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廣東地級市,粵東經濟區域中心城市。揭陽素有“魚米之鄉”“海濱鄒魯”“國畫之鄉”“小戲之鄉”“龍舟之鄉”“華僑之鄉”之美稱。
廣東菜三大菜系中的潮州菜,其烹飪極具嶺南飲食文化特點:選料考究、製作精細、刀工精巧,燜、燉、煎、炊、炒、清、淋、焗齊備,清而不淡,鮮而不腥,郁而不膩,色、香、味、美俱全。揭陽菜以烹飪海鮮見長,湯菜、甜菜、素菜也各具特色,海鮮類如:生炊龍蝦、鴛鴦膏蟹、紅燜魚翅,皆以新鮮海族為原料,清鮮甜美;清鄴烏耳鰻、清湯蟹丸等湯菜,清純鮮美、原汁原味。甜菜類如:縐紗蓮蓉、金瓜芋泥等,甜膩相宜甘香可口,還有素菜名品如後菇芥菜、護國菜等,素菜葷做、香爛軟滑、素而不齋,是廣東素菜類的代表。
普寧豆乾
簡介
普寧豆乾是廣東省普寧市燎原鎮的漢族民俗小吃,特產之一。用大豆作主要原料,摻以薯粉、石膏、鹵水製成的豆製品。
特點
外皮柔韌,內肉嫩滑。普寧市人烹調豆乾的方法主要有煎、焗、炸等3種。油炸豆乾更是普寧的民俗風味。其皮酥脆,肉嫩滑,清中有香。蘸以辣椒醋,更覺可口。有僑胞把普寧豆乾的製作工藝帶到國外,經營此項生意。
享有盛譽
普寧豆乾不僅在國內享有盛譽,而且在國外也是名菜。如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新加坡等地都有普寧華僑經營豆乾生意。1986年10月,普寧魚新村僑胞葉智坤先生,從加拿大回國探親時,特地請家鄉會製作豆乾的人,教他製作豆乾的整套技術。原來他準備回加拿大後要經營製作豆乾的生意哩!
歷史文化
普寧豆乾是豆腐中的一種,只不過它的吃法做法比豆腐要精緻麻煩一些。普寧首先製作豆乾的是燎原鎮光南村人,早在明朝初期就學會製作豆乾了。元朝末年,群雄並起,陳友諒被朱元璋打敗之後,他的軍師何野雲 (人稱蝨母仙)流落到普寧一帶。他除了會為人選地建房、造寨門、修墳墓之外,還有一套制豆乾的手藝。當時,光南村的二世祖母逝世,請何野雲選地造墓。同時他也教光南人做豆乾。從此,光南村人便製作豆乾到市上出賣,製作豆乾剩下豆渣,便用來餵豬。因此,製作豆乾和養豬便成為光南村六百年來的主要副業。現在,普寧會製作豆乾的人很多,有些村莊的製作技術已超過了光南村。在城鎮鄉村中賣豆乾的小攤和小食店星羅棋布,並已將此小吃引進潮汕各地以至海內外的所有潮菜館。普寧豆乾的主要原料,有大豆、薯粉、石膏、鹵水、清水等。而普寧是一個農業比較發達的地區,番薯黃豆是農家常種之物,所以做豆乾於普寧人來說,便可以就地取材。其製作工序是磨漿、除渣、煮漿、配膏、試粉、摻膏粉、拌和定鹵、包塊、壓塊、煮熟,有的煮熟後還用梔子(俗稱“黃枝”)上色。製作普寧豆乾的最大特點是要有適宜的水質,普寧地處丘陵,依山傍水,所以普寧的水質都十分的清澈甘甜,有如山泉水一樣的甘美,這樣的水做起豆乾來,十分的合適。普寧豆乾的吃法有煎、焗、炸等。煎,即是把豆乾切成小塊,在鼎中煎之後,滲入韭菜,這是農家俗菜“豆乾壓韭菜”,吃起來有豆乾的豆香味又有韭菜的清口味,十分可口;焗,即把豆乾切成小塊,放於鍋,加少量清水,加油炸過的少許魚脯、幾段蒜白,或至水滾開後,加一些瘦肉片紫菜幾段小芹末,這樣焗成的湯,清香清甜,十分的美味;炸,是最具盛名的,即把整塊豆乾放入滾開的油鼎中炸,豆乾一入油鼎,便開始冒泡,滋滋作響,片刻後,炸漲,皮呈赤黃色,即可撈起,刀切成四小塊,此時見到的豆乾是外焦內脆,白汽騰騰,用筷夾起,蘸上生蒜頭、韭菜鹽水或加上辣椒的鹵咸汁,煞嘴可口。因普寧豆乾外皮柔韌、內肉嫩滑,油炸更甚之,皮酥脆、肉嫩滑、嘗之又脆又軟,香味久存唇齒間,令人百吃不厭。人們只要 詩一首 潮汕文人張華雲有詩《油炸豆乾》:
脆皮嫩肉氣騰騰,蘸以香椒熱辣縈。
難遽下嚥頻轉動,待吞落肚汗微生。
宜將溫酒三杯下,卻把虛榮一笑輕。
美食珍饈隨處有,家鄉風味最牽情。
另一位文人洪潮也有詠豆乾之作《炸豆乾》:
村前路口一攤攤,油熱爐紅炸豆乾。
醬辣天寒頭冒汗,品嘗不論民共官。
做法
豆乾的主要原料是大豆、薯粉、石膏、鹵水。
工藝流程為:浸豆,磨漿,除渣,煮漿,試粉,摻石膏粉,灑鹵水,包塊,蓋印,壓塊雲酸水,煮熟等。其中浸豆時間要適時,不然會影響豆乾的質量;豆漿試粉,摻石膏溫度一定要准,應根據不同的粉質,掌據不同的溫度,否則全盤皆毀;灑鹵水也要適時;而水質是決定了豆乾質量的最重要因素。大概這就是奧秘,即科學道理之所在。有趣的是,正宗的光南豆乾,製作完畢後,每一塊豆乾中間皆有一個內凹方形小印,以此象徵官印。
[!--empirenews.page--]豆醬雞
簡介
豆醬雞是廣東潮汕地區別具特色的漢族傳統名肴,現為廣州南園酒家的招牌名菜,並在嶺南及港澳地區廣泛流傳。孔子《論語》曰:“不得其醬不食”,善於用醬,是廚藝的一個關鍵,“豆醬雞”的醬料,選用普寧所產的豆瓣醬,並加芝麻醬、糖等,調勻而成,這種醬料味醇而辛香,用以烹制的雞,皮色金黃,肉質嫩滑,鮮香濃烈。
風味特點:
此菜為廣州八大名雞之一,八大名雞指大同脆皮雞。伴溪香液雞、北園花雕雞、廣州文昌雞、大三元茶香雞、東江鹽雞、利口福口福雞、南園豆醬雞。
做法
主料輔料:
肥嫩母雞……1250克 豆醬……………40克 豬肥肉………100克 蔥條……………10克
淨香菜…………25克 淡二湯………200克 姜片……………10克 芝麻醬…………10克
味精……………6克 紹酒……………10克 白糖……………5克
烹制方法:
1.將雞宰淨,晾乾,敲斷頸骨,斬斷雞腳,脫出柱骨。將豬肥肉切成薄片,輕划數刀。
2.把豆醬中的豆瓣撈出壓爛,與原醬汁一起調勻,再加芝麻醬、紹酒拌勻,遍塗於雞身內外,讓其醃約15分鐘,再加姜、蔥。香菜頭於雞腔內。
3.將砂鍋洗淨擦乾,以竹箅墊底,上鋪肥肉片,繼放雞和雞腳,沿鍋邊注入二湯,加蓋,用濕草紙貼封蓋邊,以減少洩氣;然後將鍋放在炭爐上,先用旺火燒沸,即轉入小火(燜)約20分鐘至熟。其間要使火候恰到好處,中途不能加水,以熟時鍋內有原汁150克為度。
4.熟後取出,先剁去頭、頸和翼,然後起骨肉。把骨砍成段,裝在盤中,肉切塊,裝在骨上,拼擺成雞形,取燒沸原汁加味精調勻淋上,以香菜葉伴邊便成。
工藝關鍵:
1.為粵菜常用技法,多數是將主料下味醃過,然後再,一般分瓦(即砂鍋)和鑊上兩種,此菜使用瓦法,有特殊風味。
2.掌握好火候,用先猛後慢之法,其問要使火候恰到好處,中途不能加水,以熟時鍋內有原汁150克為度。
[!--empirenews.page--]成順菊花糕
簡介
菊花糕是廣東潮汕地區漢族傳統名點之一,菊花糕在潮汕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有“糜飯食會飽,菊花糕孬巧”的俗語.揭東雲路鎮北洋利“成順”店是福揭陽糕點糖食的“老字號”之一。
特點:
它生產的菊花糕以其新鮮、清甜溢香,軟脆無異味而馳名。成順菊花糕選料嚴格,製作考察,其菊花糕不僅花紋徒刑精美,而且清甜香軟,口感甚佳。又有飄洋過海而質味不變的特點,為僑胞所喜愛。
製作:
揭陽“北洋成順菊花糕”和大埔菊花糕在本地很有知名度。它的製作工序嚴謹,用料考究,以比重適當的白糖、飴糖、薯粉、糯米粉、菜油、菊花蜜或菊花精為原料,經過蒸炒、磨、篩、拌和、桿匣、刀切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色澤青綠,食之清甜爽口,細膩柔潤,具有濃郁的菊花香味,清芬心田,在糕點中獨具一格。據實驗測定;內含多種維生素、果糖、核黃素、蛋白質、鞣質等成份,既是營養豐富食品,又有清心明目,鎮靜養神,降低血壓和改善心血循環等作用。
歷史文化
成順菊花糕始創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至今已有140多年歷史。始創人為北洋村人楊謙再,時至今日已歷傳五代,其傳人嫡孫楊布。成順老店現已分小香記、發興等六間新店,每天共有20多名家人從事糕點製作。成順菊花糕一向供不應求,逢年過節更是門庭若市。鄰村鎮群眾嫁女時所需的錦糖,都少不了成順菊花糕。
僑胞要回異域時也總得帶些成順菊花糕作為饋贈親朋的禮品。僑居美國的吳道成先生說:“一般菊花糕漂洋過海一經海風影響便變堅變硬,而北洋成順的菊花糕卻依然柔軟清脆。”
成順菊花糕之所以能飲譽國內外,主要是選料嚴格,蒸制考究,調味不斷更新,產品新鮮而飲譽並廣為流傳,多次被編成潮汕名產歌謠在江湖賣藝班中演唱;揭陽文士則以“北洋名產菊花糕”贊之。
[!--empirenews.page--]脆皮豆腐
簡介
脆皮豆腐是一道漢族傳統名菜,屬於素菜。
特點:
皮酥脆內細嫩的豆腐萊肴,表皮松脆,內嫩香醇。製作脆皮豆腐的關鍵是炸脆皮豆腐牛坯.它需要在豆腐表面掛上一層糊.再下入油鍋中炸至表皮酥脆,脆皮豆腐生坯炸好後.調味就簡單了,既可將勾好的茄汁味汁或糖醋味汁澆淋在豆腐上,也可隨配椒鹽味碟、茄汁味碟或糖醋味碟上桌。
做法
用料:
豆腐400克,鮮魚肉100克,臘腸75克,雞蛋1個,肥豬肉100克,方魚末5克,青蔥白10克,精鹽6克,胡椒粉0.3克,味精6克,麻油3克,生粉20克,澄麵粉20克,熟豬油30克,生油750克(耗油100克)。
做法:
1.香菜、大蒜、紅辣椒、蔥切末,日本豆腐切塊。
2.取一個碗,加入1中的香料末,以及糖、醋、醬油膏、香油和醬油攪拌均勻成為沾醬。
3.起鍋,豆腐塊炸至至金黃後先盛出,油溫再次升高後,放入豆腐塊炸至外層酥香,然後瀝乾油,淋上醬汁即可!
[!--empirenews.page--]普寧炸豆腐
簡介
普寧炸豆腐是廣東潮汕漢族傳統菜之一,屬於粵菜系。是將普寧豆腐切件,放入熱油中炸制而成,吃時蘸上韭菜鹽水,外酥內嫩,風味相當獨特。普寧豆腐呈方塊狀,有黃、白之分,以黃皮的普寧豆腐為多見,可以焗、煎或油炸,普寧炸豆腐就用了油炸之法。小梁說,有時買不到普寧豆腐,她就用老豆腐代替,切件後油炸即成。
做法
主料:
老豆腐(1盒,400克)、韭菜(3根)、紅椒(半只)
調料:
油(2碗)、鹽(1湯匙)
做法:
1、韭菜去根,洗淨切成細末;老豆腐片成兩塊,切成三角塊;紅椒切細丁。
2、燒熱2碗油,放入老豆腐塊,開大火油炸10分鐘。
3、待老豆腐呈微黃色,用長筷將粘連的豆腐分開,撈起用廚房紙吸乾余油。
4、取一空碗,加入韭菜末和1湯匙鹽,注入半碗涼開水調勻,做成蘸料。
5、取一小蘸碟,盛入適量韭菜鹽水,置於大碟中。
6、將炸豆腐擺於蘸碟旁,灑入紅椒丁,吃時蘸上韭菜鹽水即可。
美味貼士:
1、往熱油中撒鹽,可避免炸豆腐時油花四濺燙傷人。
2、豆腐放入油中後,即使粘鍋也不能過早翻動,否則豆腐會碎掉;應待豆腐炸至微黃稍硬,才可輕輕翻動。
3、普寧豆腐的油炸時間不宜太長,因其被金黃色的外皮包裹著,炸至豆腐變硬便可;而老豆腐沒有外皮,因此油炸時間稍長,火候也要大才行。
4、正宗的普寧炸豆腐,是用韭菜鹽水作蘸料,想要口味變化一下,可以加入少許蒜蓉或紅椒丁。
[!--empirenews.page--]尖米丸
簡介
尖米丸是廣東潮汕地區著名的漢族小吃,是用潮汕優質稻米做成的圓形兩頭尖的米類小吃。糯米、尖米,均為大米。平時潮汕人煮飯吃的米,潮人俗稱“尖米”。烹調工藝講究“清、鮮、巧”風格。丸體佐料保持新鮮,先將丸體在清沸水中泡過,再匯入滾燙的豬骨原味湯,加上肉片、魷魚、墨魚脯、蝦仁之類佐料,調以魚露、胡椒粉之類配料,最後,在清湯麵上撒下幾片青翠的香菜或蔥珠,與潔白的丸體和鮮艷的肉片,構成和諧的色調,清美的味道,美觀的造型。
地方特色:
關爺宮前尖米丸店,位於揭東縣炮台鎮關爺宮,以丸體鮮嫩爽口,湯味清美香醇,製作烹調工藝獨特而世代受到人們喜愛。早在120多年前的清光緒年間,炮台已經成為繁華的商埠,位於鎮中心的關爺宮前米市活躍興旺,10余家小食攤擋競爭激烈。為招徠生意,新寨村民吳成敬、吳書信兩家小食攤,別出心裁地創制出以當地特產尖米(即大米)為原料,丸體兩頭尖,形似尖米的小食品,烹調為湯,別具風格,一時顧客盈門,轟動市井。 關爺宮前尖米丸老闆還具澤世濟貧的寬闊胸懷。當年炮台流傳著一句口頭禪,叫“食‘湆’(米粥湯)配‘旦’(即鹵湯、魚、肉等葷味湯經冷凍後形成的結晶塊狀體)免錢”。當時,開設在關爺宮前的“尖米九店,因經營尖米丸出了名,賺了錢,樂善好施,每有窮困鄉下人到店討吃,店主都施以稀飯,灑點豉油鹵汁,或是配點零碎魚肉之“旦”一類的東西,吃後無不連連稱謝。賣尖米丸的老闆和夥計們常把店裡的零碎魚肉凍拿給窮人們吃。稀‘湆’配‘旦’免錢,正顯示尖米丸老闆的扶貧濟困境界!
做法
尖米丸的制法是,選用當地精細的大米,先在清水中浸泡3至4小時,撈起放於石磨,輾成米漿,取紗布將米漿過濾,除去粗雜質,然後倒進鍋里加溫,邊用木棒攪拌,至水溫六、七十度後轉為慢火,煮成糊狀,冷卻凝成塊狀,配三分之一生漿,揉捏成團,再取事前鑿滿直徑0.5釐米小圓孔的木板,置於盛清水的鼎上,慢火加溫,至現“蟹日水”,即將漿團放於木板上揉搓,用力壓其順小圓孔滴滴漏下鼎中,因漿團半生不熟,擠下圓孔的丸體每段約2釐米,兩頭墜縮為尖狀,落鼎煮熟,便成為小巧玲瓏的尖米丸。因其製作經過10余道工序,十分精細,丸體柔韌潤滑,略有彈性,煮湯倍感爽嫩可口。
尖米丸烹調工藝講究“清、鮮、巧”風格。丸體佐料保持新鮮,先將丸體在清沸水中泡過,再匯入滾燙的豬骨原味湯,加上肉片、魷魚、墨魚脯、蝦仁之類佐料,調以魚露、胡椒粉之類配料,最後,在清湯麵上撒下幾片青翠的香菜或蔥珠,與潔白的丸體和鮮艷的肉片,構成和諧的色調,清美的味道,美觀的造型,令顧客贊嘆不已,在品嘗之余,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是稻米之鄉——潮汕的著名地方小吃。
[!--empirenews.page--]新亨菜脯
簡介
菜脯是廣東潮汕地區的漢族傳統名菜之一,屬於粵菜系。"菜脯"即蘿蔔乾,是潮汕傳統佐食佳品,其中尤以揭陽市揭東縣新亨鎮所產的菜脯最負盛名,故《潮汕特產歌》有“新亨出名老菜脯”之吟唱。亨菜脯選用優質蘿蔔為原料,精工醃制而成,色澤光潔,皮柔肉酥,香脆可口,既或佐餐又有消食開胃的功效。
特色:
新亨菜脯之出名,除了其質量上乘,肉質細膩,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喜愛之外,更離不開產品的銷路,特別是東南亞各地的出口,使新亨菜脯成為暢銷東南亞各國的名牌產品,長盛不衰。
歷史文化
新亨菜脯的出口至今已有138年的歷史。考新亨菜脯的出口,首先是由新亨倪厝(今碩和村)的先賢所倡導,第一個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就是該村的倪世庭先生。
倪世庭,字萬朝,昔年移居於安南(今越南),為人積極進取,勇於開拓。清代同治二年(1863),他首次用紅頭船運載新亨菜脯到安南銷售,拓開了新亨菜脯的出口南洋之路。由於當地人對新亨菜脯的需求日益增加,倪世庭先生便經常返回新亨,採購產品,尋找合作夥伴,組建商號,擴大了新亨菜脯的出口規模。在他的提倡和帶動下,倪厝先後又有倪兩興、倪兩發、倪源合、倪茂發等20多家雜咸商號隨之而起,加入到新亨菜脯的出口行列之中。這些商號相繼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泰國、柬埔寨等國家和地區開設分號,專營新亨菜脯,使新亨菜脯成為遍銷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名牌產品。
在倪厝先賢的影響下,鄰近各村也紛紛組建商號,積極從事新亨菜脯的出口,使這一傳統項目得到繼承和進一步的發展。
據統計,解放前新亨菜脯的年平均量為5萬余擔,年出口量為3萬余擔。上世紀80年代後,新亨菜脯的品種日益齊全、豐富,出口量與日俱增,成為新亨農戶的一大宗經濟收入。
新亨菜脯之名揚海內外,倪厝先賢首倡出口之功不可沒。
[!--empirenews.page--]靖海豆楫
簡介
靖海豆輯是廣東潮汕地區惠來傳統的漢族名點。它看起來賞心悅目,吃起來香甜可口,真是色、香、味俱佳。香甜適口,獨特風味。是人們探親訪友的送禮佳品。惠來靖海鎮出產靖海豆輯已有悠久的歷史。現仍有幾間工廠在加工生產,源源不斷地供應國內外市場。
特色:
豆輯皮做成之後,中間要包上明糖。明糖是用麵粉、麥芽糖、豬油丁、芝麻、蔥朥精等製作而成的。然後切成一寸見方的小塊。豆輯整塊呈淺黃色,中間明糖部分是深褐色,看起來賞心悅目,吃起來香甜可口,真是色、香、味俱佳。
由於做工講究,靖海豆輯食起來很有味道,質軟而不黏牙,香甜濃烈而不肥膩。配上潮汕有名的功夫茶,更是余味無窮。不少潮籍同胞,回歸桑梓故里,總要買幾盒帶往海外,讓親人們共嘗這家鄉風味小食,以慰相思。
做法
靖海豆輯是以花生仁、白糖、豬油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地一種餅食類。配料和製作十分講究,要經過多道工序:先食把花生仁炒熱,炒時要特別注意火候,使之不焦不生,香脆適度。碾瓣去膜,把花生仁放入麥芽糖、白糖、豬油、蔥朥、橙汁等配料煮成地糖漿中,攪拌均勻,用木棒反復捶打至粉碎柔軟,有一定黏度。再用大縋壓平,碾成薄薄一張,這就是豆緝皮。
[!--empirenews.page--]揭陽粽
簡介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而每年的端午節吃粽子歷來為人們所重視,而揭陽的餐飲美食聯盟的不少餐廳就適時推出了各種口味的粽子,給前來消費的朋友們嘗嘗廚師的手藝。
特色:
以糯米為主,常用香菇絲、蝦米、花生、肥肉或臘腸、綠豆、蓮子等作配料,用竹葉包裹、咸草捆扎成六角球狀,放進鍋內煮(或蒸)熟,食時淋上甜醬油,口感香軟柔潤;又有咸甜雙拼粽球,甘甜香咸,別有風味。
粽子的品種:
國內的粽子,以江南嘉興出產的最為有名。嘉興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譽。食書記載嘉興粽子的種類和做法:
竹葉粽:取竹葉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淨,夾棗、栗、綠豆,以艾葉浸米裹,入鍋煮。
甜茶粽:取真武山優質甜茶取汁用來製作粽子,其粽子色澤金黃油亮,入口潤滑細嫩,柔軟粘稠,齒頰留香,回味甘甜,去膩消食,營養豐富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軟,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棕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塊包粽,火腿要金華者,精肥適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蛋黃粽:中間一個蛋黃,蛋黃必須採用上好雞蛋,入口甜咸而不反感。
與食物的搭配:
1. 茶 超甜的粽子,如棗泥、豆沙等,配薄荷茶、綠茶。能增進葡萄糖的代謝,清熱去膩。特別油的粽子,如鮮肉、火腿、香腸等,配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幫助消化。
2. 木瓜,菠蘿 清甜消食,緩解吃完粽子後嘴裡油膩的感覺,這種吃法既美容又助消化。
溫馨提醒:
1.吃粽子時最好能同時喝茶水,幫助吞咽和消化,有節制的食用,一次少吃一點,可選擇迷你粽子
2.吃粽時應該搭配涼拌青菜、水果沙拉,緩解腸胃不適
3.粽子要充分加熱,煮熱變軟後才能吃;
4.如有胃病的人吃粽子可選白米粽,別蘸糖,不要吃得太甜
5.有膽結石、膽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不要吃肉粽、蛋黃粽等脂肪、蛋白含量過高的粽子。 少吃,選擇健康類粽子,多喝清茶, 不吃過期和發霉變質的粽子。有胃病的人選擇白米粽食用,盡量少蘸糖。
6. 食用前需充分加熱至軟。
[!--empirenews.page--]炸姜薯卷
簡介
炸姜薯卷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小吃,屬於粵菜系。
特點:
清甘香甜,粉中帶爽。
把姜薯用刀切成片,放進蒸籠炊熟,炊熟後趁熱倒在砧板上,用刀壓爛,揉壓成姜薯蓉待用。再將糖冬瓜片、橘餅用刀切成幼絲。豬網油用清水漂洗乾淨,攤開泌乾水分待用。將姜薯蓉加入白糖50克進行攪揉,攪至白糖稍溶化時,再加入冬瓜片絲、橘餅絲稍拌壓均勻。然後把已洗好的豬網油攤開,撒上生粉,把姜薯蓉分別放在豬網油上,包成約5釐米長、2.5釐米寬的卷形狀,便成姜薯卷。先將雞蛋白用筷子攪拍均勻候用,再把每件姜薯卷分別先蘸上雞蛋白,後粘上生粉,用手稍壓實待用。將炒鼎洗淨燒熱,放入生油,候油熱至約180攝氏度時,把姜薯卷放進油中炸至透心撈起,用餐盤盛著。把鼎內的生油倒回,將鼎洗淨,放入清水50克和白糖100克用慢火煮成糖油,淋在姜薯卷上面即成。
做法
主料:
淨姜薯500克,糖冬瓜片100克,橘餅50克,白糖150克,豬網油100克,生粉100克,雞蛋2個,生油750克(耗油100克)。
做法:
1、先將姜薯用刀切成片,放進蒸籠炊熟,炊熟後趁熱倒在砧板上,用刀壓爛,揉壓成姜薯蓉待用。再將糖冬瓜片、橘餅用刀切成幼絲。豬網油用清水漂洗乾淨,攤開泌乾水分待用。
2、將姜薯蓉加入白糖50克進行攪揉,攪至白糖稍溶化時,再加入冬瓜片絲、橘餅絲稍拌壓均勻。然後把已洗好的豬網油攤開,撒上生粉,把姜薯蓉分別放在豬網油上,包成約5釐米長、2.5釐米寬的卷形狀,便成姜薯卷。
3、先將雞蛋白用筷子攪拍均勻候用,再把每件姜薯卷分別先蘸上雞蛋白,後粘上生粉,用手稍壓實待用。
4、將炒鼎洗淨燒熱,放入生油,候油熱至約180攝氏度時,把姜薯卷放進油中炸至透心撈起,用餐盤盛著。把鼎內的生油倒回,將鼎洗淨,放入清水50克和白糖100克用慢火煮成糖油,淋在姜薯卷上面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