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做菜網!

寧夏小吃大全_寧夏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 愛料理 編輯:愛料理 訪問手機版

素有“塞上江南”之稱的寧夏各族人民,以食大米和春小麥磨制的麵粉為主。秦始皇三十二年,也就是2100多年前,寧夏地區的黃河兩岸即開始屯墾,種植稻麥。《宋史》卷468載:“其地饒五穀,尤宜稻麥。”寧夏大米粒圓、色潔、性綿、味香,蛋白質、脂肪含量尤高,極富營養價值。寧夏大米制的米飯,潔白如脂,粒粒晶瑩,糯而不粘,油潤爽口,清香噴鼻,可與著名的天津“小站米”媲美共榮。寧夏白麵,粉質柔韌,尤宜精做各種麵條。寧夏回民擀麵條技術十分高超,無論是切、揪、拉、削,無所不精,素有“寧夏尕妹會切面”之說。客人來到,款待一頓羊肉臊子辣揪面,別有風味。回民尤其喜好吃油香、麻花、饊子、油糕,這些油炸食物金黃透亮,香脆可口,是歡度“古爾邦節”、“開齋節”等不可缺少的佳品。

回族在飲食上有許多講究和忌諱。這些習俗,蓋源於伊斯蘭教。例如,《古蘭經》中說:“只禁戒你們吃自死物、液、豬肉,以及誦非真主之命而宰的動物。”平時,凡盛過這些禁忌食物的炊具、餐器也都不用、不接融。如果在旅途中或其它困難的條件下,借用漢族的鍋,也必須用大火燒過一陣,方才使用。回民所吃的牛、羊、雞、鴨等可食畜、禽,一般都請阿訇宰殺,在特殊情況下也請懂得宰牲戒規的回民宰殺。蒸羊羔肉、手抓羊肉、羊肉泡饃、羊肉粉湯、黃燜羊肉、羊肉串、辣子炒雞燒雞、燒牛肉、羊雜碎等,無不味道鮮美,各具一格。

銀川羊羔肉

簡介

羊羔肉多選擇當年羯羊或週歲以內的羊來製成。把羊羔宰殺後,去其皮和內臟,洗淨後放在大鍋里煮,並放洋蔥、胡椒等佐料。做法以爆炒、清蒸、黃燜為主。流行於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四省區的回族聚居區,都是各地的特色清真美食。“冬吃羊肉賽人參,春夏秋食亦強身。”據《本草綱目》載,羊肉“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力,益腎氣”,是助元陽、補精血、益勞損之佳品。常吃羊肉對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及抗病能力十分有益。

做法

靖遠羊羔肉是一種獨特的地方風味美食。其特色在於獨特的灘羊品種,獨特的生長環境,獨特的加工方法,獨特的藥膳滋補價值。靖遠縣屬黃河衝擊盆地,黃河流徑154公里,造就了獨特的氣候環境。境內屈吳山、哈思山、雲台山水草豐茂,氣候涼爽,生長著柴胡、麻黃、、蒲公英、黃芩、桔梗、薄荷、甘草等數十種草藥,山中水流潺潺,礦物富集,羊羔日食藥草,夜飲礦泉,從而使羊肉細胞成分改變,造就了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的靖遠羊羔肉,國家工商局正式授予“靖遠羊羔肉”商標。靖遠羊羔肉以其獨特的加工方法,形成五大類20多個系列產品。主要有烹調方法有爆炒、蒸、煮、烤、燉等十多種,配以30多種調料、10多種藥材相佐,具有溫中補氣、健胃益腎之功效,已走出靖遠,成為華夏飲食文化一朵絢麗的奇葩。

[!--empirenews.page--]

釀皮子

簡介

釀皮子,是回族獨特的風味小吃之一,這種小吃味美爽口。經濟實惠,既有菜又有飯。同時,又是“快餐”,只要到釀皮子的攤上去,一、二分種即可到口,所以受到群眾的喜愛。食用時,要將涮好的一張張釀皮子切成細條,上面再放上幾塊蒸熟的,切成薄片的面精,澆上辣椒油、、蒜末、醬油、芥末等佐料,其色悅目,香味誘人,在炎熱的夏季,若能吃一盤釀皮子,頓時倍感涼爽提神,食慾大增。釀皮子一年四季都有出售,其特點是色澤橙黃而透明,吃起來柔軟又有韌勁,風味特佳.

做法

(1)用精粉洗過麵筋後,調成糊狀,加鹽,用鏇子在開水鍋上鏇成一張張類似粉皮子的薄膜。(2)表面塗清油,冷卻後油光鋥亮。(3)食用時切成條加各種佐料即成。 特點:清香爽口,物美價廉。

[!--empirenews.page--]

燴小吃

簡介

中衛素雜燴,又稱燴小吃。燴小吃是一道傳統著名小吃,寧夏各地均有製作。形狀相似的夾板子、豆腐粉條、麵筋、菠菜,丸子,再加上清瑩的湯,總讓人忍不住多喝幾碗。“雜燴”是一種著名的傳統美肴,中華古今均有製作。而中衛的素雜燴很具它自己的特色,來過中衛並品嘗過素雜燴的人無不稱贊“物美價廉,特色鮮明,別有風味”。

做法

素雜燴里的配料都很簡單,像豆腐、菠菜之類都是現成的,而夾板子就得提前加工了。夾板子能做成素的,也能做成葷的,如果想吃葷的,就把肉洗淨剁成肉泥,拌入澱粉、蔥未、末等料,製成肉餡將制好的一半肉餡平抹在雞蛋皮上,上面再蓋一張雞蛋皮,壓實後用刀切成菱形塊,下入油鍋內炸成金黃色撈出(俗稱夾板或夾沙),另一半肉餡則用手擠成丸子,也下油鍋炸熟。夾板子葷有葷的做法,素就有素的做法,程序都一樣,只是配料換了而已。

[!--empirenews.page--]

莜面蒸餃

簡介

莜面蒸餃,顧名思義,是用莜面做皮,內含肉素餡的蒸餃。莜麥蒸餃包餡不同,風味也各異,但莜面固有的醇香不變。

做法

其做法是用剛燒開的滾水將莜面和成盆光、面光、手光的三光面團,用兩手搓成直徑7-8cm薄如餃皮的圓形面片,然後將面片對折起來,把事先準備好的菜(多數為山藥絲拌蔬菜,有的可以山藥絲拌韭菜茉,也可以山藥拌茴子白菜,還可以葫蘿蔔拌肉絲)包入其內,用手指捏好口封,放在蒸籠,上鍋蒸15-20分鐘,即可食用。吃莜麥餃餃時最好用傳統制好的酸菜湯、再加少許油熗蔥花。根據食者口味,還可另加辣椒粉等佐料。其特點是皮香餡鮮,軟嫩味美。

[!--empirenews.page--]

羊肉臊子面

簡介

羊肉臊子面是寧夏著名的傳統麵食。在首府銀川的大街小巷,處處可以見到羊肉臊子面館。據說是由唐朝初期的“長壽麵”演化而來,成為老人壽辰、小孩生日及其他節日的待客佳品,含“福壽延年”之意。

做法

材料:麵條 羊肉 生薑 蒜 蒜苗 青椒 番茄 蒜苗 土豆 香菇 韭菜

做法:1 鍋熱油 炸一些花椒(油多一些)2 放入羊肉塊 炒啊炒。 媽媽說把水分要炒乾3 快炒乾了就放鹽4 放大半勺料酒 就是那麼多量5 放入姜蒜6 放入醬油 (立馬就變色了....)炒勻加水7 轉入高壓鍋蓋鍋蓋燉20-25分鐘 然後放入香菇和土豆。8 加入西紅柿和青椒 然後放醋~ 酸酸的真好吃 9 等香菇土豆煮熟了就放蒜苗即可~

[!--empirenews.page--]

寧夏石烤羊

簡介

寧夏石烤羊將石燒熱,食物直接放在石上而制熟。這種隔石而烤烙的方法傳熱較均勻,風味獨特。五千年前的石烹遺風,至今猶存,來西北觀光者無不爭食。

做法

主料:羊肉(肥瘦)(3000克) 調料:丁香(4克)胡麻油(200克)桂皮(3克)花椒粉(8克)料酒(25克)胡椒粉(3克)鹽(12克)

製作:1.祁連山石板一塊,厚約2釐米,削平,用木炭或木柴燒熱,擦油;2.將去骨羊肉洗淨,片成薄片,貼在烤熱的石板上,用瓦盆扣蓋上面;3.將各種調料研成碎末,加食鹽和料酒攪拌均勻;4.當羊肉每烤7~10分鐘時,起盆將調料撒到肉上,至烤熟呈金黃色時,盛盤乘熱食用。

[!--empirenews.page--]

莜面土豆魚魚

簡介

莜面土豆魚魚是銀川本地特色家常菜之一。麵條筋道,食材豐富,色澤亮麗。

做法

主料:莜面200克.配料:豬肉50克,粉條15克,豆角20克,海帶10克,土豆20克,西紅柿30克,白芝麻5克,香菜3克.

調味品:生薑片3克,蒜片4克,鹽3克,味精3克,陳醋5克,醬油3克.

二.製作過程:1.莜麵粉加水和成面團,用手搓成兩端細中間粗白勺橄欖形(北方稱魚魚),用水煮熟撈出,過冷水後待用.2.豬肉切小片狀;豆角切丁;海帶切絲;土豆切筷子條形;西紅柿切大丁;粉條用水泡發.3.燒鍋放油,放入肉片炒散,放入生薑片和蒜片炒出味,放入鹽和醬油炒肉片上色,放入其餘配料略炒後,放入適量水煮開,再放入魚魚同煮,待水開時放入鹽﹑醬油﹑陳醋﹑白芝麻,味精調味,裝入大碗中,表面撒上香菜段即可.

[!--empirenews.page--]

羊肉老搓面

簡介

羊肉搓面是寧夏盛行的一種風味麵食。有一點象西安的拉條子。面和好擀成片,切成細條用手搓圓,如西安的拉條子粗細。這道小吃特點:面精肉鮮,風味獨特。

做法

先將麵粉揉成面團醒好,將羊肉切成大丁炒熟。然後將面搓成筷子般粗,下鍋煮熟,再澆上用羊肉原汁、羊肉丁和新鮮蔬菜燴成的湯,放入辣椒紅油即口可食用,面精肉鮮,風味獨特。

[!--empirenews.page--]

饊子

簡介

饊子是一種油炸麵食。在西北地區都有吃饊子的習慣。一般漢族在臘月底製作,過年時招待客人,在正餐前食用。回族、撒拉族等一些少數民族的群眾,在每年歡度傳統的“古爾邦節”、“爾德節”、“聖紀節”,以及婚喪大事中,都把饊子作為待客的主要麵食品。在寧夏各地,每逢節日喜慶,回族婦女同胞便各顯身手,做出圖形各異的多種饊子,點綴節日氣氛。

饊子是信仰伊斯蘭教少數民族的的風味名點之一。在古爾邦節和肉孜節,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有一盤黃澄澄的多層的圓柱形的油饊子。

當客人來到的時候,賓主互致節日問候。客人入座後,笑容可掬的主人首先掰下一束油饊子遞到客人面前,然後斟上香噴噴的奶茶或茯茶,殷勤地給客人泡上主人喜歡食用的新疆石河子產的方塊糖。客人吃著油饊子喝著茶,主人高興地連聲說:“熱合買提,熱合買提。”(漢語“謝謝”的意思),感謝客人的光臨。饊子色澤黃亮,香脆味甘。過春節,有的漢族人家也請少數民族鄰里巧手幫做油饊子,用以招待兄弟民族客人,可見油饊子亦成為各族人民共同喜愛的名點美食了。

歷史文化

饊子,蘇東坡在徐州的時候,喜歡吃這種饊子,在他的《寒具詩》中寫到,“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玉黃深,夜來春睡霧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其中寒具是饊子兩漢時期的別稱。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炸饊子:"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索索扭捻成釧之形,油煎食之"。饊子也被百姓作為一種重要採用,徐州民間常用饊子泡湯,伍以延胡索,苦楝子,治療小兒小便不通;地榆,羊血炙熱後以饊子湯送下,治療紅痢不止。尤其產後婦女,月子里紅糖泡饊子,利於散腹中之淤。

不過最常吃的吃法,是用烙饃卷之。烙饃既不同於北方的單,也不同於很多地方都有的煎餅。烙饃作為一種徐州特有的麵食,已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楚漢相爭時,劉邦率兵與項羽作戰,因劉邦的軍隊紀律嚴明而深受徐州老百姓的擁戴。為了能讓行軍途中劉邦的軍隊吃上一頓飽飯,徐州的老百姓急中生智,發明瞭這種既簡捷快速又方便實惠的麵食。

做法

饊子是用白麵為原料,稍加鹽和調料,和面時要用比較大的勁道,最好能再加一些雞蛋或者植物油,可以使饊子更香脆;把和好的面擀成面餅,再把面餅搓成細條(越細說明手藝越好),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酥脆可口。

[!--empirenews.page--]

炒糊餑

簡介

炒糊餑是一道西北地方著名小吃,流行於寧夏銀川、吳忠等地。特點是製作方便,配菜豐富,香、辣,嚼起來很有口感。“糊餑”是一種用烙餅切成餅條的俗稱,又稱“糊餑子”。而所謂炒糊餑,其實通俗的說,就是將這種烙餅切成條狀,加以配料炒制而成的一道主食。

做法

原料:麵粉、鹼、羊肉、豆腐、乾辣椒、蔥、蒜、蒜苗、精鹽、味精、蔥姜水、花椒水、醋、醬油、植物油。

制法:麵粉加鹼和成較硬的面團,稍餳後揉勻,再擀成薄餅,放入餅鍋中烙至半熟,取出後切成長條。

燜炒:燜炒時,炒勺里放適量植物油,先將羊肉絲煸炒至肉色變白,再依次放進豆腐條、乾辣椒片等料和幾勺羊肉湯。燒開後,將切好的餅條抖散放進勺內,蓋上蓋子。燜至餅條熟透,再撒上蒜苗終一即成。

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