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做菜網!

哈密小吃大全_哈密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 愛料理 編輯:愛料理 訪問手機版

哈密地區,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轄的一個地區,位於新疆東部,是新疆通向中國內地的要道,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咽喉,有“西域襟喉,中華拱衛”和“新疆門戶”之稱,是新疆與蒙古國發展邊貿的重要開放口岸之一。

特色美食有巴里坤油酥饃、巴里坤、哈薩克族奶茶、夾沙丸子砂鍋、烤饢、烤全羊、烤羊肉、籠蒸肉、手抓羊肉、酸奶疙瘩、鐵板肉、土火鍋等。

手抓羊肉

簡介

手抓羊肉,相傳有近千年的歷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吃法有三種,即熱吃(切片後上籠蒸熱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後直接蘸精鹽)、煎吃(用平底鍋煎熱,邊煎邊吃)。特點是肉味鮮美,不膩不羶、色香俱全。

歷史文化

《說文》中說:“羊,祥也。”《周禮·夏官·羊人》記:“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飾羔。”羊在古時被賦予成為吉祥的象徵和重要的祭祀食品。《本草綱目》中也說,羊肉是大補之物,能比人參、黃芪。

手抓羊肉源遠流長,是生活在我國西北的蒙、藏、回、維等民族喜愛的傳統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這與他們惡劣的生活環境和獨特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外出遊牧,數月不歸,而羊肉卻有飽食一頓,整天不餓之功效。

中國的許多省市都有自己聞名於世的菜系或名吃,如京菜、魯菜川菜粵菜等。就羊肉系列而言,北京有涮羊肉,陝西有羊肉泡饃,新疆有烤羊肉串,內蒙古有烤全羊。在甘肅,東鄉族的手抓羊肉是名物,深受人們的喜愛,好客的東鄉人,生活再窮再簡單,每逢佳節或賓客臨門,待客最隆重的儀式便是宰羊,手抓羊肉在宴席上是必不可少的。上手抓羊肉和吃手抓羊肉也非常講究。要將帶骨羊肉剁成二指寬的長條或塊狀,放入大盤之內,眾人圍坐而食之。胸茬和肋條肉最為鮮美,最為珍貴,先要敬呈給貴客和最年長者品嘗。生活在蘭州,不能不吃羊肉。從歷史上看,這裡一直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在飲食上,至今遺風尚存。

在漫長的歲月中,手抓羊肉原本只在西北少數民族聚居的高原和草原的帳篷間被牧民們食用,城市裡極少見,名流視之為難登大雅之堂,不屑一顧。手抓羊肉真正成為馳名全國的美味是20多年前的事。據說,有一位頗有膽識的東鄉人率先在臨夏市一條偏僻的小巷子里掛起了“東鄉手抓羊肉”的牌子。一時間,如萬馬奔騰,手抓羊肉的香味四處飄溢到了周鄰各縣,又風靡了蘭州、西寧、銀川、烏魯木齊、呼和浩特等城市。

做法

城鎮飯館烹制手抓羊肉,先把羊肋條肉剁成大塊,下鍋煮至半熟去盡浮沫撈出,再取洋蔥辣椒,留一大片洋蔥,其餘剁成末;辣椒剁碎,將肉塊擺放盤中,上放洋蔥片並撒少許精鹽,入籠篜爛取出,潷湯,湯入炒勺上火燒開,下洋蔥末、辣椒末、胡椒粉、鹽,調好味澆在肉上,請客人享用。 吃肉時,或用手抓、撕、食,或用藏刀割食,故名。一般就地宰殺,扒皮入鍋,待水開鍋,撈出即食。肉赤膘白,肥而不膩,油潤肉酥,質嫩滑軟,十分可口。一般到藏家,主人先將羊尾巴給客人,然後他人才能手抓。又有“女婿吃羊脖子”的習俗。

在牧區,手抓羊肉的烹制仍保持其原始的風味:把新鮮的羊肉放入鍋清燉,有的只放胡椒、片,不放食鹽,有的什麼佐料也不放,肉燉至七八成熟即撈出食用。主人把熱氣騰騰的羊肉裝在精緻的大盤子中,盤邊放著十五釐米左右長的割肉小刀。這小刀富有民族特色,把柄鑲嵌雕飾著花紋的圖案,其中以英吉沙小刀最為著名,鋒利無比,用小刀割下肉片,手抓肉片蘸鹽食用,有的人家給客人一隻小盤,請客人把割下的肉片裝在小盤蘸鹽吃。這種古樸的,獨特的,帶有原始風趣的吃肉方式,會使您想起江南塞北的古風人俗,在您思想的海洋里激起陣陣漣漪,引您遐想、懷戀、憧憬和陶醉,從而使您對新疆草原的豐饒,新疆各族人民的熱情好客,產生一種景慕緬懷之情。

[!--empirenews.page--]

籠蒸肉

簡介

籠蒸肉是將牛、羊肉切成大片、條形,或用骨肉相連的塊狀肉,加調料、蔥絲等拌好,裝盤上籠屜蒸一個半小時即熟,蒸肉採用傳統的巴里坤獨特的加工工藝烹飪而成。既為籠蒸肉。這是巴里坤常見的吃法。裝盤上籠屜蒸熟,蒸肉的香氣透籠而出。引得不少腹空人,在門前久站。

特點:

肉絲精、口感好、肉質酥軟、味微辣。

[!--empirenews.page--]

烤羊肉

簡介

維吾爾烤羊肉串是在特製的烤肉鐵槽上烤灸而成的。鐵槽分上下兩層,中間隔板成孔狀,用無煙煤作燃料。烤羊肉串用的鐵釺子。制做時,先將精羊肉切成3平方釐米見方的薄片,依次穿上鐵釺,然後置放在烤肉槽上,一邊用煤火烤,一邊撒上精鹽、辣椒粉、孜然粉等佐料,3~5分鐘左右翻烤另一面,幾分鐘後即可食用。陳佩斯、朱時茂的小品《烤羊肉串》,使這一風味小吃聲名大噪,蹤跡遍及全國。除了烤羊肉串,現在還有烤羊筋、烤雞烤魚、烤排骨等等。(哈密)

[!--empirenews.page--]

巴里坤油酥饃

簡介

巴里坤油酥饃

巴里坤油酥饃,燒烤不同形狀和不同配料、不同口味的饃饃,是巴里坤人年節的事情。用米糟製作的酵頭髮面、醇香的新鮮牛奶發麵自有一股撲鼻的米酒清香。擀成薄餅加油加糖,捲成花卷狀再按平,而後放入用土製成的烤爐中烘烤半小時即可食用。加蒸好的葫蘆,燒制的倭瓜饃黃亮油香,加香豆子清油燒成鍋盔,口感獨特,不可不嘗。

其特點:焦香脆甜,燒烤的乾糧適口還能治療胃酸過多等胃病。

[!--empirenews.page--]

土火鍋

簡介

土火鍋

用巴里坤傳統的用銅特製的火鍋,裡面放入夾沙、丸子、粉條豆腐、綠菜葉,然後將牛、羊骨頭湯,裝入砂鍋,可點燃煤或柴來加熱,肉湯開後即可吃。

夾沙和丸子須先將精肉剁成肉泥,再加適量粉面、雞蛋以防過油時鬆散變形和僵硬。夾沙需增加的工序是先將雞蛋煎成薄餅,再包夾剁好的肉泥過油,夾沙的製作工藝很是繁瑣,現今要品嘗到正宗的夾沙決非易事。

土火鍋湯鮮美,夾沙、丸子綿而不爛,物美價廉,深受顧客青睞。

[!--empirenews.page--]

新疆烤全羊

簡介

維吾爾族餐飲的一道重要菜餚就是新疆烤全羊,能與北京的烤鴨相媲美。新疆烤全羊,選料考究,制法特殊,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是當地高級宴席中不可缺少的菜餚。烤全羊選用上好羯羊,將蛋黃、鹽水、黃姜、孜然粉、胡椒粉、麵粉調成糊狀汁,塗抹在全羊上,頭部向下,放入饢坑密封燜烤1小時左右,即可取出食用。在隆重的宴會上,一般是把烤好的全羊平放在特製的餐車上,頭系紅綢,嘴含青菜,推至餐廳,任賓客隨意切割品嘗。

烤全羊是新疆最名貴的菜餚之一,它可與北京烤鴨、廣州脆皮乳豬相媲美。高級筵席中,如果有烤全羊餐車出現在賓客們中間,整台筵席將頓時生輝,顯得格外豪華闊綽,為飲宴增添了異常豐富的色彩。

烤全羊所以如此馳名,除了它選料考究外,就是它的別具特色的制法。新疆羊肉質地鮮嫩無羶味,在國際國內肉食市場上享有盛譽。

烤全羊是選擇羯羊或週歲以內的肥羊羔為主要原料。羊宰殺後,去蹄及內臟,用精麵粉、鹽水、雞蛋、姜黃、胡椒粉和孜然粉等調成糊狀,均勻地抹在羊的全身,然後用釘有鐵釘的木棍,從頭穿到尾,放在特製的饢坑里,蓋嚴坑口,並要不斷地翻動觀察,約1小時左右即成。

全羊烤成後即放置餐車上,烹制者在羊頭上輓系紅彩綢,打成花結,羊嘴放置香菜芹菜,餐車備有小刀,服務人員推車圍繞餐桌轉動,恭請客人啓刀食肉。不客氣的食客們,持刀從烤羊身上切下肉來,盡情地吃,其熱烈閒逸古樸浪漫的情景,非身臨其境的人,是難以想象其盛況的。

烤全羊色澤黃亮,皮脆肉嫩,鮮香異常,是維吾爾族人民招待貴賓的佳品。

[!--empirenews.page--]

夾沙丸子砂鍋

簡介

夾沙丸子砂鍋

夾沙和丸子都須先將精肉剁成肉泥,再加適量粉面、雞蛋以防過油時鬆散變形和僵硬。夾沙需增加的工序是先將雞蛋煎成薄餅,再包夾剁好的肉泥過油,夾沙的製作工藝很是繁瑣,現今要品嘗到正宗的夾沙決非易事。將成型的夾沙、丸子調以牛、羊骨頭湯,裝入砂鍋溫火燉20分鐘。

其特點:其湯鮮美,夾沙、丸子綿而不爛。物美價廉,深受顧客青睞。

[!--empirenews.page--]

羊肉燜餅

簡介

羊肉燜餅,將少數民族最喜愛的肥美羊排投以鮮姜、蔥紅燒,再將手工撕制而成的薄如窗戶紙的薄餅鋪到羊排上加蓋,靠蒸氣燜熟,切條與羊排一起裝盤。中原飲食文化與西域飲食文化相互浸潤體現在巴里坤飲食的方方面面。這裡特有的羊肉燜餅是極佳例證,巴里坤羊肉燜餅現已成為聞名遐邇的新疆名小吃之一。

特點:

吃時羊排酥爛醇美,薄餅金黃鮮香。

做法

材料:

麵粉500克,羊肉100克,酵面100克,植物油、精鹽、醬油味精、胡椒粉、花椒、蔥花、薑末、香菜末、食鹼各適量。

做法:

1.盆內加麵粉、酵面及適量的水、食鹼和成面團,擀開,刷油後捲起,做成1釐米厚的餅,上鏊子烙成黃紅色,再切成寬1釐米、長4釐米的條。

2.羊肉切成小薄片。炒鍋內加適量的油和花椒,炸出香味後撈去花椒不用,再放入蔥花、薑末炒出香味,放入羊肉急炒,同時放入醬油、精鹽、味精、胡椒粉,熟後加水,放入餅條,蓋上鍋蓋,燜至餅條發筋、煮綿時,撒入香菜末出鍋即可。

[!--empirenews.page--]

酸奶疙瘩

簡介

酸奶疙瘩

酸奶疙瘩,哈薩克語叫苦勒提。制做方法是把牛、羊奶煮沸,涼溫倒進“沙班”中,加酸奶發酵,每天都用木棒槌敲打一陣,使其發酵,成酸味很濃的酸奶,哈語叫“艾勒開提”。這種酸奶太酸,有解渴清火的功能。繼續用木棒槌攤反復敲打沙班,酸奶中油水分離,酥油浮到沙班上端。酥油是做酸奶疙瘩的第一產品。酥油取盡後,把沙班中的“艾勒開提”倒入大鍋熬,蒸發水分,到糊狀時將酸奶裝入毛線短袋里,水分從袋縫中流出,袋中酸奶就成軟狀塊,掰成碎塊曬乾,即成酸奶疙瘩。

奶疙瘩是哈薩克的主要食品之一,有保存時間長,便於攜帶等優點。

[!--empirenews.page--]

油炸饊子

簡介

油炸饊子,又叫麻油饊子,洪洞縣獨有的一種漢族麵食小吃,屬於油炸食品。

油炸饊子用上等麥子磨的麵粉,加少許食鹽和調料,用水調和,揉成面坯。然後再搓成條狀,環繞排滿盆中,上面灑抹一些菜籽油。待麵條在盆中回透,彈拉力恰到好處時,將麵條繞在手上,用手來回抻開,粗細均勻一致,折疊造型,放入油鍋,用筷子輕輕翻動,掌握火候,炸成大把或小把的,便是金絲套環的黃脆脆的金饊子。

歷史文化

據《洪洞縣誌》載:每年農歷二月二,洪洞、趙城兩縣要在廣勝寺進行祭水廟會。逢此日,廣勝寺人山人海,兩縣縣令及地方紳士都來參加。但見廟會中有敲鑼打鼓的,有放三眼衝的,還有賣油、豆腐菜、羊雜燴等各種風味小吃的。在這眾多的攤點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縣來的烹飪高手,在此架起油鍋炸饊子。這既是一場技術表演比賽,又是祭水前的必要準備。待炸出的饊字在大方桌上堆成了“山”,人們便開始祭水。

祭水由“水神廟”的高僧主持,主要內容是向蓮花池投饊子。說來奇怪,每投進10個饊子,到了分水亭,必然分成北面7個,南面3個。經過測量,北面的水流量之比為7:3 。為什麼三、七分水,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早以前,洪洞、趙城兩縣人為爭奪霍泉水經常發生爭鬥,甚至出了人命。後來兩縣達成協議,在滾沸的炸饊子的油鍋里,放10個銅錢,每縣推選出一個代表用手撈,依據撈出的銅錢數分水。結果趙城代表撈出7枚,洪洞代表撈出3枚,於是便修築了這個三、七分水的亭子。

做法

食材小麥麵粉500克,食用油適量,食鹽7克,雞蛋1個,清水適量。

做法:

1.小麥麵粉放在和面盆里,用筷子在麵粉中央挖個小洞,打入一個雞蛋,加食鹽7克、涼水250克,用筷子把小洞邊緣的麵粉向里攪動,使雞蛋液和麵粉充分融合。

2.用手把所有的面絮揉合在一起,反復揉成表面光滑的面團。

3.蓋上一塊乾淨的廚用布,放在一邊餳30分鐘。

4.餳好的面團放在案板上,用手搓成長條的圓柱形狀,再切成10小塊。

5.取一個面劑子,在案板上來回滾動。

6.把面團拉長,然後搓成筷子粗細的圓長條。

7.左右手分別握著粗麵條的兩端,左右手相配合上下抖動,輕輕向外拉抻。

8.將麵條對折,端口處與另一端並齊,形成一個環狀條。

9.左右手分別握著環狀麵條的兩端,上下抖動,輕輕向外拉抻。

10.再拉細的麵條再對折,接口口並齊,形成並列的四根環狀麵條。

11.左右手分別握著環狀麵條的兩端,上下抖動,輕輕向外拉抻。

12.拉長的細麵條從一端開始纏繞在筷子上,形成環狀麵條。

13.鍋里放適量食用油,燒至7成熱。

14.將麵條移到油鍋邊,下端先放入油鍋炸制。

15.待麵條下端定型後,即可將麵條整個放入鍋中。

16.將筷子抽出,直到將麵條表面炸成金黃色即可夾出來,放在吸油紙上吸取麵條表面多餘油分即可。

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