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做菜網!

臨夏小吃大全_臨夏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 愛料理 編輯:愛料理 訪問手機版

臨夏州位於黃河上游,東臨定西市,西倚青海省,南靠甘南藏族自治州,北瀕蘭州市,是甘肅西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漢藏貿易樞紐。

特色美食有油炸餜餜、河州包子、河州面片、盤饊、臨夏牛羊雜割、積石釀皮、乾餜、東鄉手抓羊肉、油炸果等。

盤饊

簡介

饊子為精美的油煎食品。積石山縣穆斯林在節日和喜慶日子,必做饊子招待客人,並饋贈親戚、鄰里。饊子分“盤饊”和“酥饊”兩種。

做法

做盤饊時麵粉用溫水調和,再加清油、蛋清、花椒水拌勻,反復揉和,切成圓條,抹油,盛入容器中封實悶窩,窩好後揉搓為筷子粗細,盤繞,用筷子套住整形,將一頭折疊入油鍋中,稍炸,再將另一頭折疊過來油炸,待定形後抽出筷子,再炸,待皮黃後撈出,形狀美觀,色澤黃亮,條桿勻稱,香甜酥脆。做“酥饊”時,調面時加入清油、蛋清、白糖,揉好面後切成圓條,窩好後揉條壓扁,盤繞下鍋油炸而成,酥鬆酥軟,入口即化,味美可口。製作饊子是整套複雜的工藝系統,全憑經驗掌握好“度”,還要掌握好火候,只有這樣,才能做出佳品。

[!--empirenews.page--]

面腸

簡介

面腸是一道清真菜,屬北方農村家常風味,每逢年節或紅白喜事,頭廚親自動手製作面腸。“面腸”也是蒙古族殺豬、殺羊時做的具有蒙古特點的食品。它不同於滿族、漢族的腸。面腸的做法是在血中加入蕎面、豬板油(腔子油)丁及各種佐料,灌入豬、羊腸中,煮熟食用。

做法

面腸的做法是:先將小腸反復洗淨,再將麵粉加水攪成糊狀,調入適量澱粉、精鹽味精等調料,攪勻,灌入小腸中封口。切忌不能灌得太飽。然後上籠蒸熟或放入鍋中煮熟,中途針刺洩氣,熟後取出切段裝盤,或將切段後的面腸,放入油鍋中煎至皮黃脆再裝盤,調上油辣子、蒜泥、等食用。味道醇而不膩,味美可口,百吃不厭,經濟實惠。

[!--empirenews.page--]

乾餜

簡介

乾餜為精美的油煎食品。積石山縣穆斯林在節日和喜慶日子,必做乾餜招待客人,並饋贈親戚、鄰里。 乾餜有嵌花、蜜餞和造型之分。做“造型餜餜”,則將各色面團擀開,切割組合,捏成各種花卉、昆蟲、飛禽等吉祥物形狀,下鍋油煎而成,形態生動,惟妙惟肖,這種餜餜簡直是一種精美的藝術品,拿起來捨不得放到嘴裡。乾餜地制做充分表現了穆斯林婦女的心靈手巧和審美情趣。

做法

將精粉調成純白麵團,再添加有泥、紅糖、食色等輔料的褐色面團,幾經揉搓,切割鑲嵌,切片油煎,即成五彩繽紛、琳琅滿目的嵌花餜餜,因添加之輔料不同、添加輔料面團的嵌入形制和組合方法不同,乾餜的圖案千姿百態,豐富多彩。“蜜餞餜餜”則將加入雞蛋等各種豐富營養的面團,或切片,或掐丸,下鍋油煎,再用蜂蜜炒過,粘上芝麻,酥甜清香,美味可口。

[!--empirenews.page--]

東鄉手抓羊肉

簡介

鄉手抓羊肉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東鄉羊膘肥肉嫩、肉質細膩、口味醇香,富含豐富蛋白質及多種微量元素,久食能增強人體免疫機能,還有滋補溫中,強骨壯陽的功效。臨夏人待客,無手抓不成席。東鄉手抓為現宰羊肉整只煮就,天然綠色。按羊的不同部位分別大盤上席,體現了東鄉族人民淳樸好客和西北民族的豪爽。

歷史文化

東鄉羊肉在歷史上就很有名氣,早在南北朝前後,是帝王的貢品,到了明代還有“貢湯羊87只”的記載(明嘉靖《河州志》卷1),稱之為“枹罕赤髓羯羊肉”,也叫“枹地羊”,就是枹縣境(包括今東鄉地區,當時尚無稱為“東鄉”的地名,“東鄉”二字產生於清康熙末)的紅骨骨髓的羯羊,朝廷指名要食赤髓的“枹地羊”。東鄉羊也叫“枹地羊”由此而來。

做法

原料:羯羊羔一隻 鹽花椒、生、草果。做法:烹調方法有二,一是把剛宰的羊(剝皮,去掉頭蹄、里物五臟,弄乾淨)整羊置入大鍋內,旺火燒沸,及時撇去肉沫,改用水火煮燉,放入鹽、花椒、生薑、草果適量,再慢燉,等血水乾未乾時,用筷子插試,能輕鬆插進去時立即撈出,瀝淨浮水,備用。二是將整只羊卸成前胛、後胛、胸衩、背子、肋巴、尾巴骨等六大件,置入大鍋內煮燉,方法同上。

[!--empirenews.page--]

積石釀皮

簡介

臨夏釀皮子享譽三隴,已成名小吃。積石釀皮和臨夏釀皮是一樣的,它是各族人民非常喜歡的風味小吃。上好的釀皮子色澤鮮亮,質地柔韌,吃起來咸、酸、香、辣、鮮五味俱全,清爽適口,別具風味,特別是盛夏酷暑,一碗釀皮子下肚,精柔爽口,全身清涼,暑氣頓消。

做法

製作時選用優質麵粉,用涼水調成面團,在盆中揉搓水洗,分出澱粉和麵筋。而後在澱粉中加入適量水、鹽、鹼,調成面漿,舀入平底盤上鍋蒸熟,上面擦上一層熟油,逐次將面漿蒸完為止。再把麵筋上籠蒸熟。吃時將釀皮切成條,麵筋切成片裝盤,再調上油潑辣子、芥末、蒜泥、芝麻醬、精鹽、香醋等佐料即可。

[!--empirenews.page--]

牛羊雜割

簡介

牛羊雜割,用牛羊內臟烹制而成,是一種美味實惠的回族傳統小吃,歷史悠久,名不虛傳。早在明代,回族人民烹調雜割的技藝已十分精湛。

歷史文化

地理學家徐霞客在《徐霞客遊記》中,就記載了在回民家中品嘗牛羊雜割的情形。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月,他在雲南昆明考察,與尋甸府回族詩人馬雲客友善。十一月初想轉移地點繼續考察,馬雲客便把他留在家中熱情款待。每天“割雞為餉,肴多烹牛羊雜割脯而出,甚精潔。”不僅南方回民喜愛,而且北方也頗稱道。《都門雜詠》中有詩雲:“且爛喉嚨。”

做法

雜割的原料主要有兩種,即白湯和下水。制法如下:熬湯、主要用大塊的牛、羊骨以及豬骨長時間燉,直到湯白味濃。

製作方法:將牛羊下水(需要說明的是雜割中用的羊肉都是山羊肉,比綿羊肉的香味更重)放入熬好的白湯中,加入辣椒、紅油等各種調料以及牛、羊油等。食用的時候,起鍋並加香菜,濃香撲鼻。在冬天吃雜割的時候,因為天氣寒冷,筷子上常常裹上很厚的牛、羊油。不過賣家為了批量生產,一般都會事先將下水煮熟,最後賣給顧客的時候,都是現吃現切,再加高湯加熱,能夠保證新鮮和節約。雜割的原料一般全部是肉及下水,很少有其它配料。但因受到近幾年羊肉泡饃以及羊肉湯在大城市等新做法的影響,現在的雜割也常常加入粉絲蘿蔔片甚至木耳等配料。相比而言,內容豐富了一些,但味道上比以前的差。

[!--empirenews.page--]

河州面片

簡介

臨夏人以面為主食,對將出嫁的女兒要進行廚藝的培訓,舊時有“上炕裁縫,下炕廚子”的講究。出嫁後新娘在婆家要做“試刀面”,以展示廚藝。河州面片是臨夏人居家最常見的麵食。它製作工藝簡單,不受地點限制,居家聚餐,旅行野遊,皆可適用。

做法

製作時,先將麵粉用水調和、揉搓、捏團,捏成粗條狀,之後掐成小團,蘸油搓成小條,稍發片刻,壓扁之後在沸水中揪入面片。待熟後用笊打入碗中,放入清湯或臊子,撒上蒜苗絲、香菜即可食用。面片還按製作工藝可分清湯麵片、酸湯麵片、河沿面片、炒麵片等。

[!--empirenews.page--]

油炸果

簡介

油炸果是臨夏地區的穆斯林婦女精心製作的一種工藝獨特、造型奇麗、圖案清晰、用料考究、香甜脆酥、頗為可口的傳統油炸食品。油炸果的種類繁多,諸如:花、菊花、梅花、蓮花、牡丹、柳樹、石榴、葫蘆、佛手、桃子、薑片、蛟龍、鳳凰、麻雀等等,枚不勝舉。

做法

其配料主要是:優等粉、熟麵粉、雞蛋、白糖、紅糖、蜂蜜、食色。製作時,按品種將面調成各色面團,揉勻後經過數道工藝放入油鍋炸熟,即成各種獨具一格的炸果。

[!--empirenews.page--]

甜麥子

簡介

甜麥子是臨夏民間流傳下來以原糧為主料,經過加工釀造後製成的甜點食品,在臨夏的大街小巷里不時傳來悠揚的吆喝聲:甜麥子哎!甜麥子製作工藝不算太複雜,先將原料燕麥用機械撞擊脫皮,理淨皮屑。入鍋加水煮沸,直到少量麥粒開裂時出鍋。之後,將麥粒置入盆中,撒入甜酒曲拌勻後放置熱處發酵,待產生濃烈的醇香味時挪到陰涼處,食時加少量水和白糖,味道更佳。吃起來醇香濃郁,酸酸甜甜。甜麥子原料除燕麥外,亦可用青稞、小麥等釀製,風味各有特點。

做法

原料:燕麥甜酒粬

做法:1、將燕麥淘洗乾淨,置入撞皮機中滾動撞擊脫皮,理淨皮屑。2、理淨後的麥粒倒入鍋中,加水,以淹過麥粒為度,旺火燒沸,再改用中--小火漫煮,約1小時,待產生少量裂開的麥粒時出鍋。3、將出鍋後的麥粒置入盆中,撒入研細後的甜酒粬,一般15市斤中兌入25克(一袋),拌勻,加蓋,置熱處發酵,發酵時間視溫度酌定,隨時觀察,一般約40-48小時,待發酵後產生濃烈的醇香味時脫離熱處,陰涼。

[!--empirenews.page--]

地鍋鍋

簡介

"地鍋鍋"是東鄉族吃洋芋的一種方法。其做法很獨特,不用鍋,不用油,而味道卻很特別,是一種別具情趣的野餐。每年七八月份是吃"地鍋鍋"的最佳季節。在洋芋地邊或山坡挖一個土灶,挖土灶看起來簡單,其實很有學問。臨坡而挖,土塊大,拿洋芋方便

做法

要順風,挖深了露出濕土,土塊不容易燒紅,挖淺了捂煙窩火;灶膛要大,否則放不了幾個洋芋。灶口上面用土塊壘起圓錐狀小塔,土塊由大而小,從下而上依次相壘而成。然後洞里放柴火焚燒。待土塊燒紅後,把從地裡剛挖出的洋芋裝進土灶內,再把燒紅的土塊搗碎摻蓋在洋芋間,用濕土把土灶捂好,約莫半小時左右,把洋芋掏出來食用,皮黃內酥,噴香誘人,這種食用方法很適合在荒郊野外食用,在繁華城市裡是品嘗不到的。

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