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江蘇省地級市,位於蘇中,長江三角洲北翼 ,簡稱“通”,別稱靜海、崇州、崇川、紫琅,古稱通州。
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被譽為“北上海” 。
主要特色小吃有:天下第一鮮、黃燜狼山雞、清蒸刀魚、白汁鮰魚、淡菜皺紋肉、蛙式黃魚、提湯羊肉、蝦仁珊瑚、蟹粉鮮魚皮、通式三鮮、野雞絲、炒和菜、蚶子燒雞冠菜、荷包扁豆燒蟹粉、金山藏玉斧、扣雞、燴魚、茄兒嵌斬肉、麻蝦燉蛋、燴蟶乾、清燴鱸魚片、鹽焐雞、海底松燉銀肺、芙蓉蜇皮、灌蟹魚圓、雞粥菜心、烹子魚、紅燒鰻魚、冰糖扒蹄。
白汁魚回魚
簡介
白汁回魚,是江蘇特色菜,肉厚無刺,肥嫩不膩,湯汁似乳,稠濃粘口,且微溢酒香,堪為水產餚饌中之上品。
做法
回魚一尾(約重750克)。 春筍35克。紹酒20克、熟豬油75克、酒釀15克、高湯250克、鹽2克、蔥10克、姜7.5克、白胡椒粉2克。
將魚段切成塊,放入沸水鍋中,加酒、精鹽燒沸,撈出洗淨。鍋置旺火上燒熱、舀入熟豬油,燒至六成熱(約132℃)時,投入蔥白、薑片炸香,放入魚塊,加入紹酒、酒釀,蓋上鍋蓋稍燜,加入精鹽、春筍塊和高湯,待鍋、燒沸後移至小火,燜燒15分鐘,再移大火收湯,使湯汁濃稠,淋入熟豬油。起鍋裝入盤中,撒上白胡椒粉即成。
[!--empirenews.page--]窨糕
簡介
窨糕,是千年古鎮石港的傳統應時茶食,歷史悠久。窨糕,本名印糕,因每塊糕上均用桃紅印花而得名。
石港的茶食店生產窨糕相當講究,工序也相當繁雜。每年秋收後,各茶食店就到糧行購足明年用的叫“早十天”的晚稻,只有這種稻做出來的窨糕才既白又軟。加工前將稻在碾坊里碾7遍成為優質白米,浸水7天,淘洗7次,碾成米粉蒸成糕,雪白鬆軟、涼而不硬,就是南通城裡的稻香村、景福齋等大茶食店裡的窨糕,質量也無法與之相比。隔心(夾餡)有棗泥、五仁、洗沙等,非常可口,每塊零售4個銅板,隨蒸隨售。有的人禁不住它的誘惑,就在店裡品嘗,更多的人是買回去全家享用,人們遠行時常購作路糧。因石港窨糕遠近聞名,所以許多人在春季將其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作禮品,店家將涼透的窨糕用扁平竹簍兩片,上下對合,襯以蒸煮過的江南大竹葉,上蓋店牌招帖,用紅絨線扎好,美觀大方、清潔衛生。
歷史文化
民國初年,石港德興祥茶食店老闆姚少庭雖讀而未成,沒有考取功名,平時卻咬文嚼字、文乎文乎,竟將“印糕”改名為“窨糕”,其他茶食店也跟著標新立異,改“印”為“窨”;南通城內的幾家大茶食店中,有的茶食師傅就是石港人,也跟著叫“窨糕”。於是約定俗成,直到現在還叫“窨糕”。
[!--empirenews.page--]牡蠣粥
簡介
牡蠣粥,是江浙沿海常見的小吃,由於色香味俱全,口感頗佳,受到人們的喜愛。
牡蠣粥是分兩步來做的,先以慢火熬一鍋稠綿的清粥,另外炒一道蒜蓉豆豉辣炒牡蠣,然後合二成一。這種做法可以保證牡蠣的鮮嫩,不會過老。
做法
材料:
大米150克,牡蠣225克,豬瘦肉75克,芹菜少許,香蔥1棵,香菜1棵,澱粉適量,
調料:
食用油5克,香油少許,胡椒粉少許,精鹽1小匙,味精1/2小匙,
做法:
1.牡蠣洗淨瀝乾水分,一個一個用澱粉沾裹均勻後,放入沸水中氽燙後再撈起,以冷水沖涼備用,
2.大米洗淨拌入少許油,芹菜、香菜洗淨切末,
3.香蔥洗淨切花,
4.豬瘦肉洗淨切末,拌入少許澱粉,用沸水氽燙一下即撈起備用,
5.將米放入粥鍋,加水煮開,改小火邊攪邊煮,10分鐘後,放入豬肉末煮開,加入其餘調味料拌勻,再放入牡蠣及芹菜末,再度煮開時,盛入碗中,放上香蔥花、香菜末即可。
[!--empirenews.page--]正場熏糕
簡介
正場熏糕,為江蘇省南通市漢族傳統糕點名產,產自通州區正場鎮, 距今已有近500年歷史。
正場熏糕用料考究,製作精細,它採用上等糯米、芝麻為主要原料,加入適量的白糖、素油、桂花和椒鹽等材料,經過二十多道工序,最後微火熏制而成。它顏色淺黃,酥而不焦,脆而不散,糕成長方形片狀,厚薄均勻,單片在自然光下有透明感,有一股撲鼻香氣,令人望而生津。熏糕形似麻糕,松脆香甜,甜中帶咸,風味獨特,口感細膩又遠在麻糕之上。
歷史文化
據史料記載:明嘉靖年間(十六世紀初)正場即生產熏糕;清嘉慶年間金榜輯錄的《海曲拾遺》中載明“熏糕出正場”。舊時,熏糕在正場只有幾家小作坊生產,產量甚微。產品大部分被達官貴人和豪紳商賈購去佐茶饋人,少部分被一些巡視官員帶回分送各地,隨時正場熏糕聞名遐邇。然而在近幾十年里,有著“勝似宮廷糕點”美譽的正場熏糕卻失傳了。改革開放後,在歷史資料的幫助下,以及幾位年逾古稀,精於茶食製作的老技師的不懈努力,經過反復研制,終於獲得了這一歷史名產的傳統風味。
[!--empirenews.page--]如皋香腸
簡介
如皋香腸,又稱“如式”香腸,歷史悠久,是聞名全國的香腸品種之一。可與“廣式”香腸媲美,被稱為“如式”香腸。
它以豬坐墩肉,切成1釐米見方的肉料,肥、瘦肉比為2比8,加適量姜汁、白糖、曲酒、精鹽拌勻,灌入預製好的長40釐米左右的腸衣中,扎緊兩頭,彎成U形,晾曬5個晴天以上。這樣製作的如皋腸具有條理整齊、肉質緊密、肥瘦比例得當、乾爽結實、大小適度、色澤鮮艷、咸甜適宜、香味濃郁、營養豐富等特點。
歷史文化
清宣統二年(1910)六月,如皋曹鴻記香腸於南洋勸業會上獲得二等獎。1934年,如式香腸在江蘇省物品展覽會上獲得嘉獎。
[!--empirenews.page--]嵌桃麻糕
簡介
嵌桃麻糕,是江蘇省南通地區的漢族名小吃,主要由芝麻粉、白糖、炒米粉及核桃仁等原料製成。色澤金黃,味道香、甜、松、酥,有芝麻的清香。
選用芝麻粉、白糖、炒米粉及核桃仁等原料,精工細作而成。每斤兩條,每條五十片上下,片片色澤金黃,嵌桃均勻,香、甜、松、酥。乾吃,酥而甜,有一股濃郁的芝麻清香,泡食,香味四溢,爽口而不膩。
歷史文化
相傳有百餘年歷史,當時,通州城內,有一姓許,名松甫者,於東門設一“鼎泰”號雜貨店,以產茶食糕點為主,在外埠亦有店鋪經營。後來,許氏於清朝府內捐得一官,常有上等茶點進貢。唯獨通幫老師傅所作之嵌桃麻糕,選料精細,加工講究,味美可口,頗有特色,最為著稱。從此,南通“鼎泰”麻糕被譽為“官禮茶點”,揚名於天下。
[!--empirenews.page--]西亭脆餅
簡介
西亭脆餅是江蘇南通西亭地區漢族名點,始於清朝光緒在位初期,至今已有百年歷史。西亭脆餅用料考究,做工精細,具有酥甜香脆、美味可口的獨特風格。群眾中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西亭脆餅十八層,層層分明能照人,上風吃來下風聞,香甜酥脆愛煞人。”
西亭脆餅選用上等精白麵粉為主料,經二十八道工序,用手工製成。脆餅用微火烘烤,表面黃而不焦;脆餅的工藝考究,每只餅有十八層次,君若不信,用開水泡餅,則層次清晰可見。西亭脆餅有兩種吃法:乾吃和用開水泡了吃。乾吃則松脆香酥,因面上沾有芝麻,所以越嚼越香;用開水泡了吃,則鮮甜適口,特別適合老年人的胃口。
歷史文化
西亭脆餅原名西亭復隆茂白脆,說起來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從前,在西亭鎮上,有對夫婦開了一間茶食店,老闆是個做茶食的好手,能做各式各樣的茶點,妻子照管店務,勉強養家糊口。西亭乃是鄉間小鎮,顧客大多是種田人,買不起細貨茶食,夫妻倆商議,要想把生意做活,只有在粗貨茶食上做文章,粗貨細做,使產品物美價廉。鄉下人喜歡吃脆餅,他們就在脆餅上動腦筋,加油加糖,外加桂花、桔皮,並將方形改成長條,上面灑上芝麻。此外,還改革了筒爐,把握住火功,終於製作成別具一格松脆香酥的脆餅。上市後,全鎮轟動,倍受顧客歡迎。
曾任清政商務大臣的張謇,因祖居西亭,每年要回西亭祭祖,每次都要品嘗脆餅。他除了自己愛吃外,還用脆餅作為禮品贈送華商、外商及達官貴人。西亭脆餅不但受到普通老百姓的歡迎,而且在皇室中也享有盛譽。張謇還親自為該店題名"復隆茂號"。老闆對此店號非常滿意,覺得它能激勵後輩們苦心經營,不忘昔日冷落破產之苦。
[!--empirenews.page--]清燉狼山雞
簡介
清燉狼山雞又稱原燜狼山雞,屬於江蘇菜 ,湯汁清澈見底,皮白有光,鮮味濃郁,微兼臘香,湯菜兼優。
狼山雞是世界八大標準雞種之一,原名“岔河大雞”、“馬塘黑雞”,1872年由一位英國水兵在南通發現此雞,帶回英國後,取名為“狼山雞”。狼山雞以黑色羽毛居多,色彩絢麗,身高腿長,皮薄肉細,味鮮冠群,為蛋肉兼用型雞種。狼山雞輸往國外後,分布各國,曾列入世界優秀家禽圖譜。狼山雞由於皮薄肉嫩,所以吃法甚多。
做法
活新母雞一隻(重約1250克)。 火腿腳爪25克。蔥25克、姜25克、紹酒30克、精鹽12克。
(1)將雞宰殺治淨,氽水待用。
(2)火腿腳爪氽水,刮洗乾淨,把雞、火腿腳爪放入墊有竹箅的砂鍋中,舀入清水,加入蔥姜、蓋上砂鍋蓋,先置旺火上燒沸,加紹酒,撇去浮沫,再移至微火燉約2小時,取去火腿、腳爪、竹箅、蔥姜,加入精鹽,燒至微沸,離火即成。
貼士:
1.火腿腳爪用明火將肉皮燒焦,再用清水刮洗乾淨,燉後肉皮酥軟,十分可口。
2.燉有三種,即:燉、清燉、侉燉,一般為湯萊,燉為紅色,主料不掛糊;清燉為白色,主料也不掛糊;侍燉為黃色,主料需經掛糊。此菜為清燉菜式,不可加醬油。
[!--empirenews.page--]香芋燒竹雞
簡介
香芋燒竹雞,屬於蘇菜。色澤金黃,竹雞鮮美,香芋栗香,入口酥松。南通人將竹雞與香芋同燒,為稀有名貴野味,入口酥松,色香俱佳。
香芋為多年生豆科植物,因其地下莖塊有一股淡雅香味而得名。香芋燒茶乾,有素菜之王之美譽。《紅樓夢》第十九回有賈寶玉把香芋列入果品之記載,可見其味之美和食用之久。南通地區的海門、啓東兩地仍保留種植香芋的傳統。
竹雞是一種棲息在山丘竹林間的野禽,俗名雞頭鶻,外形有點像雉雞,全身羽毛呈栗色,帶有白斑,喜啄食竹筍蛀蟲,其肉質鮮美。南通人將竹雞與香芋同燒,為稀有名貴野味,入口酥松,色香俱佳。
做法
竹雞450克,香芋150克。 蔥25克、姜25克、紹酒25克、醬油15克、白糖5克、精鹽3.5克、水淀粉20克、花生油450克(實耗油50克)。
將竹雞燜死治淨,斬成長方塊,用醬油浸漬。香芋去皮洗淨,切成塊。炒鍋上火,舀入花生油燒至八成熱(約200℃)時,分別將雞塊、香芋塊投入油鍋划油。原鍋置火上,放油,加蔥姜略煸,放入雞塊、紹酒、醬油、白糖、精鹽及適量清水,燒至雞塊六成熟時,投入香芋同燒15分鐘,再用水淀粉勾芡即成。
[!--empirenews.page--]董糖
簡介
如皋董糖,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漢族名點,產於江蘇如皋。主要以精白麵、白糖、芝麻、飴糖為原料,經選料、熬糖、制糖芯、制糖骨、成型等工序而成。制芯系將芝麻焙炒、研磨,先分離皮仁,再焙至淺黃。火候、時間必須恰到好處,方不至生焦,使麻香濃郁。糖骨的熬制過程,要求保證其延展性良好,順利成型。最後工序為將糖骨展開,均勻配以糖蕊,反復包褶,壓切成型。成品為扁長方體,色白微黃,層次分明,剖面可旋狀紋理,中心呈丹鳳眼狀;入口易化,酥松香甜,回味久長。
歷史文化
董糖是明末如皋名士冒辟疆的愛妾董小宛親制而成。據清道光庚寅年《崇川咫聞錄》載:“董糖, 冒巢民妾董小宛所造。未歸巢民時,以此糖自秦淮寄巢民,故至今號秦郵董糖。”
明亡,冒辟疆(巢民)偕董小宛歸隱如皋水繪園。海內名流,常集是園,詩酒唱和。小宛制酥糖饗客,其味佳美,為客稱道。遂以流傳。其特色是入口易化,酥松香甜,食之口齒留香,回味久長,營養豐富,老少皆宜,300餘年來譽滿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