完全成熟;⒐ 煮熟的湯團分裝10碗,每碗再加白糖適量,撒上糖桂花即成。

[!--empirenews.page--]

溫州魚丸

簡介

溫州魚丸是一道浙江溫州的漢族名點,水鄉人家常見的風味小吃食品,湯色澄清微酸辣味,魚丸有彈性,用魚肉加澱粉製成的,多為不規則長條形。1998年“溫州魚丸”被定為“中華名小吃”之一。

溫州魚丸, 溫州名點,與各地的魚丸都有所不同,外形為不規則的條狀,呈半透明的玉白色。以新鮮的鮸魚肉為主料,挑去魚刺後切成細條,用刀刮成魚茸,用酒、鹽和味精浸漬片刻,加白澱粉(在樂清的魚丸製作,一般加入番薯粉,魚丸會更具彈性)拌入絲蔥末均勻混合,用手揉捏直至魚肉彈性十足。下鍋時,將魚肉用手指擠成條狀跌進事先烹調好的沸水中,燙到透明上浮便是熟了。食用時以鍋中的原湯配上米、蔥花和胡椒粉

歷史文化

據說,在一千多年前溫州城牆建成後,京城來了一批大官員,一是辦公差,二是祝賀建城完工。當時官府為了招待好這批官員,特請一位有名廚師來做菜。廚師經多方打聽,得知官客喜歡吃清淡帶湯的魚菜。當時在溫州馬鮫魚比黃魚、鮸魚價格貴好幾倍,在魚肴中屬上等料。在舉行酒宴那天,廚師先將洗淨的馬鮫除去頭尾,中段魚身連骨帶皮用刀切成厚片, 然後加入姜、酒、鹽、漬味再放入“白山粉”(白澱粉)拌均勻。鍋中水沸時用手將魚片一片一片放入滾水中,待魚片浮起後加米醋等,製成微帶酸辣味的魚湯菜。客官們吃後個個都贊不絕口,受到一致好評。於是官方就問這道菜名叫什麼,廚師匆忙之間一時說不出好的菜名,想到用刀切成的魚片是圓片形,就急中生智說是“魚圓”。官員們又問這菜是用哪種魚做成的,本地官員對他們講述了魚的名字和來歷:魚名叫馬鮫,生長在大海中, 為了捕到此魚,需要體壯力強的好船夫,捕魚時,船夫雙手拿著櫓不停的搖到很遠的海萍中,費好大的勁,運氣好才捕到魚,運氣不好空手回來, 遇到大風大浪,有時還會翻船,甚至送命,又辛苦、又危險。他們聽後十分敬佩,紛紛說“馬鮫好吃櫓難搖。”

過了幾年後,又來了一位老年官員,廚師知道他也歡喜這道魚菜,為了照顧周到,稍稍改進了製作方法。將魚骨去掉,用刀切成一條一條魚肉, 於是“魚圓”形狀變了。當時,廚師想再另取菜名,可是府內很多人說“魚圓”這個菜名已經傳到民間和京城,還是沿用原名好。改良過的去骨長條形“魚圓”更受人們喜歡,於是該製作方法在民間流傳至今。一千多年過去了,依然看到很多店招牌字上寫著“魚圓”字號。但很少人知道最初“魚圓”形狀是圓片形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馬鮫比黃魚、鮸魚價格貴做成魚圓上桌待客比較貴重,現在雖然馬鮫比黃魚便宜,但是還有很多人喜歡吃馬鮫魚做成的魚圓。

做法

作料:

鮸魚(黃魚那是最好,馬鮫魚、包頭魚也行)一條約750克(也就是1斤5兩吧);

生薑、蔥、鹽、味精、胡椒粉、米醋少許;山粉(地瓜粉、粉都行,只要不是麵粉

做法:

1.魚斬頭,魚身從背部下手選肉去刺(淨肉也就是500克吧

2.然後連皮用刀切成小條(你懶也可以用刀剁成泥),生薑切成細末,蔥取蔥白來也切成小末

3.這部分是關鍵:把魚條、薑末、蔥末和一起用手掌後部揉至均勻粘手後才能放鹽5克(有人算不出多少是5克,那麼你最好是稱好一斤鹽,再分成100等分後取其中一分來,呵呵);至於姜蔥末、味精、胡椒粉等你就隨意吧。然後你繼續揉,直到感覺很粘很有韌性了,你再放入山粉100克(2兩噢),再繼續揉至看不到粉粒了,像個面團似的也就成功了半成品了,接下來支持完下一步你就可以張嘴了。

4.鍋放水,燒開,然後改用小小火(水面在吹泡泡就可以),把揉好的魚團放在盤子里,用筷子或用手指,把它擠成小條推在水中,待浮出水面後撈出來放在湯碗里,上面散點蔥花、胡椒粉、米醋少許。鍋里的原湯放點鹽呀味精呀,你覺得差不多後倒在湯碗魚丸上就行了。

[!--empirenews.page--]

酒釀圓子

簡介

酒釀圓子是江南地區漢族小吃。以果料為餡,滾包糯米粉的小圓子與酒釀同煮而成。酒釀味濃甜潤,圓子較糯,餡甜香。酒釀圓子屬於甜點,主要原料是糯米、酒釀等,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

做法

材料:湯圓150克、酒釀200克,細砂糖50克。

步驟:1 將雞蛋打散,枸杞、冰糖備用2 鍋里倒入適量的水煮沸,再倒入小圓子3 等小圓子浮上水面後,再放入酒釀、蛋清4 最後放入枸杞、冰糖即可

[!--empirenews.page--]

龍井蝦仁

簡介

龍井蝦仁,顧名思義,是配以龍井茶的嫩芽烹制而成的蝦仁,是富有杭州地方特色的名菜。蝦仁玉白,鮮嫩;芽葉碧綠,清香,色澤雅麗,滋味獨特,食後清口開胃,回味無窮,在杭菜中堪稱一絕。他的創制據說是受蘇東坡《望江南》一詞的啓發。此詞寫道:"休對故人思故國,日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舊時,有寒食節不舉火的風俗,節後舉火稱新火。這個時候採摘的茶葉,正是"明前"之寒食後日是清明節,屬龍井茶中最佳品,龍井茶葉素有"色綠、香郁、味甘、型美"四絕之稱,廚師用此"四絕"與入時的鮮河蝦仁相配,終於創制出新的一絕-龍井蝦仁。

歷史文化

相傳,杭州廚師受蘇東坡詞《望江南》"且將新火試新茶,詩灑趁年華"的啓發,選用"色綠、香郁、味甘、形美"的明前龍井新茶和鮮河蝦仁烹制而成。成菜蝦仁白玉鮮嫩,茶葉碧綠清香,色澤雅致,滋味獨特。杭州天外天菜館是該菜的發源地。另傳,一天,乾隆微服私訪,在杭州茶農家喝到一杯龍井新茶,深感清香可口,趁人不備,暗抓了些茶葉離去。後來在市內餐館用膳,叫店夥計用此泡茶。店夥計看到乾隆內著的龍袍外露一角,急忙告訴店主。店主正值烹調蝦仁,驚慌竟把店夥計手中的茶葉當作蔥末撒到鍋內。想不到這道茶葉蝦仁色澤雅麗,滋味獨特,吃得乾隆點頭稱好。此後,這道菜餚便成了杭州名菜而流傳至令。據說,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正好是清明節。他遊覽了西湖龍井,茶農將新茶進獻給他,他帶回行宮,御廚在炒“玉白蝦仁”時放進茶葉,燒出了這道名菜。不久,“樓外樓”菜單上,就出現了“龍井蝦仁”這道名菜。聰明的廚師把龍井茶葉入饌,大概是受了別的西湖名菜的啓發,而在烹調技藝上進行的一次大膽創造。這個菜,不僅用料別出心裁,火候也必須掌握得恰到好處。製作時,廚師用油滑鍋再下熟豬油後,立即放入上過漿的蝦仁,約滑15秒鐘,就倒入漏勺瀝去油,再同用沸水泡過的新茶一起下鍋,用料酒一噴,在火上一顛,就起鍋裝盤。功夫就是在這一轉眼中把這道名菜燒出來。

做法

原料:活大河蝦1000克,龍井新茶1.5克,雞蛋1個,紹酒1.5克,精鹽3克。味精2.5克,澱粉40克,熟豬油1000克8

製作:1、將蝦去殼,擠出蝦仁,換水再洗。這樣反復洗三次,把蝦仁洗得雪白取出,瀝乾水分(或用潔淨乾毛巾吸水),放入碗內,加鹽、味精和蛋清,用筷子攪拌至有粘性時,放入乾澱粉拌和上漿。2、取茶杯一個,放上茶葉,用沸水50克泡開(不要加蓋),放1分鐘,濾出40克茶汁,剩下的茶葉和汁待用。3、炒鍋上火,用油滑鍋後,下熟豬油,燒至四五成熱,放入蝦仁,並迅速用筷子抄散,約15秒鐘後取出,倒入漏勺瀝油。四、炒鍋內留油少許置火上,將蝦仁倒入鍋中,並迅速倒入茶葉和茶汁,烹酒,加鹽和味精,顛炒幾下,即可出鍋裝盤。

[!--empirenews.page--]

馬蹄松

簡介

馬蹄松是浙江省溫州地區漢族小吃,最早產於清雍正年間樂清白象地方,以形如蹄得名。它以麵粉和紅糖作皮,餡入糖心和咸肉丁紅瓜絲,熟芝麻粉和桂花。邊斜,五刀開口,用手下壓露出糖心,貼在2000度高溫火炭爐桶內壁,用明火燜烘,具有皮脆心軟的特點。

歷史文化

在過去,在溫州地區大街上隔百米即有飽點店的年代,“馬蹄松”當屬店堂內必不可少的糕點,它的價格與有餡料的大饅頭一樣,也是平頭百姓在追求吃飽的同時也略想帶些吃爽的食品之一。所不同的是它的外形頗顯獨特,金黃中又帶幾圈棕色,上面還撒了許多芝麻,像是溫州燒的變形放大,但又沒餡,僅幾粒微小的肥肉夾雜其中。或像成團的酥餅,卻又缺少那種附著油膩的香脆。“馬蹄松”不很甜,只體現如今流行廣告語中那種“有點甜”的感覺。而在舊時,有些講究名氣的飽點店裡製作出來的“馬蹄松”,其甜味中還略帶一丁點兒咸,那是咸肥肉滲透的緣故,但比溫州燒餅要淡味些,嘴裡頭一嚼,倒是別有一番香味。事實上,當平頭百姓不再以吃飽為生活追求目標的時候,包括馬蹄松在內的一系列傳統的地方飽點食品便開始走入了僅為老市民所喜歡的窄門冷巷,這倒不是說師傅們做不出來,實是從外省各個地域衝殺過來的其它飽點食品太多了,五花八門的,做得小巧而精緻,且無論包裝也好,廣告宣傳也罷,都有點強龍硬壓地頭蛇的勢頭,直擠得“馬蹄松”類的地方傳統食品透不氣來。想想也是,像“馬蹄松”這種體態豐滿的糕點,在當今時尚引領美食的潮流中,確實缺乏“小資”的誘人氣息,以苗條為榮的少女們即使肚子再餓,也會將它排斥在視線之外。因此,它的命運也就跟城裡頭那些老建築一樣,躲閃在鬧市的某個角落處,去勾起那些上了年紀的老市民們的童年回憶。

[!--empirenews.page--]

定勝糕

簡介

定勝糕,是杭州的特色美食,。將配置好的米粉放進特製的印版里,中間再放入紅豆沙,蒸少許時間就可以了。糕點比較軟,有點松,帶甜甜的豆沙味,色呈淡紅,鬆軟清香,入口甜糯。傳說是南宋時百姓為韓家軍出征鼓舞將士而特製的,糕上有“定勝”兩字,後就被稱“定勝糕”。

歷史文化

據老輩里講,在唐代,常熟城裡的官府規定,市上的糕點要計量,一升籮米做十個,約合一兩一個,叫做“定升糕”。

常熟百姓為使一兩一個的糕點做大,既吉利,也討官員歡心,後來想出了一個極好的辦法:用木雕刻成各種各樣的花朵和樹葉模樣的容器,正好裝下一兩濕米粉,拌米粉的水里摻上各種花卉和菜蔬的汁液,有紅的、有黃的、有綠的,容器口大底小,容易倒出,圖案有半、牽牛、梅花、線板、稜台、五星,等等形狀。倒出後上蒸籠一蒸,乘熱蓋上紅印,取名為“鼎盛糕”。

到了明朝,打仗的事兒越來越多,老百姓就把“鼎盛糕”送給當兵的壯丁作為乾糧,取名為“定勝糕”。

從“定升糕”到“鼎盛糕”,再到“定勝糕”,雖然音調沒有變,意義是漸變的。據說,有一段時間還有將“定升糕”和“高昇爆竹”送給官員的事,意思是“肯定高昇”。

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