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做菜網!

青海海南小吃大全_青海海南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 愛料理 編輯:愛料理 訪問手機版

海南藏族自治州,是青海省下轄的一個自治州,總面積4.6萬平方公里,轄共和、貴德、貴南、同德、興海5縣和龍羊峽行委,共有41個鄉鎮,自治州政府駐共和縣。海南州位於著名的青海湖之南,故名海南,是青藏高原的東門戶,素有“海藏通衢”之稱。

特色小吃:羊腸面、松鼠湟魚、麻食兒、草原手抓羊肉、爆燜羊羔肉、青海寸寸兒、無鱗湟魚、清牛蹄發菜蒸蛋

釀皮

簡介

釀皮是青海地方風味較濃的傳統小吃。在西寧和農業區各城鎮出售釀皮的攤販到處可見。

釀皮是在麥面中摻和一定數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溫水調成硬面團,再幾經揉搓,等面團精細光滑後,再放入涼水中連續搓洗,洗出澱粉,面團成為蜂窩狀物時,放進蒸籠蒸熟,這叫“麵筋”,再將沈澱了澱粉糊舀在蒸盤中蒸熟,這便叫“蒸釀皮”。蒸熟了釀皮,從盤中剝離,切成長條,配上麵筋,澆上、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來辛辣、涼爽、口感柔韌細膩,回味悠長。

釀皮除有“蒸釀皮外”,還有“餾釀皮”。餾的釀皮,金色發亮,薄細柔脆;而蒸的釀皮,色褐沈著,渾厚肥大,兩者色形各異,而味道基本一致。釀皮雖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飢解餓,也可當菜餚,充當下酒冷盤。冷熱均宜,四季可食。

做法

釀皮的原料甚多,從綠豆面、高粱面到麥面,似乎只要是富含澱粉之物,皆可入選。故稱為“面皮”,乃指其原料皆為麵食

釀皮的製作相當繁復。首先,要將麵粉(或綠豆粉等)和成面團。之後,用極細且淨的白布包裹著,在清水盆中不停地反復揉搓。面團中的澱粉成分不斷從白布中滲出,在盆底積了厚厚一層糊。將再無澱粉滲出的白布打開,裡面只剩一小塊如凍豆腐般的麵筋。蒸熟的麵筋可是釀皮不可缺少的伴侶——少了它,就如同咖啡不放奶,感覺上會差很多。

接著將先前積下的澱粉糊用清水輕輕漂洗後,依份量緩緩倒入一張又大又平的平底盤中,摸得又勻又平。之後,將數個大平盤上籠蒸熟。此時,澱粉糊已成了一大張亮晶晶的“面”。將這“餅”輕輕揭下,逐一相疊。彼此之間須塗抹熟菜油,以妨相粘。待其冷卻後,便算是完成了主料的製作。“釀”字一義為“蒸”,故而“釀皮”是說明“蒸”是其加工過程中一項重要步驟。

至於“涼皮”之稱,不言而喻,則是指其食法為放涼後拌作料而食。

[!--empirenews.page--]

手抓羊肉

簡介

手抓羊肉,相傳有近千年的歷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吃法有三種,即熱吃(切片後上籠蒸熱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後直接蘸精鹽)、煎吃(用平底鍋煎熱,邊煎邊吃)。特點是肉味鮮美,不膩不羶、色香俱全。

食俗:仲夏到初冬是草茂羊肥的黃金季節,也是吃最鮮嫩可口的手抓羊肉的好時機。此時,倘有貴客來到,喝過奶茶之後,熱情好客的牧人便到羊群里挑選出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殺,扒皮入鍋,只需喝三碗奶茶的寒暄功夫,一大盤層層疊疊、熱氣騰騰的手抓羊肉就端在你面前了。羊肉上還插著幾把鋒利的藏刀。這一盤羊肉,肉赤膘白,肥而不羶,色澤誘人,用刀割吃,雖然吃得嘴油的手滑,但仔細品味,爽而不膩,油潤肉酥,質嫩滑軟,滋味不凡。草原牧民煮手抓羊肉有獨到之處。烹調操作簡單明快,只加一小把鹽(也有的不加鹽,吃時蘸鹽),火候恰如其分,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硬,吃起來又鮮又嫩,十分可口。草原上的手抓羊肉,色、香、味、形都代表了草原牧人的粗獷、豪放、熱情、虔誠和好客的性格;青海各族人民,無論是回、漢、蒙古、撒拉,都用手抓羊肉作為敬客的上好食品。近年來旅遊事業大發展,青海各地賓館已把手抓羊肉列為青海風味名菜之一。

歷史文化

《說文》中說:“羊,祥也。”《周禮·夏官·羊人》記:“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飾羔。”羊在古時被賦予成為吉祥的象徵和重要的祭祀食品。《本草綱目》中也說,羊肉是大補之物,能比人參、黃芪。

手抓羊肉源遠流長,是生活在我國西北的蒙、藏、回、維等民族喜愛的傳統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這與他們惡劣的生活環境和獨特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外出遊牧,數月不歸,而羊肉卻有飽食一頓,整天不餓之功效。

做法

主料:帶骨的羊腰窩肉1000g。

調料:香菜25g,蔥25g,絲15g,蒜末10g,大料1g,花椒1g,桂皮1g,小茴香1g,胡椒粉1g,醋60g,紹酒5g,味精1g,精鹽5g,芝麻油1g,辣椒油50g。

製作步驟

1、將羊腰窩肉剁成二寸長、五分寬的塊,用水洗淨。香菜去根洗淨消毒,切成二分長的段。蔥,三錢切成一寸長的段、二錢切末;

2、把蔥末,蒜末,香菜。醬油,味精,胡椒粉,芝麻油,辣椒油等對成調料汁;

3、鍋內倒入清水二斤,放入羊肉在旺火上燒開後,撇去浮沫,把肉撈出洗淨。接著,再換清水三斤燒開,放入羊肉、大料、花椒、小茴香、桂皮、蔥段、薑片、紹酒和精鹽。待湯再燒開後,蓋上鍋蓋,移在微火上煮到肉爛為止。將肉撈出,盛在盤內,蘸著調料汁吃。

[!--empirenews.page--]

尕面片

簡介

尕面片是青海人麵食中最普遍而又很獨特的家常飯。據世居青海的老人們說,面片乃是長途旅行途中的快餐。青海地廣人稀,草原遼闊,交通不便,過去漢、回、藏各族之間相互來往,奔走於農牧區之間,路程遙遠,中途又少旅店供食宿,跋涉一天之後,日落天黑,往往借水草一隅扎起帳房,立起三石支一口鍋,不用案板、切刀、擀麵杖等炊具,只要有個碗,冷水拌面,捏成扁長條形,壓平、拉長後,再捏扁揪斷成小面片入鍋,一頓晚餐就到口了。這種長途跋涉中的快餐,有操作簡單、省時省事的特點,充飢及時,乾脆利落,兼有旅行野炊之樂。如在草原上能找到羊肉下鍋,先煮羊肉,後揪面片,這就是有名的“三石一鍋羊肉尕面片”.食畢,銅鍋搭馬背,木碗揣懷中,揚鞭驅馬再趕前程。青海各族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食品,由旅途進入家庭廚房,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現在從城鎮到農村,尕燙面片已成了最普及又享有盛名,品種繁多,滋味各殊的獨特麵食了。按尕面片形狀、配料和烹任方法不同,有做工細緻纖小玲城的“指甲面片”、“雀兒舌頭”;有和蘑菇混煮的“蘑菇面片”;有不帶湯而用炸醬拌吃的“燴面片”。回族人民清真麵食中還有和牛羊肉、粉絲、辣椒混炒的“炒麵片”。農村裡還有常吃的“菜瓜面片”等等。

歷史文化

據世居青海的老人們說,面片乃是長途旅行途中的快餐。青海地廣人稀,草原遼闊,交通不便,過去漢、回、藏各族之間相互來往,奔走於農牧區之間,路程遙遠,中途又少旅店供食宿,跋涉一天之後,日落天黑,往往借水草一隅扎起帳房,立起三石支一口鍋,不用案板、切刀、擀麵杖等炊具,只要有個碗,冷水拌面,捏成扁長條形,壓平、拉長後,再捏扁揪斷成小面片入鍋,一頓晚餐就到口了。這種長途跋涉中的快餐,有操作簡單、省時省事的特點,充飢及時,乾脆利落,兼有旅行野炊之樂。如在草原上能找到羊肉下鍋,先煮羊肉,後揪面片,這就是有名的“三石一鍋羊肉尕面片”。食畢,銅鍋搭馬背,木碗揣懷中,揚鞭驅馬再趕前程。

做法

這種面片不是用擀麵杖擀出來的,而是用手揪出來的。尕面片,又叫面片子。將揉好的軟面先切成粗條,叫“面基基”。然後用潮毛巾蓋上片刻(此時稱“回面”)。“回”好後,拿入手中,用手指捏扁、揪斷,每個大約手指寬,投入沸水中,煮熟可食。由於面片小,故叫“尕面片”。 現在從城鎮到農村,尕面片已成了最普及又享有盛名,品種繁多,滋味獨特的麵食了。按尕面片的形狀,配料和烹飪方法不同,有做工細緻纖小玲瓏的“指甲面片”、“雀兒舌頭”;有和蘑菇混煮的“蘑菇面片”;有不帶湯而用炸醬拌吃;燴面片”。回族人民清真麵食中還有和牛羊肉、粉絲、辣椒混炒的“炒麵片”。農村裡還有常吃的“菜瓜面片”等。

[!--empirenews.page--]

爆燜羊羔肉

簡介

美食爆燜羊羔肉一絕爆燜羊羔肉可算是高原一絕,遊客只有在春秋產羔時期才能品嘗到。

普蘭縣城位於納木阿比峰和那尼雪峰之間的孔雀河(馬甲藏布)谷地,地形狹窄,境內有著名的神山“岡仁波齊”、聖湖“瑪旁雍錯”等風景名勝區。神湖滋養了這裡的牛羊。說到牛羊,就不得不提普蘭一絕----爆燜羊羔肉。爆炒羊羔肉是一道傳統小吃,尤以普蘭的製作獨具特色,知名度較高,許多人慕名而來。一眼看上去色澤紅亮,肉質軟嫩,品在嘴裡滋味醇厚,真是讓人回味無窮啊。

做法

做法:將出生15天左右的羊羔宰殺剝皮、洗淨切成3~6釐米的方塊,入油鍋爆炒,待皮肉淡黃時加入面醬、辣面、姜粉、椒粉、精鹽等,再反復炒至肉塊呈紅色時,加適量涼水,封鍋慢煨,水乾肉爛即成。其肉細嫩,辣酥爽口,色澤暗紅,芳香柔軟。

天祝藏族自治縣吃羊羔肉是半農半牧地區民間傳統的名貴菜餚。吃羊羔肉的季節性很強,多在春秋季產羔時節。藏系羊產下小羊羔的十五天前後,人們為了剝取毛短彎曲的裘皮才宰殺仔羔,所取皮張加工後就是地道的青海名貴羔皮,是製作冬裝的上乘原料。因此,被宰殺的羊羔肉一般清除內臟後尚不足十斤。將肉洗淨切成一至二寸見方的小塊,待鍋內油沸冒煙時,倒入肉塊猛爆翻炒,待肉皮炸為淡黃,加入面醬、辣椒粉、姜粉、花椒粉、精鹽等,反復翻炒,待肉塊呈現紅色,調味已滲入肉中,再加少量涼水,封鍋用溫火慢煨,水乾肉爛,即可盛盤敬客。

爆燜羊羔肉吃時肉質細嫩,辣酥爽口,色澤暗紅,聞之芳香,嚼時柔軟,入口不膩,營養豐富,有補益壯身之功。

[!--empirenews.page--]

羊肉串

簡介

烤羊肉串原為青海地方傳統風味食品之一。青海多產羊肉,羊肉 串也因而盛行不衰。因其價廉實惠,味美可口,售制者加工方便,很受各族群眾歡迎。故有“寧吃烤肉一兩,不吃煮肉一斤”的俗語。     

 

烤羊肉不僅味美爽口,營養豐富,而且誘人食慾,容易消化。在西寧街頭,尤其是黃昏時節,萬家燈火初上,到處可見烤羊肉的個體攤販。近年來,省、市各大賓館、大飯店,都把烤羊 肉串做為一道地方風味菜餚,專供賓客在餐桌上品嘗

做法

烤羊肉是用青海的新鮮羊肉,切成拇指大的薄片,串穿在鐵扦子上,浸蘸醬油、精鹽、姜粉、辣椒粉、花椒粉、八角粉等佐料配 制的調味液,放到特製的長方形烤爐上用火焙烤,並不斷翻動, 隨時刷抹調味液,烤到表面脆黃,肉質熟透,香味濃烈時即可食用。烤好的羊肉,趁熱吃嚼,肉嫩味香,使人經久難忘。   

[!--empirenews.page--]

地皮菜

簡介

地皮菜: 又名地耳、地衣、地木耳、地皮菌、雷公菌、地軟兒、地瓜皮等,是真菌和藻類的結合體,一般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暗黑色,有點象泡軟的黑木耳。地皮菜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磷、鋅、鈣等礦物質,以色列魏茨曼研究的科學家研究發現,地皮菜所含的一種成分可以抑制人大腦中的乙酰膽鹼酯酶的活性,從而能對老年痴呆症產生療效。地皮菜是一種美食,最適於做湯,別有風味,也可涼拌或燉燒,也是寒性食品。

營養成分:每100克含蛋白質15克,高於雞蛋、木耳、銀耳等,總氨基酸含量也高於木耳、猴頭,另外含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51.2克,粗纖維3.9克、鈣406毫克、磷157毫克。鐵290毫克,均顯著高於其他藻類,是兒童缺鈣症的補充食物,對人體補鐵養血也極為有利。地皮菜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C是紫菜含量的19倍,此外尚含有海藻糖,蔗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木糖、甘露醇、山醇等多種營養成分。

念珠藻科念珠藻屬的一種食用藻。因貼地生長,故稱地皮或地軟。茶褐色,片狀。主產於貴德、海東、西寧和門源。生於海拔1800-2800米的乾草原及荒漠化草原。耐乾旱,乾至手搓即碎,得水又能生長;耐寒冷,在-30℃仍能生存。傳統副食品,民間採食已久,吃法頗多,可炒、燴、燉,亦可做餡,其味皆佳。

歷史文化

歷史傳說:據《梧州府志》載,“葛仙米……此原非谷屬,而名為米,傳雲:晉葛洪隱此,乏糧,採以為食,故名。”

另有參考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陳衍昌之說,屬於藍綠藻門 (Cyanophyta)藍綠藻綱(Cyanophyceae)念珠藻目(Nostocales)念珠藻科(Nostocaceae)。地木耳藻體微視(在顯微鏡下;如圖)成絲狀群體,外覆以豐富膠質,一般目視狀似木耳。因其生長於山坡草地上,故俗稱為地木耳(常被誤認為是一種青苔),為一美味富含各種營養元素之高貴食材。(注:念珠藻科的藍綠藻就是俗稱的葛仙米)

[!--empirenews.page--]

狗澆尿

簡介

狗澆尿, 又稱狗澆尿油餅。青海地區較流行的一種麵食。 用菜籽煎的薄餅。有只加一點酵子的“半死面”和不加酵子的“死面”兩種。在白麵餅上擦好香豆粉(用香豆葉磨成)、花椒粉、食鹽等調料,烙時用尖咀油壺盤旋式澆油其上,狀如狗撒尿。

初來青海之人,一聽“狗澆尿”還真弄不清到底是指什麼,只知道這是一種薄餅,而不知道為何會有如此“不雅”的一個名字。青海因受青藏高原地理條件和氣候的影響,糧食作物以小麥和青稞為主,因此,當地人的飲食也多以麵食為主,“狗澆尿”便是其中之一。

這“狗澆尿”雖說名字不雅,但卻絲毫不影響它在當地受歡迎的程度。要知道,它可是家喻戶曉的美食。為什麼一張薄餅會叫做“狗澆尿”呢?有一種說法是由它的特殊製作方法得來的。烙制“狗澆尿”時,要邊烙邊沿鍋的四周澆少許青油(青海當地產菜子油,青海人親切地稱之為“青油”),而且要反復地澆油,這一動作就酷似狗在撒尿一般,所以就有人戲稱這是“狗澆尿”。

在土族人家中,勤快的主人們往往不一會兒工夫就端上黃澄澄的狗澆尿,讓你吃一口餅,品一口醇香的奶茶。

很多餐廳招待客人都會隆重地推薦狗澆尿,一是由於餅色金黃美觀、甜香柔軟,二是能滿足賓客一探究竟的獵奇心理,在滿足好奇心的同時體驗青海的美食。

在2010年世博會時,狗澆尿作為青海風味小吃參加世博會,因名字不雅而改為“青海甘藍餅”。

歷史文化

說起狗澆尿的來歷,還和一名土族阿姑有關。從前有一個新媳婦過門,按照傳統,第二天早餐時都要露一手,但是有個新媳婦卻忘了從娘家帶來美食,只得匆匆忙忙進了廚房。她將面和油準備好,放在灶台上的面板上,剛準備和面,一隻小狗跳上灶台,一腳就把油壺踢翻了,清油在案板上流得到處都是。怎麼辦?新媳婦急中生智,連忙將麵粉倒在案板上將油吸乾。然後和成油面,撒上香豆粉,澆少許清油抹勻,捲成長卷,再順面卷方向製作成螺絲狀,切成小段,擀成薄薄的餅。在燒熱的鍋中倒上約半兩清油,將餅放入,沿鍋邊澆上一圈清油,並不停轉動薄餅,使顏色均勻。待餅上了火色,趕緊翻過來,再沿鍋邊澆一圈清油,並不斷轉動餅子,煎熟就出了鍋。

熱騰騰的餅子端上桌,大家品嘗後,都說特別香,就問新媳婦是怎麼製作的,新媳婦不好把狗踢翻油壺的事情說出來,就說是狗把尿澆在上面的緣故。於是,人們就把這種薄餅叫做“狗澆尿”。也有人說,新媳婦在做這種餅的時候,一隻腳踏在灶台上,然後拿著一個小油壺一邊澆油,一邊烙餅子。被旁邊的鄰居看見了,戲稱她像狗撒尿一樣,所以把她烙出來的餅叫做狗澆尿。

當然,最有說服力的一種解釋是,由於那時候油特別珍貴,人們捨不得多用油,烙餅時用小油壺沿鍋邊澆油的動作,猶如狗在牆根撒尿的姿勢,故稱“狗澆尿”。

做法

將小麥面和好揉勻、港開,撒上香豆粉,澆少許菜籽油抹勻,捲成長卷。再順面卷方向探成螺絲狀,切成小段,逐個壓平微薄。在燒熱的烙饃鍋中倒上約半兩菜籽油,將餅放進,沿鍋邊澆上一圈菜籽油,並不停轉動薄餅,使其人色均勻。待餅上了火色,立即翻過來,再沿鍋邊澆一圈菜籽油,並不斷轉動餅子,煎熟即可食用。

[!--empirenews.page--]

清湯羊肚

簡介

清湯羊肚是西寧的特色菜餚。用新鮮羊肚烹製成的青海清真菜餚。將洗淨的羊肚塊放入水中煮開,加蔥、蒜、姜等;至其煮爛撈出切成條或小塊,放入高湯中,再加蔥、蒜、薑末、鹽、胡椒粉、味精等煮開使之入味;撇去浮沫,盛入大湯碗中,滴入香油,撒上香菜或蒜苗絲即可食用。

做法

主料:羊肚1個、食用鹼適量、香菜末少許。

調料:蔥花、蒜末、薑片、鹽、清湯、胡椒粉、雞精

羊肚清湯的做法

1、羊肚洗淨,放入沸水中焯後撈出,再用食用鹼揉擦,沖洗乾淨。

2、將洗好的羊肚放入鍋中,加清水煮沸,再放入蔥花、蒜末、薑片、煮至羊肚熟爛時撈出,晾涼後切塊。

3、將切好塊的羊肚放入清湯內,加蔥花、蒜末、薑片、鹽、胡椒粉、雞精煮沸,出鍋前撒上香菜末即可。

[!--empirenews.page--]

羊腸面

簡介

羊腸面是青海省省會西寧地區常見的一種風味小吃。羊腸分為肉腸和面腸之分,肉腸之中是羊的內臟等經過調味製作而成的。同時,有些地方還有用煎鍋煎出來的大肚片,以及上好的羊腿肉,可謂是色香味美。食時,先喝一口熱羊腸湯,而後切豆面腸為寸段一小碗, 再吃一碗梢子湯澆的麵條。羊腸面湯色淡黃,腸段潔淨,肥腸粉白,麵條金黃蔥末浮上,蘿蔔丁沈在碗中,腸段細脆餡軟,麵條悠長爽口,夏天吃涼 冬日可吃熱,實屬實惠之小吃。

做法

它以羊腸為主料, 並伴以熱湯切面共食。做法是將羊的大小腸管洗淨,腸壁油不剔剝,裝入蔥、姜、花椒、精鹽等為佐料的糊狀豆麵粉,扎口煮熟,並在煮羊腸的湯內投入已煮熟的蘿蔔小丁、蔥蒜丁混合的梢子湯。

[!--empirenews.page--]

松鼠湟魚

簡介

用青海湖湟魚烹制的菜餚。此菜刀工均勻整齊,烹制後魚肉外翻如毛,魚尾翹起,形如松鼠,故名之。具有色澤紅亮,酸中帶甜,外脆里嫩的特色。

做法

原料:湟魚,精鹽,料酒,麵粉,白糖,醋,胡椒粉,辣面,姜粉。

做法:

1、先將湟魚去內臟,洗淨,除去脊椎骨和腹刺,切成柳葉花刀,用料酒、鹽水醃泡數小時。

2、取出湟魚,瀝乾水分,用濃團粉糊拍面,入寬油中,以文火炸成金黃褐色,層次凸凹壘壘,猶如松鼠狀,撈出裝盤,澆上白糖、醋、胡椒、辣面、姜粉等佐料製成的汁液即可。

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