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做菜網!

南陽小吃大全_南陽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 愛料理 編輯:愛料理 訪問手機版

南陽簡稱“宛”,別稱南都,宛都,位於中國最東端的大型盆地南陽盆地之中,頭枕伏牛,足蹬江漢,東依桐柏,西扼秦嶺,自古為戰略要地。歷史上,南陽是屈原“扣馬諫王”地,軍事家諸葛亮的躬耕之地,著名的秦楚“丹陽之戰”和三國故事“三顧茅廬”就發生在這裡。如今,南陽是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所在地。

特色小吃:新野板面、博望鍋盔、鄧州糊辣湯、鄧州窩子面、鄧州小磨油、方城丹參、方城燒麥、方城羊肉燴面、郭灘燒雞、黃河口水煎包、腳踏肉、菊花肉、老莊櫻扣碗、蜜汁江米、南陽菜、內鄉缸爐燒、熗鍋面、沙鍋魚頭、水煎包、桐柏糊辣湯、王店火燒、玄妙觀齋菜。

新野板面

簡介

新野板面又稱張飛板面,是南陽市傳統的漢族麵食小吃。曾因諸葛亮一把火燒出了名氣的三國歷史名城新野的一道頗具歷史淵源地方美食。以爽口、耐嚼、香中泛辣、辣中透香而享譽周邊。

歷史文化

相傳,古城新野“板麵條”始創於東漢末年,桃園兄弟劉、關、張駐守新野之時,那位“豹頭環眼、吼聲如雷”的張飛將軍,總嫌麵條太軟,咬著沒勁,吃著乏味。廚師為了滿足這位“喝斷橋梁、粗中有細”的大將軍,多次琢磨,反復研制,才製成這種“板麵條”。張翼德吃後哈哈大笑,高竪拇指,連聲叫好!自此,“新野板麵條”便在豫西之宛、洛,鄂北之荊、襄一帶廣為流傳。

做法

一般以牛羊肉為原料,配以辣椒茴香、胡椒、花椒八角、桂皮等20多種作料炒制而成。其做法是:精選肥瘦適中的嫩牛羊肉,切成葡萄大小的方丁;將乾紅辣椒入油中炸至焦黃,色味被收入油中時,撈出控油、晾脆,以刀拍碎備用;將切好之肉丁入油,反復煸炒,至肉塊定形後,將拍過的辣椒及精鹽等調味品適時放入,以文火煎掉肉中水分,待肉丁著色均勻呈紅色時,離火降溫。成品臊子精在工藝,巧在火候,香而不膩、辣而不辛、咸而不澀,色如瑪瑙,晶瑩悅目,味道鮮美。其麵條製作取自當地盛產的優質小麥精粉,按比例用食鹽、水加以攪拌,和成面團,反復揉搓,至筋道,再經過反復揉條摔板,直至其觸摸如絲綢、手扯有拉力、提起似瀑布、板時噼啪作響即可。這樣的麵條寬窄有致、均勻好看,二兩面,三根條,板拉扯直後可達四丈有餘。板後麵條即入鍋、起碗,放幾根青菜,澆上臊子,真個是白麵條、綠菜葉、紅臊子,入口來“辣酥酥,香噴噴”,清香沁人心脾,令人回味無窮。

[!--empirenews.page--]

鄧州窩子面

簡介

窩子面原為武漢熱乾麵,是一種漢族傳統名點。傳入河南鄧州後,經過改良,口味更上一層樓,加入了綠豆芽牛肉丁,澆上牛油辣椒,香辣無比。鄧州的窩子面,應該是從老河口傳過來的,具體途徑有待考證。湖北襄陽、河南新野、河南鄧州的窩子面館日益紅火,是很多人早餐必選之一。在窩子面的基礎上,更是發展出來,“牛雜面”,具體為,窩子面上要澆上鹵過的牛腸等。

歷史文化

關於熱乾麵的起源有一個典故:20世紀30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有個名叫李包的食販,在關帝廟一帶靠賣涼粉湯麵為生。有一天,天氣異常炎熱,不少剩面未賣完,他怕麵條發餿變質,便將剩面煮熟瀝乾,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壺,麻油潑在麵條上。李包見狀,無可奈何,只好將麵條用油拌勻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將拌油的熟麵條放在沸水里稍燙,撈起瀝乾入碗,然後加上賣涼粉用的調料,弄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人們爭相購買,吃得津津有味。有人問他賣的是什麼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乾麵”。從此他就專賣這種面,不僅人們競相品嘗,還有不少人向他拜師學藝。

做法

材料:豬絞肉(200克)、細拉麵(250克)、蘿蔔乾末(50克)、蔥花(1湯匙)、熟白芝麻(1湯匙)醬汁:香油(1湯匙)、芝麻醬(3湯匙)、雞粉(1/3湯匙)、醬油(1湯匙)、香(1湯匙)、郫縣豆瓣(1湯匙)、辣椒油(2湯匙)調料:油(4湯匙)、鹽(1湯匙)

做法:1、燒熱2湯匙油,放入豬絞肉翻炒幾下,倒入蘿蔔乾末炒勻,至肉末變白色,注入1碗清水煮沸。2、加入1湯匙香油、3湯匙芝麻醬、1/3湯匙雞粉、1湯匙醬油、1湯匙香醋、1湯匙郫縣豆瓣醬和2湯匙辣椒油炒勻,做成醬汁3、燒開半鍋水,加入1湯匙鹽,放入拉麵攪散中火煮至浮起,連續點兩次水。4、撈起煮好的拉麵,用清水沖洗數遍然後瀝乾水,麵條過冷河後可衝去多餘的澱粉。5、燒熱2湯匙油,倒入煮好的麵條用筷子攪散,使每一根麵條都沾上油,且光滑不粘連。6、將麵條盛入碟中,淋上麻醬汁,灑上蔥花和1湯匙熟白芝麻,便可食用。

[!--empirenews.page--]

黃河口水煎包

簡介

黃河口水煎包傳承利津水煎包製作工藝,精心選料,科學搭配,精心製作的具有濃郁特色的美食。黃河口水煎包有葷素兩類,十幾個品種。葷包,多以豬肉、羊肉、蝦仁海參白菜韭菜韭黃等為主餡;素包,多以粉條、煎豆腐、野菜、胡蘿蔔等為主餡。在當地人們簡稱它為“煎包”,其狀扁圓,上下呈金黃色,外酥里鮮,口感甚佳,因其餡不同,分為羊肉、豬肉、素菜水煎包多種,其餡無論是葷素均加蔥、、面醬、五香粉、細鹽調制,皮為小麥粉面發酵,將包子放入平底鍋內少許時間,再加面水,後澆豆油,翻一遍出鍋即成,成為人民深受歡迎的食品。

做法

①將麵粉與酵面兌好加入溫水和成面團,再鹼水揉勻稍餳上案,揪成40個小塊,逐個擀成小圓片。②把肉剁碎,放入醬油、精鹽煨起,再將切碎的姜、蔥與調料面一起放入肉里拌好,然後再放上剁碎,壓出水分的白菜及香油,拌勻成餡。③用皮包上餡成大圓餃子,俗稱扁食,似相公帽擺放在刷勻油的深底的鏊子上(專用鏊子),擺滿為止,淋入食油50克,蓋上蓋煎5分鐘,再倒入800克白麵湯清水內兌入少許麵粉攪成面湯,再蓋住煎燜使之變成蒸氣傳熱燜熟,再淋入50克食油,再蓋住燜煎5分鐘。底部呈焦黃色時,用鏟將四周與鏊底分離,大翻鏊,離火即成。底色金黃,焦脆,餡濃香可口,色香味俱佳。食用時用小鏟鏟人盤內即可。

[!--empirenews.page--]

玄妙觀齋菜

簡介

玄妙觀齋菜,是南陽市玄妙觀的一道漢族素食名菜,選料嚴謹、廣泛,主、輔料都必須是真素,既選天南海北之珍品,又充分利用本地的各種土特產。蔬菜。對這些素料經扒、溜、炒、炸、燴、蒸等方法精心製作,做出的肴撰悅目香口,色香味形俱佳,又質素形葷,非常逼真。玄妙觀齋菜經歷代廚師、道眾、食客的切磋、創新,烹調技法不斷提高,名菜佳餚逐步增加。

做法

觀中道人按教規吃齋茹素,遇重大節日或觀內名花盛開之日,還請地方名流到觀遊園賞花,並設素宴招待。觀中素菜製作考究,選料嚴謹、廣泛,主、輔料都必須是真素,既選天南海北之珍品,又充分利用本地的各種土特產。蔬菜。對這些素料經扒、溜、炒、炸、燴、蒸等方法精心製作,做出的肴撰悅目香口,色香味形俱佳,又質素形葷,非常逼真。如:“素火腿”、“扒素雞”、“素魚翅”等,都是形葷實素,調制奧妙,引人入勝的玄妙觀齋菜佳品。

[!--empirenews.page--]

博望鍋盔

簡介

博望鍋盔,系用白麵烤制的一種特色食品。外形似鍋,又類頭盔,通體白色,如生面曬乾一般,直徑一尺余,厚二寸,每個重達四斤,食之酥香爽口,耐嚼耐飢,且久放不壞。博望鍋盔始創傳說是在三國時期,劉備火燒博望後,留關羽把守,時值天旱缺水,將士飢渴難耐,關羽上書諸葛亮懇請退兵。諸葛亮回書關羽,要求其堅守,並教以“用乾麵,摻少水,和硬塊,鍋炕之,食為盔”,以此“響將士,放軍心”。這種炕餅方法後來就一直流傳下來。

歷史文化

傳說是在三國時期,劉備火燒南陽方城博望後,留關羽把守,時值天旱缺水,將士飢渴難耐,關羽上書諸葛亮懇請退兵。諸葛亮回書關羽,要求其堅守,並教以“用乾麵,摻少水,和硬塊,鍋炕之,食為盔”,以此“響將士,放軍心”。博望鍋盔技法被當地農民掌握,流傳。

做法

原 料:麵粉5kg(用水2kg)、鹼麵30g。酵面夏季350g,冬季750g,春秋季500g。

做法:1、按季節掌握水溫,先和成死面塊,放在案頭上用木槓壓,邊折邊壓,壓勻盤到,然後切成兩塊,分別加入酵面和鹼水再揉壓,視面的軟硬程度,如面軟可加些乾麵再壓,直至面光色潤,酵面均勻時,用溫布蓋嚴盤性。2、把面塊分成每塊重約600g的面劑,推擀成直徑約22cm,厚3cm的圓形餅,上鏊勤翻轉,俗稱“三翻六轉”,烙得火均勻,皮色微鼓時即熟,周圍並有菊花形的毛邊。3、博望鍋盔用發酵面、乾麵反復盤揉,做成盾牌形狀上鍋炕,待兩面凝結後,把數個鍋盔疊立起來放在鍋內,不加水,用文火蒸烤至熟。烤好的鍋盔不焦不糊,具有生面的顏色、熟饃的味道。

[!--empirenews.page--]

郭灘燒雞

簡介

在唐河縣郭灘燒雞遠近聞名,素有“肉質鮮嫩”“五香脫骨”之盛名,為河南省南陽的漢族傳統名吃。始於唐宋鼎盛明清,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悠久歷史。製成品肉爛、骨酥、皮不破,食用時骨肉自動分離,肥而不膩,味道鮮美。它富含多種營養元素,高蛋白、低脂肪。

歷史文化

郭灘燒雞始於唐宋鼎盛明清,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悠久歷史,最開始做燒雞的是郭灘鎮的一戶李姓人家,用自制的秘方作出的燒雞風味獨特、口感極佳,於是便代代相傳,幾經演變形成了現如今的郭灘燒雞。但是,由於意識上的局限,郭灘燒雞的美譽一直沒有走出南陽,獨特的香味只是本地人飯桌上的一道佳餚。

做法

郭灘燒雞,是以農村散養土公雞(柴雞)為主要原料,然後採用四百多年祖傳秘方輔以百年陳湯和二十多種名貴中草藥調味,利用祖傳秘方經修整——醃制——油炸——晾乾——鹵制而成。該產品選料考究,配置適量,開剖精巧、烹煮適度、火候恰到好處。製成品肉爛、骨酥、皮不破,食用時骨肉自動分離,肥而不膩,味道鮮美。它富含多種營養元素,高蛋白、低脂肪,具有獨特的保健功能。該產品採用真空包裝,純中藥保鮮,不含任何激素和防腐劑,保質期長且易攜帶。

[!--empirenews.page--]

方城羊肉燴面

簡介

方城羊肉燴面在豫南很有名,無論你走在豫南的哪個小縣城,總會不經意間就看到街邊的餐館門面上寫著正宗方城羊肉燴面,作為一個地道的方城人,一般情況下我是不會走進去吃的,因為我知道再正宗也做不出來地道的方城燴面來的,有時間離家時間長了忍不住燴面的誘惑,才會走進去吃上一碗,吃完對心理上是一種安慰,可實在是吃不出家鄉燴面那種沁人心肺的燴面味道來·

做法

原料:麵粉500g、羊肉100g、豆腐皮20g、粉絲20g、黃花20g、木耳20g、香菜20g、生薑10g、大蔥10g、花椒1小匙、八角2個、桂皮半根、小茴香5g、草果1個、香葉2片、當歸5g、枸杞5g、丁香5g、香油1小匙、當歸、枸杞各5g、雞精、鹽各少許。

製作:1、將麵粉與鹽和勻,加水和面,餳30分鐘左右備用。將羊肉切成小丁,用熱水焯一下,除去沫;2、將生薑拍破、大蔥段、花椒、八角、桂皮、小茴香、草果、香葉、丁香、當歸、枸杞用紗布包住,製成香料包。煮一鍋開水,放入香料包和羊肉,煮半個小時以上製成羊肉湯;3、豆腐皮洗淨切絲,粉絲泡發後切長段,黃花菜用水泡發,木耳用水泡發後撕開,香菜洗淨切段備用;4、將面團揉成長條,然後用刀切成小劑子,再擀成約3cm寬的長方形面片,再用手左右抻拉成薄麵條,即可下鍋煮制;5、羊肉湯燒開後,下入麵條,輕輕撥散,待鍋中湯汁再開後,下入豆皮絲、粉絲、黃花、木耳,煮至麵條、配料均熟後,放入少許料酒、鹽、雞精,淋少許香油,撒上香菜,就終於大功告成啦。

[!--empirenews.page--]

熗鍋面

簡介

熗鍋面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漢族麵食,屬於魯菜系。流行於華北地區,發源地是山東。蝦米放入溫水中泡軟;黃豆洗淨瀝乾;小白菜洗淨切段備用;瘦豬肉洗淨切絲放入淡色醬油、澱粉、水醃15分鐘;鍋燒熱放入油,加肉絲快炒,至肉色盛出;鍋內倒油燒熱,爆香蔥段、蝦米,將淡色醬油淋下;倒入鮮湯及黃豆芽、小白菜,煮沸加鹽調味;再放入瘦豬肉拌炒均勻即可熄火;把麵條煮熟後盛入碗內,淋入湯汁即可。

做法

主料:麵條(標準粉)(500克) 輔料:豬肉(瘦)(250克) 黃豆芽(200克) 小白菜(30克) 蝦米(15克) 調料:植物油(20克) 大蔥(10克) 鹽(3克) 醬油(10克)

製作工藝:1.蝦米放入溫水中泡軟;2.黃豆芽洗淨瀝乾;3.小白菜洗淨切段備用;4.瘦豬肉洗淨切絲放入淡色醬油、澱粉、水醃15分鐘;5.鍋燒熱放入油,加肉絲快炒,至肉色盛出;6.鍋內倒油燒熱,爆香蔥段、蝦米,將淡色醬油淋下;7.倒入鮮湯及黃豆芽、小白菜,煮沸加鹽調味;8.再放入瘦豬肉拌炒均勻即可熄火;9.把麵條煮熟後盛入碗內,淋入湯汁即可。

[!--empirenews.page--]

方城燒麥

簡介

清光緒年間,方城縣城內開化寺街馬玉亮(回族),始創'燒麥'。最初不叫'燒麥'叫'撮子包',因感其名不雅。又因其邊象快熟的麥穗,隨改名為'燒麥”。

做法

制法:一、選個大、水凌的蘿蔔,洗淨切片,在鍋內煮至能用手撮爛為止。然後,用白布包好將水擠乾,剁碎。二、選較肥的羊肋肉,剁碎成沫。三、選擇白長的大蔥,去皮、除葉,切成薄片。四、選上等醬油、五料面、好清香油,優質味精。五、選上等細麵粉,用溫水攪拌反復軋揉,作劑,旋成餃子皮狀,邊薄有折紋。一兩面製成五個,每個重二三錢,包時將釀成的餡裝在面皮內,撮成上如石榴花形,下如燈籠形的'燒麥',上籠蒸20分鐘即成。

[!--empirenews.page--]

蜜汁江米藕

簡介

蜜汁江米藕原名熟灌藕,是一道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甜點,屬於豫菜系。據傳熟灌藕始於元代,後經歷代廚師不斷改進,成為“蜜汁江米藕”。此菜選用豫西南社旗縣唐莊白蓮藕,經煮、釀、蒸、蜜炙而成,成菜軟糯香甜,為筵席名饌。唐莊的白蓮藕個大節長,皮薄肉細,晶瑩如玉,甘美可口。一般的藕切開後都有許多細絲相連,牽扯不斷,故有“藕斷絲連”的成語,而唐莊白蓮藕卻切削刮剁都不見一絲,為藕中奇品。清代曾列為貢品,是不可多得的烹飪原料。

做法

主料:白蓮藕500克。配料:糯米100克。調料:白糖150克,蜂蜜50克,熟豬油15克,青紅絲5克,桂花糖50克。

製作過程:(1)藕洗淨切去藕節。糯米淘淨,放冷水中浸泡3小時,撈出濾去水分,從藕的一端將糯米灌入藕眼,填滿放盤中,上籠蒸熟取出,用涼水泡2分鐘,揭去藕皮,晾涼後,切成0.5釐米厚的片。(2)取一隻淨碗,內壁抹豬油,藕片放入擺成馬鞍橋形,撒上白糖(75克),上籠蒸15分鐘,取出扣在盤中心。(3)炒鍋置中火上,將蒸藕的湯汁潷入 ,放入白糖,將汁收濃,再放入蜂蜜、桂花糖,攪勻後起鍋淋在江米藕上,撒上青紅絲即可上桌。

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