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做菜網!

寧波小吃大全_寧波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 愛料理 編輯:愛料理 訪問手機版

寧波,簡稱為甬,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連續三次蟬聯全國文明城市。

寧波美食:三北豆酥糖、奉化千層、余慈楊梅、奉化水蜜、象山紅、余姚榨菜、寧波臘鴨、寧波油贊子,特別是寧波湯圓和酒釀圓子入選中華名小吃行列。

寧波湯團

簡介

湯團又稱湯圓,是浙江省寧波地區著名漢族小吃之一,也是中國的代表小吃之一,歷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沈,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與北方人不同,寧波人在春節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

歷史文化

寧波的豬油湯團,據考證始於宋元時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用當地盛 產的一級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細膩純淨的綿白糖芝麻和優質豬板油製成餡,具有香、 甜、鮮、滑、糯的特點,咬開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鮮爽可口,令人稱絕,因而享譽海內外。寧波地區民間每逢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要吃寧波湯團,以示歡樂 、團圓、吉祥之意。一些海外僑胞每逢佳節,總愛吃碗湯團以寄託思鄉之情。自1982年起,寧波湯團已成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個點心品種。1997年入選為中華名點小吃。 寧波人在大年初一都有吃豬油湯團的傳統習慣。湯團含有團圓、如意的意思,即使在海外的遊子,他們“每逢佳節倍思親”,在新春佳節也忘不了要吃家鄉的豬油湯團,盼望團圓,以慰思鄉之念。

做法

⒈ 將糯米淘洗淨,用涼水浸12 小時(夏季8 小時),撈起用水淋過,帶水磨成漿,裝入布袋吊起瀝水(或壓乾水分)成粉團;⒉ 黑芝麻淘洗淨,瀝乾水,用小火炒熟,冷卻後碾成粉過篩,約得500克;⒊ 豬板油剝去膜,絞碎,放入盛器中加進白糖、芝麻粉,拌勻揉透成餡;⒋ 把餡搓成100 個丸子;⒌ 把粉團加水100毫升揉透摘成100 個劑子;⒍ 然後把劑子捏成酒盅形,放入餡心,收口搓圓成湯團;⒎ 鍋置中火上,加水八成滿,沸後下湯團;⒏ 待湯團浮起,摻入少量冷水,並用手勺沿鍋底輕輕推動,以防粘鍋,約8~9 分鐘,即完全成熟;⒐ 煮熟的湯團分裝10碗,每碗再加白糖適量,撒上糖桂花即成。

[!--empirenews.page--]

酒釀圓子

簡介

酒釀圓子是江南地區漢族小吃。以果料為餡,滾包糯米粉的小圓子與酒釀同煮而成。酒釀味濃甜潤,圓子較糯,餡甜香。酒釀圓子屬於甜點,主要原料是糯米、酒釀等,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

做法

材料:湯圓150克、酒釀200克,細砂糖50克。

步驟:1 將雞蛋打散,枸杞、冰糖備用2 鍋里倒入適量的水煮沸,再倒入小圓子3 等小圓子浮上水面後,再放入酒釀、蛋清4 最後放入枸杞、冰糖即可

[!--empirenews.page--]

紅膏咸槍蟹

簡介

紅膏熗蟹是浙江寧波傳統的漢族小吃,色彩艷紅、鮮咸滑嫩。在盛器中放入冷開水,加鹽、白酒、蔥、,調成濃咸鹵,再將洗淨後的紅膏蟹放入,浸醃8小時後即可。紅膏咸槍蟹都是東海裡的野生梭子蟹做的,個頭壯實,有紅膏,蟹背殼上有小孔,可以看到紅膏,肉質飽滿。

做法

原料:

梭子蟹3只、黃油、蒜粒、洋蔥粒、糖、鹽、胡椒粉、卡夫的奶酪粉、法香小朵、白葡萄酒小碗。

做法:

1.調味熗料煮開,涼後加米

2.蔥打結,同薑片一起泡在涼後的料水里。

3.蟹用冷開水洗淨,蟹鉗拍碎。

4.先去蓋,把邊上的腮羽、蟹蓋中的沙囊去掉,最後將蟹的腹腔中部的一小塊六角形的白色塊狀物(此物大寒)去掉。把蟹一分為四。

5.將分好的蟹塊浸入熗料里,如有紅膏可一同浸入,一天後即食。

[!--empirenews.page--]

三北絲糖

簡介

三北藕絲糖,是浙江慈溪的漢族傳統名點,用淨白糯米、優質麥芽、細粒白芝麻、細白糖,南京雪麻等上等原料配制而成。相傳,清代雍正年間,慈溪沈師橋有位叫沈永年的師傅,做得一手好糕點,並不斷創新,製作出了一種外形為柱狀,粗細如同人的中指、長不過三寸似的糕點又似糖點的食品。折斷來看,在這細細的的柱狀里,意整整齊齊排列著數十個細狀小孔,活似被折斷的藕,後人就把這種食品稱之為藕絲糖,因地處"三北",所以也叫"三北藕絲糖"。

歷史文化

清朝末年,三北藕絲糖被人帶入宮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厚愛,很快被列為“御食”,責成地方每年向朝廷進貢。從此,三北藕絲糖之名聲遍播四方,遐邇皆知。據說,當時上海的不少糕食店爭著掛出“三北茶食”之招牌來煊耀門面,招徠顧客。19世紀後期,三北藕絲糖被在海外的“三北幫”商人帶到了日本、東南亞一帶,也廣受歡迎。吳錦堂還將它選作饋贈日本天皇的禮物,受到日本皇族的贊譽。如今,一些海外人士慕藕絲糖之名而來到藕絲糖的故鄉,他們往往大量採辦,作為禮物帶給各自的親朋好友。清代雍正年間,慈溪沈師橋居住著一位專事糕點生產的行家沈永豐。此人善經商,又做得一手好糕點,遠近都有點名氣。雍正三年即公元1725年春節前夕,沈永豐推出了一種新型的糖食,風味獨特,很快受到當地百姓的歡迎。以後,沈永豐又動腦筋對這種食品在製作工藝上作了不少改進,終於研究出合適的配方。沈永豐生產的這種糖食其外形為柱狀,粗細約同於人的手指,長不過三寸。令人稱奇的是,在這細細的糖桿上竟整齊地排列著幾十個小孔,看起來就象是被截斷的藕,所以,人們把這種食品稱為藕絲糖。

[!--empirenews.page--]

溪口千層餅

簡介

千層餅,又叫“瓤子餅”,是山東東平接山鄉一帶的漢族名吃之一,歷史上以鄣城村路邊客棧製作的風味最美。這種餅外邊用一層面皮包起來,而內有十數層,層層相分,烙熟後,外黃里暄,酥軟油潤,熱食不膩,涼吃不散口,且味道香美。千層餅也是浙江奉化溪口的漢族小吃,餅里拌有海苔粉,外面灑上一層芝麻。熟後酥香可口。千層餅也是一種納西族食品。

歷史文化

小小一餅,歷史悠悠:據傳清光緒年間,溪口王毛龍開設王永順餅店,生產脆酥餅,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一次,其弟在制餅時加了些奉化特產苔菜粉,結果餅味清香撲鼻,風味特殊,一時間顧客盈門。打那以後,便用苔菜粉作為輔料製作酥餅,人稱“毛龍千層餅”,師徒代代相傳,名聲遠揚,盛銷不衰,以至於不遠千里,光臨寒捨的茶桌。原來如此,餅面那黑糊糊的東東,是暗綠色的苔菜粉,它含糊而色重,反倒把平鋪在餅面的白芝麻給清晰地襯托了出來,粒粒可數。

做法

主料:小麥富強粉125克,小麥麵粉375克 輔料:雞蛋150克調料:黃油500克,醋精5克,鹽10克

做法:1.酥面:黃油擀成薄片,一點一點地蘸上麵粉至用完全部富強粉125克2.再擀成大薄方塊,放入冰箱冷凍3.皮面:將麵粉375克放案板上加入雞蛋,醋精和鹽水,掌握好軟硬4.擀成與酥面大小相似的方塊,放入冰箱冷凍5.在擀制酥麵包皮時,兩片折起來擀成大片要疊起來成為三層,再擀成大方塊放入冰箱6.連續擀3次,疊3次最後擀成大片,平放在烤盤內,烤約30分鐘即熟。淋糖千層餅的製作要訣:還可製作成起酥大餅,咖喱角、酥皮蛋糕、架英酥角、起酥燒餅等多種。

[!--empirenews.page--]

白糖方糕

簡介

方糕是正宗的漢族土產小吃,幾元就可以買大大一塊。糯米做的外皮,咬一口,甜甜糯糯的,餡甜得恰到好處,一點也不粘牙。說起方糕並非只是一種糕點,只是外皮都是糯米,但是裡面的餡料卻有很多種,芝麻、豆沙、泥、赤豆還有桂花等。

做法

主料:糯米粉 1250克 粳米 1250克 赤小豆 250克 調料:白砂糖 750克 桂花 25克 大豆油 5克 各適量

做法:1.將糯米,粳米攙和磨成鑲粉,用32眼網篩篩過,放在案板上,灑水650克左右,拌勻,再用16眼網篩篩成糕粉。2.將赤豆,白糖,豆油,咸桂花製成重糖濕豆沙1500克。3.取33釐米見方的墊一塊,上鋪潔淨濕面,再用特製的凹凸形刮板,在糕面上挖出5.5釐米見方,3釐米深的凹塘16個,每個裡面放入濕豆沙18克,再在上面篩一層薄薄的糕粉,刮平,按框架上指定的標誌,橫,直划三刀,割成7.5釐米見方的糕坯16個,隨後取帶有陰文圖案的印花板一塊,先在陰槽內鋪上糕粉刮平,並將此板覆於糕面,用小木槌輕擊板底,使糕面留下糕粉圖案,最後去印花板及活絡框架,即成方糕生坯。

[!--empirenews.page--]

雪菜大黃魚

簡介

雪菜大黃魚,又稱大湯黃魚,是富有寧波地方特色的名菜。大黃魚肉嫩味鮮少骨,自古有“瑣碎金鱗軟玉膏”之譽。雪裡蕻鹹菜,質地脆嫩,鮮美可口,有一種特殊的鮮香味。以這兩種為主料燒制的雪菜大黃魚,具有魚肉嫩,菜香濃,清口鮮潔,營養豐富的特點,倍受食客青睞。在寧波,雪裡蕻鹹菜幾乎是每家常備之菜。當地有句老話:“三天勿喝鹹菜湯,兩腳有點酸汪汪。”以此表達對雪裡蕻、鹹菜的嗜好。動植物蛋白互補,營養豐富,下飯優佳。

做法

雪菜大黃魚,選料和製作都十分講究。選取新鮮大黃魚,洗淨後在背部兩面肉厚處用刀略划幾個口子,用本地種植的雪裡蕻醃制的鹹菜切成末,冬筍切成薄片,備用。然後,將大黃魚用油煎至兩面稍黃,烹入黃酒,加蓋燜片刻後,加水、加姜、放入雪菜,筍片以及食鹽、味精,用猛火燒沸後,再用小火燒數分鐘,待湯汁呈乳白色時,撒些蔥末,即可裝碗,把湯汁倒入碗內即可。大黃魚肉嫩味鮮少骨,自古有"瑣碎金鱗軟玉膏"之譽。雪裡蕻鹹菜,質地脆嫩,鮮美可口,有一種特殊的鮮香味。以這兩種為主料燒制的雪菜大黃魚,具有魚肉嫩,菜香濃,清口鮮潔,營養豐富的特點,倍受食客青睞。

[!--empirenews.page--]

藕絲糖

簡介

藕絲糖,是金溪縣傳統特產之一,金溪藕絲糖外似一團潔白細嫩的藕絲,素以甜、脆、香酥而著稱。內包芝麻、桂花、桔餅,甜而不膩,脆香酥軟,落口消融,余味綿長。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滸灣油面進汴梁,方河米粉去湖廣,黃通冬筍滿省跑,四海聞名藕絲糖。”

藕絲糖做工精細,工藝獨特。它選用當地產優質糯米為主要原料,先將糯米蒸熟後摻水用麥芽發酵,去渣熬成糖,再拉成藕絲般細小的的糖絲,然後用白糖、桂花、香油、芝麻、金桔餅等作餡,將糖捲成核桃般大小的小團。主要技術難點在熬糖和拉絲,拉絲時和拉麵一樣,也要有少量的粳米粉“捧場”。技術高超的工人拉出的糖細如發絲,長而不斷,入口甘爽。

歷史文化

據傳金溪還未建縣時,在五代南唐時期琅琚鎮,有一位姓唐的把總,為慶祝老母生日,用糖做了個大“壽”字。老母80多歲,吃不動,他便下令全鎮所有的做糖師傅必須在九天之內做出一種又軟又酥、落口消融的糖來。這可難壞了做糖師傅,他們反復改進熬糖方法,還是難以又軟又酥。到了第八天晚上,來了個要飯的老頭,乞討稀糖吃,做糖師傅打了一勺稀糖用碗盛給他,他不接,卻伸手去抓,像織女穿梭似的不停抓著,竟拉出了又白又細的糖絲!把糖絲向師傅們一拋,霎時人便不見了。做糖師傅把糖絲往口中一放,落口便消,人們一下子醒悟過來了,原來是神仙鐵拐李下凡來指點他們!於是他們按大仙的指點,把飴糖抓拉成細絲,又包上豆粉、芝麻、桂花、桔餅末等配餡,逐步發展製成今天的“藕絲糖”。

[!--empirenews.page--]

寧波湯圓

簡介

湯圓是寧波的著名小吃之一,也是我國的代表小吃之一,歷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沈,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與北方人不同,寧波人在春節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

寧波湯圓以精白水磨糯米粉為皮,用豬油、白糖、黑芝麻粉為餡,湯圓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發亮,滑潤味美。

歷史文化

傳說: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在陽春三月,化為一位賣湯圓的老翁於西湖邊叫賣。這時許仙恰巧走過便要了一碗,一不小心,一個湯圓滾落西湖,被白蛇吞了。於是白蛇成仙,化而為人,與許仙結為夫婦。另一種傳說,1912年袁世凱篡奪革命成果,做了大總統,他一心想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一天到晚提心弔膽的。因為“元”和“袁”、“宵”與“消”是同音的,“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於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袁世凱就下令把元宵改為湯圓。這便是傳說中湯圓名稱的來歷。詩句:宋代周必大作《元宵煮浮圓子詩》:“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燦烏雲裹,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做法

主要作料為糯米、黑芝麻、豬油、白糖、桂花等。採用吊漿技法,將糯米製成不乾不粘的水磨粉;再將黑芝麻熟研末,加入豬板油丁、白糖等拌成餡心;以水磨粉為皮坯,包入餡心搓圓,置沸水鍋內煮熟後,撒上少量白糖、桂花和紅綠絲即成。特點是,色白髮光,糯而不粘,皮滑餡潤,滋味香甜。

[!--empirenews.page--]

三北豆酥糖

簡介

三北豆酥糖,是寧波慈溪一帶傳統食品,與三北藕絲糖齊名,名揚江浙地區和海外。製作豆酥糖,選料要求極為嚴格。豆酥糖經多道工序精心製作後,再用紙包裝得四方稜角分明,厚蒲均勻、底封不用漿糊,免得豆酥糖發潮。這樣,就能保持豆酥糖長久保存香、甜、酥、松特色,且老小皆宜。

歷史文化

每逢年末,寧波地區農村大都做年糕以備春節期間享用,用火熱年糕團嵌豆酥糖,又香又長城又糯,是深受老幼喜愛的時令食品。

三北豆酥糖已有悠久的製作歷史。相傳在100多年前,陸埠鎮上開有一家叫"乾豐"的南貨茶食店,豆酥糖是由一位寧波師傅試製成功的。由於配料考究,加工精細,製作的豆棧糖香甜可口,松脆無渣,入口即化。不粘牙齒,且香味獨特,食後令人口齒留香,回味無窮。一時顧客盈門,名噪浙東,方圓數百里慕名爭購者,絡繹不絕。上市以後,受到人們廣泛歡迎,一時聲譽鵲起。

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