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西藏自治區所轄七地(市)之一,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位於西藏東部,處在西藏與四川、青海、雲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滇藏公路的必經之地,也是“茶馬古道”的要地。以昌都為中心,東與四川省相望,東南面與雲南接壤,西南面與西藏林芝地區毗鄰,西北與西藏那曲地區相連,北面與青海省交界,西望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處在商貿往來的樞紐地位,素有“藏東明珠”的美稱。
特色小吃:西藏麥片粥、藏乳豬、藏族奶品、藏族酥酪糕、五香青稞粘粑、生肉醬、淹生肝、乾肉粉、蜂蜜酥油湯、手抓羊肉、骨髓膠子湯、包子、藏式火鍋。
藏族酥酪糕
簡介
藏族酥酪糕是西藏自治區的著名糕點,在藏族同胞的家裡常用作款待客人的美味點心。而且它本身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能夠在品嘗美食的同時又滋補身體。
藏族酥酪糕食用起來奶味濃郁,十分受到不同年齡及族群的喜愛,其中還有多種對身體十分有益的材料,例如西藏人參果就是一種純天然無污染的滋補食品。生長在海拔37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具有溫胃補虛、益氣生血、生津消脂、通便潤腸之功效。據科研表明,人參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種皂甙和黃酮,8種氨基酸,以及特殊的人參果素,能有效提高免疫力、強力健腦、抗疲勞、抗衰老,適用於孕婦、胎兒發育、產後虛弱、小兒生長髮育、老人體虛、脾胃膚冷、病後貧血、營養不良者。桃仁別名桃核仁,具有活血祛瘀,痛經,癓瘕痞塊,跌撲損傷,潤腸通便。用於經閉,腸燥便秘的功效。
做法
將提取過奶油的乳白色澱粉(藏名曲熱)涼乾,用磨磨成粉末。拌入黃油(奶油)、白糖、人參果(角麻)、葡萄乾、桃仁等,做成圓形、方形,表面有紅絲綠絲的表現吉祥、長壽圖案的面胚,放入籠屜內蒸熟,賓至可整塊獻上,或切成片狀。
[!--empirenews.page--]蛋插人參果
簡介
原料:雞蛋14個,煮熟的人參果2錢、鹽3克、酥油1兩、水攪和豆粉2錢。做法:洗好的人參果在水中煮熟。雞蛋的蛋清和蛋黃分開,加上鹽和水攪豆粉後放在蒸籠中蒸熟。蒸熟的蛋清,蛋黃切成塊狀、擺在菜碟中,蛋清、蛋黃塊上插好人參果。菜鍋中再放少許酥油再微火中化成液體後加上少量的水攪豆粉煮至出現沸泡的時候澆在菜碟中的雞塊上,蛋插人參果這道菜做成了。
[!--empirenews.page--]貝母雞塊
簡介
原料:雞胸肉6兩、貝母1兩、生姜2錢、鹽4錢、水攪豆粉2錢、酥油2兩。做法:先把貝母浸泡在溫水中。把雞胸肉切成小塊用酥油把雞塊炸好,加上鹽和生薑,再加貝母和少量水用慢火煨熟,快煨熟的時候加上水攪豆粉燒至片刻可以端上菜碟。以上五道菜的主要原料均為藏區特產,其中有些原料是名貴藥材,是滋補良藥。藏餐用料精貴、做法簡單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不僅是藏區人民喜愛的菜餚,而且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不斷為外地客人所接受、所青睞。
[!--empirenews.page--]藏式麵條
簡介
藏式麵條是西藏藏族自治區拉薩市的特色美食,乍看起來不是那麼的美味,其實藏式麵條的味道,絕對讓你大跌眼鏡。
麵條是中國大地上一度奇葩,基本是處處都有,不過西藏自治區那長年生活在高原環境下的藏族同胞們所發明的藏式麵條卻格外的與眾不同,像中國的南方,麵條是一個比一個精細,講究的是白淨透亮,而樸質勤勞的藏族同胞們所食用的麵條卻偏黃,乍看起來不是那麼的美味,其實藏式麵條的味道,絕對讓你大跌眼鏡。
做法
用較濃鹼水和面,使之發黃,然後壓成麵條,煮熟後盛碗,加入適量骨湯、熟菜油、牛(羊)肉丁,拌勻食用。
[!--empirenews.page--]西藏麥片粥
簡介
西藏名吃—麥片粥:小麥浸泡後捶扁,曬乾,稱為麥片。將麥片、人參果、牛(羊)肉丁、奶渣放骨湯中煮熟即成。
營養價值:
此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維生素E、及礦物質,具有養心安神、潤肺通腸、補虛養血及促進代謝的功用,是孕婦產後氣虛之滋補佳品。燕麥含有豐富的可溶性與不溶性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腸道消化,更好地幫助身體吸收營養物質。膳食纖維可影響人體對糖、脂肪、蛋白質的代謝,並具有填充、吸水、飽腹感,減少能量的過多攝入。
[!--empirenews.page--]藏族奶品
簡介
奶品最普遍的是酸0和奶渣兩種。酸0又有兩種,一種是奶酪,藏語叫“達雪”,是用提煉過酥油的奶製作的;另一種是沒提過酥油的牛奶作的,藏語稱“俄雪”。酸0是牛奶經過糖化作用以後的食品,營養更為豐富,也較易消化,適合老人和小孩吃。奶渣是奶提煉酥油後剩下的物質,經燒煮,水份蒸發後,剩下是奶渣。奶渣可以做成奶餅、奶塊。在煮牛奶過程中,還可揭起奶皮,藏語叫“比瑪”。
奶皮就象豆腐皮一樣,好吃又富有營養。奶品是藏族的重要食品,家居或外出,人們都帶著它。在零食品種不多的西藏,大人們常把奶渣給小孩當零食。
[!--empirenews.page--]藏乳豬
簡介
烤乳豬是西藏當地有名的特色菜,並且是“滿漢全席”中的主打菜餚之一。早在西周時此菜已被列為“八珍”之一,那時稱為“炮豚”。在南北朝時,賈思勰已把烤乳豬作為一項重要的烹飪技術成果而記載在《齊民要術》中了。他寫道:“色同琥珀,又類真金,入口則消,壯若凌雪,含漿膏潤,特異凡常也。”一千四百多年前,中國漢族勞動人民烹飪技藝已有這樣高深的造詣,實令世人贊嘆。
做法
製作原料:
小乳豬一隻(3000克),精鹽200克,白糖100克,八角粉5克,五香粉10克,南乳25克,芝麻醬25克,白糖50克,蒜5克,生粉25克,汾酒7克,糖水適量。
製作方法:
將淨光乳豬從內腔劈開,使豬身呈平板狀,然後斬斷第三、四條肋骨,取出這個部位的全部排骨和兩邊扇骨,挖出豬腦,在兩旁牙關各斬一刀。
取125克香料勻塗豬內腔,醃30分鐘即用鐵鈎掛起,滴乾水分後取下,將除香味料及糖水外的全部調料拌和,勻抹內腔,醃20分鐘後叉上,用沸水遍淋豬身使皮繃緊、肉變硬。
將燙好的豬體頭朝上放,用排筆掃刷糖水,用木條在內腔撐起豬身,前後腿也各用一條木條橫撐開,扎好豬手。
點燃炭火,撥作前後兩堆,將豬頭和臀部烤成嫣紅色後用針扎眼排氣,然後將豬身遍刷植物油,將爐炭撥成長條形通烤豬身,同時轉動叉位使火候均勻,至豬通身成大紅色便成。上席時一般用紅綢蓋之,廚師當眾揭開片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