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簡稱“甌”,歷史悠久,有2000餘年的建城歷史。溫州是中國數學家的搖籃、中國南戲的故鄉,溫州人被國人稱之為東方猶太人,素有“東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譽。
特色小吃有:炒粉乾、燈盞糕、豬油糕、雙炊糕、長人餛飩、矮人松糕、楠溪江麥餅、魚丸、牛雜、清明餅、泥鰍湯、藤橋熏雞、溫州魚丸、溫州魚餅、清明餅、八寶豆腐、三絲敲魚。
馬蹄松
簡介
馬蹄松是浙江省溫州地區漢族小吃,最早產於清雍正年間樂清白象地方,以形如蹄得名。它以麵粉和紅糖作皮,餡入糖心和咸肉丁紅瓜絲,熟芝麻粉和桂花。邊斜,五刀開口,用手下壓露出糖心,貼在2000度高溫火炭爐桶內壁,用明火燜烘,具有皮脆心軟的特點。
歷史文化
在過去,在溫州地區大街上隔百米即有飽點店的年代,“馬蹄松”當屬店堂內必不可少的糕點,它的價格與有餡料的大饅頭一樣,也是平頭百姓在追求吃飽的同時也略想帶些吃爽的食品之一。所不同的是它的外形頗顯獨特,金黃中又帶幾圈棕色,上面還撒了許多芝麻,像是溫州燒餅的變形放大,但又沒餡,僅幾粒微小的肥肉夾雜其中。或像成團的酥餅,卻又缺少那種附著油膩的香脆。“馬蹄松”不很甜,只體現如今流行廣告語中那種“有點甜”的感覺。而在舊時,有些講究名氣的飽點店裡製作出來的“馬蹄松”,其甜味中還略帶一丁點兒咸,那是咸肥肉滲透的緣故,但比溫州燒餅要淡味些,嘴裡頭一嚼,倒是別有一番香味。事實上,當平頭百姓不再以吃飽為生活追求目標的時候,包括馬蹄松在內的一系列傳統的地方飽點食品便開始走入了僅為老市民所喜歡的窄門冷巷,這倒不是說師傅們做不出來,實是從外省各個地域衝殺過來的其它飽點食品太多了,五花八門的,做得小巧而精緻,且無論包裝也好,廣告宣傳也罷,都有點強龍硬壓地頭蛇的勢頭,直擠得“馬蹄松”類的地方傳統食品透不氣來。想想也是,像“馬蹄松”這種體態豐滿的糕點,在當今時尚引領美食的潮流中,確實缺乏“小資”的誘人氣息,以苗條為榮的少女們即使肚子再餓,也會將它排斥在視線之外。因此,它的命運也就跟城裡頭那些老建築一樣,躲閃在鬧市的某個角落處,去勾起那些上了年紀的老市民們的童年回憶。
[!--empirenews.page--]豬油糕
簡介
豬油糕,又名脂油糕,屬閩式糕點。廣東,福建,浙江溫州地區的一種糕點。早在清代就已著名,《元和唯亭志》稱其為“吳中佳制”。豬油糕是用豬油製成,潔白晶瑩,蔥香翠綠,糯軟潤濕,入口油而不膩。
做法
材料:糯米、葡萄糖、糯米粉、豆油、白糖
製作方法:1、將油、葡萄糖等原料用低溫柴火連煮四小時,切成1.7釐米見方的豬油糕條,自然冷卻後通過自動機械包裝.2、將細糯米粉,細粳米粉放入木桶內拌勻,中間扒窩,加上精鹽(100克)和清水1.5千克,用手拌勻,到“捏則為團,撒開似沙”時放入篩中,全部過篩。3、取木制大蒸桶一隻,內放竹箅墊底,抹上豆油,先取30%的糕粉鋪於桶底,置旺火沸水鍋上蒸,待蒸汽透過糕粉時,再鋪入20%的糕粉,蒸發糕粉近熟,取咸豬板油丁放在剩餘生糕粉內,略拌一下,放入桶里鋪勻,隨即把剩餘糕粉如前法陸續加完,蓋上木蓋,蒸至糕粉呈玉白色,揭去蓋,均勻放入蔥段,再加蓋蒸約3分鐘即熟。(4)在案板上鋪放潔白濕布一塊,把熟糕粉倒上,用濕布包住,撳實。翻轉過來,拍平至近6.7釐米厚(需上下四角方正光滑),揭去布用刀(蘸涼開水)切成長方形100塊即成。
[!--empirenews.page--]溫州魚丸
簡介
溫州魚丸是一道浙江溫州的漢族名點,水鄉人家常見的風味小吃食品,湯色澄清微酸辣味,魚丸有彈性,用魚肉加澱粉製成的,多為不規則長條形。1998年“溫州魚丸”被定為“中華名小吃”之一。
溫州魚丸, 溫州名點,與各地的魚丸都有所不同,外形為不規則的條狀,呈半透明的玉白色。以新鮮的鮸魚肉為主料,挑去魚刺後切成細條,用刀刮成魚茸,用酒、鹽和味精浸漬片刻,加白澱粉(在樂清的魚丸製作,一般加入番薯粉,魚丸會更具彈性)拌入姜絲蔥末均勻混合,用手揉捏直至魚肉彈性十足。下鍋時,將魚肉用手指擠成條狀跌進事先烹調好的沸水中,燙到透明上浮便是熟了。食用時以鍋中的原湯配上米醋、蔥花和胡椒粉。
歷史文化
據說,在一千多年前溫州城牆建成後,京城來了一批大官員,一是辦公差,二是祝賀建城完工。當時官府為了招待好這批官員,特請一位有名廚師來做菜。廚師經多方打聽,得知官客喜歡吃清淡帶湯的魚菜。當時在溫州馬鮫魚比黃魚、鮸魚價格貴好幾倍,在魚肴中屬上等料。在舉行酒宴那天,廚師先將洗淨的馬鮫除去頭尾,中段魚身連骨帶皮用刀切成厚片, 然後加入姜、酒、鹽、漬味再放入“白山粉”(白澱粉)拌均勻。鍋中水沸時用手將魚片一片一片放入滾水中,待魚片浮起後加米醋等,製成微帶酸辣味的魚湯菜。客官們吃後個個都贊不絕口,受到一致好評。於是官方就問這道菜名叫什麼,廚師匆忙之間一時說不出好的菜名,想到用刀切成的魚片是圓片形,就急中生智說是“魚圓”。官員們又問這菜是用哪種魚做成的,本地官員對他們講述了魚的名字和來歷:魚名叫馬鮫,生長在大海中, 為了捕到此魚,需要體壯力強的好船夫,捕魚時,船夫雙手拿著櫓不停的搖到很遠的海萍中,費好大的勁,運氣好才捕到魚,運氣不好空手回來, 遇到大風大浪,有時還會翻船,甚至送命,又辛苦、又危險。他們聽後十分敬佩,紛紛說“馬鮫好吃櫓難搖。”
過了幾年後,又來了一位老年官員,廚師知道他也歡喜這道魚菜,為了照顧周到,稍稍改進了製作方法。將魚骨去掉,用刀切成一條一條魚肉, 於是“魚圓”形狀變了。當時,廚師想再另取菜名,可是府內很多人說“魚圓”這個菜名已經傳到民間和京城,還是沿用原名好。改良過的去骨長條形“魚圓”更受人們喜歡,於是該製作方法在民間流傳至今。一千多年過去了,依然看到很多店招牌字上寫著“魚圓”字號。但很少人知道最初“魚圓”形狀是圓片形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馬鮫比黃魚、鮸魚價格貴做成魚圓上桌待客比較貴重,現在雖然馬鮫比黃魚便宜,但是還有很多人喜歡吃馬鮫魚做成的魚圓。
做法
作料:
鮸魚(黃魚那是最好,馬鮫魚、包頭魚也行)一條約750克(也就是1斤5兩吧);
生薑、蔥、鹽、味精、胡椒粉、米醋少許;山粉(地瓜粉、藕粉都行,只要不是麵粉)
做法:
1.魚斬頭,魚身從背部下手選肉去刺(淨肉也就是500克吧
2.然後連皮用刀切成小條(你懶也可以用刀剁成泥),生薑切成細末,蔥取蔥白來也切成小末
3.這部分是關鍵:把魚條、薑末、蔥末和一起用手掌後部揉至均勻粘手後才能放鹽5克(有人算不出多少是5克,那麼你最好是稱好一斤鹽,再分成100等分後取其中一分來,呵呵);至於姜蔥末、味精、胡椒粉等你就隨意吧。然後你繼續揉,直到感覺很粘很有韌性了,你再放入山粉100克(2兩噢),再繼續揉至看不到粉粒了,像個面團似的也就成功了半成品了,接下來支持完下一步你就可以張嘴了。
4.鍋放水,燒開,然後改用小小火(水面在吹泡泡就可以),把揉好的魚團放在盤子里,用筷子或用手指,把它擠成小條推在水中,待浮出水面後撈出來放在湯碗里,上面散點蔥花、胡椒粉、米醋少許。鍋里的原湯放點鹽呀味精呀,你覺得差不多後倒在湯碗魚丸上就行了。
[!--empirenews.page--]膠凍
簡介
以黃魚膠或其他魚類的膘作原料,加水(50克千魚膠加2500克水)煮沸,溶化後冷卻即成。吃時用刀開成小粒,用醬油、味精、米醋、麻油、胡椒粉等調味。口感清涼、滑潤,有鮮酒功效。
做法
單純的魚膠凍就很簡單,買點價格一般的魚膠,然後去燉一下,水跟魚膠的量要搭配好,一定不能水多魚膠量少,然後燉好了,放著,天氣冷的話就會成魚膠凍了 ,者直接放進冰箱裡面,凝成凍就可以了。
[!--empirenews.page--]白蛇燒餅
簡介
白蛇燒餅,古名胡餅,是浙江省漢族小吃,酥松味香,回味濃郁。
歷史文化
清光緒末年,市區府頭門鐘樓石側,有張氏寡婦,開燒餅店,在胡餅的基礎上,推出蔥油重酥燒餅,呈金黃色,入口即化,酥脆可口,遠近聞名。張氏常穿白色衣衫,市民以《白蛇傳》中白娘娘喻之,久而久之,將其燒餅延稱為白蛇燒餅,流傳至今。
做法
食鹼燙酵面1000克,精麵粉500克,豬肥膘肉300克,蔥60克,甜醬瓜200克,蝦米、飴糖各20克,京冬菜40克,料酒20克,精鹽50克,芝麻13克,芝麻油5克,熟豬油230克。
製作方法:1.將豬肥膘肉切成條,加鹽醃漬約3天,切成0.7釐米見方的丁;甜醬瓜切成丁;京冬菜切細末;蝦米浸酒後切細末,加芝麻油拌勻;蔥切細末。把以上原料拌成餅餡。2.取麵粉450克加熟豬油200克揉成油酥面,摘成25個劑子。3.把食鹼燙酵面搓成條,摘成25個面劑。把油酥面劑放在燙酵面劑上,用手掌推成長18釐米、寬12釐米的橢圓形,倒卷4層,按扁,兩頭折攏成12層,搓成直徑8釐米的圓形皮子,包入餅餡,擀成直徑為7釐米、厚1釐米的生坯燒餅。取飴糖20克加水15克攪勻,刷在餅面上,撒上芝麻,對面折成25對。4.燒餅爐用木炭生火,待爐溫升至200℃時,塞住風口,右手在生坯餅背面撣點水,交叉貼在爐壁上,貼完後啓開風口,烘至餅呈淡黃色時,封住爐口及風口,再燜烘約5分鐘出爐。
[!--empirenews.page--]長人餛飩
簡介
長人餛飩是浙江溫州漢族名小吃,傳說“長人餛飩”源於1930年左右,當時樂清人陳立標來溫州以餛飩攤開始經營,沿街叫賣。他製作精細,餛飩皮很薄,用鹽適當,餡肉用新鮮瘦肉。蓋料更講究,有紫菜、蛋絲、肉鬆、青菜、浸酒蝦米,尤其是湯清見底,形似花朵,美味爽口,深受大家歡迎。由於他個子很高,人們都稱他的餛飩為“長人餛飩”。
歷史文化
為了適應這種需要,陳立標的餛飩擔便固定下來,擺在鐵井欄口經營。這幾年來,長人餛飩在保持其傳統的基礎上,對餡料進行補充,產品不斷地創新,增加了蝦仁餛飩、黃魚餛飩、雞肉餛飩、牛肉餛飩等等,打破了傳統餛飩只能用鮮肉來包餡的觀念,這對於美食愛好者特別是對餛飩情有獨鍾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福音。
做法
長人餛飩具有近百年的歷史,是溫州市民家喻戶曉的傳統名小吃之一,注重質、味、型、色的相結合,選用優質餡料、輔料,以其色澤鮮艷、口感清鮮、底湯清冽,久吃不厭而譽滿溫州。
[!--empirenews.page--]荷花酥
簡介
荷花酥是浙江杭州著名的漢族小吃。酥層清晰,食之酥松香甜,別有風味。“出淤泥而不染”是人們對荷花高雅潔麗品質的贊譽,用油酥面製成的荷花酥,形似荷花,酥層清晰,觀之形美動人,食之酥松香甜,別有風味,是宴席上常用的一種花式中點,給人以美的享受。
做法
材料:麵粉150克,豬油50克,棗泥餡125克,白糖25克,花生油500克(約耗35克)。
製作方法:1. 乾蓮子去皮及蓮心,洗淨上籠,用旺火蒸至酥熟,搓塌成泥(或用小型絞肉機絞細)即成蓮茸;2. 把炒鍋洗淨燒熱後放入熟豬油,四成熱時,放入白糖,燒煮;3. 待糖燒溶化後,倒入蓮茸,不斷用手勺推動翻炒,火候初宜中火,如氣泡發生過急,即改用小火,以防炒焦,炒至氣泡減少;4. 再放白糖,繼續炒至不沾鍋鏟時,再放淨熟豬油翻炒至蓮茸油亮白淨即成蓮茸餡;5. 取麵粉的一半,加入溫水50毫升、豬油,拌和揉透成水油面團;6. 另一半麵粉加豬油,搓擦均勻成乾油酥面;7. 將油酥面團包入水油面團內,收口擀扁,擀成長方形薄片,疊折成3層,再擀成薄片,折疊成3 層,再擀開、折攏,然後擀成厚薄均勻的薄片,用圓模切取20 只圓形坯皮;8. 將蓮茸餡心分成20 份,分別放在坯皮中心,收口捏緊,收口部位朝下放置,用刀片在頂端向四周均勻剖切成相等的五瓣,成荷花酥初坯;9. 把生坯分批分開排放在漏勺中,下入三至四成熱的油鍋中,炸至花瓣開放,酥層清晰成熟,取出裝盤;10. 荷花酥頂部放紅櫻桃即成。
[!--empirenews.page--]山楂糕
簡介
山楂糕是一道流行於北方地區的漢族民間糕點,取山楂果汁,配以白糖、瓊脂,凍結成板。口感爽滑細膩,甜美冰涼可口,是一種很不錯的有藥用食品。其味甘冽微酸,具有消積,化滯、行瘀的食療價值。
營養價值:每百克山楂果實中,含鈣85毫克、維生素C89毫克,還含有豐富的鐵、磷、蛋白質、脂肪以及紅色素、果膠等。
食材功效:山楂味甘、性微溫酸,入脾、胃、肝經;具有消食健胃,活血化瘀,驅蟲之功效;主治肉食積滯、小兒乳食停滯、胃脘腹痛、瘀血經閉、產後瘀阻、心腹刺痛、疝氣疼痛、高血脂症等。1. 山楂能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擴張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臟活力、興奮中樞神經系統、降低血壓和膽固醇、軟化血管及利尿和鎮靜作用2. 山楂酸還有強心作用,對老年性心臟病也有益處;3. 它能開胃消食,特別對消肉食積滯作用更好,很多助消化的藥中都採用了山楂;4. 山楂有活血化淤的功效,有助於解除局部淤血狀態,對跌打損傷有輔助療效;5. 山楂對子宮有收縮作用,在孕婦臨產時有催生之效,並能促進產後子宮復原;6. 山楂所含的黃酮類和維生素C、胡蘿蔔素等物質能阻斷並減少自由基的生成,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有防衰老、抗癌的作用;7. 山楂中有平喘化痰、抑制細菌、治療腹痛腹瀉的成分。8. 消食導滯:用於食滯不消、腹脹腹痛、惡心嘔吐、洩瀉。對肉食滯效果尤佳;9. 化瘀散結:本品能入血分而散除瘀結,可用於產後血瘀腹痛、瘀血停滯腫痛、瘀血阻滯經脈等病症。
[!--empirenews.page--]沙崗粉乾
簡介
粉乾即米制粉乾,沙崗地處楠溪江中游的一片廣闊沙丘地帶,位於楓林鎮的西北,在這片沙灘上有新坊、鑊爐、兆潭、東岸莊、徐家灣等村莊,統稱為沙崗。製作粉乾成為當地傳統的家庭副業,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一代代沙崗人肩挑自己生產的粉乾走村串戶,用賺得微薄的錢或食物來養家糊口的同時,沙崗粉乾也隨之馳譽溫州各地。由於沙崗粉乾細如紗線,潔白軟韌,快熟耐煮,湯清不渾,燒之有料(發水好),食之有味,很受楠溪群眾歡迎。
沙崗粉乾所以能別具特色,原因很多。除了在原料上取上等白米(每100千克稻穀碾米60千克為度),在加工製作工藝上也與別處不同,如改燥磨為水磨,改蒸粉為煮粉(做成大塊粉球,俗稱粉果,在滾水中燒煮),水質又好。燒至半熟後不用臼舂搗,而用水礁反復捻搗,直到搗透,因此,粉團粘韌,壓出後細如紗線。
做法
米粉加水蒸成半熟,搗成塊狀,再壓成細條,扎製成貼,曬乾即成。壓出的鮮粉乾,也不直接晾曬,而先經過竹熟,然後扎製成貼,再放到竹簾上邊摸邊曬,使之條子分散而又結成一絞。曬乾後的粉乾,按四絞為一重,疊置於粉乾籮里,然後挑運銷售。
[!--empirenews.page--]泥鰍湯
簡介
泥鰍湯,是泰順標誌性的一道名菜,在宴席上必不可少。當地人請吃飯,必會點上一道泥鰍湯。大凡第一次吃這菜的人都會很驚訝:泥鰍湯?泥鰍呢?是呀,泥鰍湯里幾乎沒有泥鰍的身影,其實叫它大雜燴更適合一點。湯頭為紅紅的酒糟湯,烹飪它的材料異常豐富,包括莧菜乾、土豆塊、筍乾、地瓜粉等,多達十來種,所以幾條野生泥鰍夾雜其中,被淹沒而找不到,也是很正常的。有點類似於東北亂燉。
這是一道大雜燴燉湯,需要用勺子舀起來喝,紅彤彤的一碗,吃在嘴裡,土豆是粉的,地瓜粉是韌的、泥鰍是滑的……各種味道交織在唇舌間,富有層次感。這恰恰就是泥鰍湯的魅力所在!既豐富又統一,既複雜又平衡。在以前,泰順家家戶戶都會燒這道菜,其實也沒什麼講究,山區人家,就近取材,燒制泥鰍時,看看家裡有什麼配料,土豆、筍乾、地瓜粉都是現成的,抓起來就放到鍋里燒,信手拈來。也不求什麼賣相,好吃就行。看似毫無章法,其實大有講究,並非亂燒一氣,也要講個先後順序,難以燒熟的先入鍋,容易熟的最後放。
做法
原材料多包括新鮮泥鰍、土豆絲、米線、菜乾、辣椒等,做法是用油餵養鮮活泥鰍一兩小時,說是去除體內泥污,去油後加少量清水,佐料還可加紅酒糟、茴香、桂皮、姜、蒜等,文火慢熬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