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風味小吃富有民族特色,品種繁多,味道純美。塞外邊疆地區的浩瀚沙漠與遼闊草原風情萬種,令許多人悠然嚮往。凡到新疆旅遊觀光的遊客,大都懷著飽覽大漠雪山美景之余、再品嘗新疆美食的願望。的確如此,新疆的風味美食可以說是中國食苑中獨具風味、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一支奇葩。越過天山,走出新疆的美食有烤羊肉串、烤饢、手抓飯,而更多的具有精湛手藝,美妙口感的美食,像油塔子、饢包肉、胡辣羊蹄極具當地特色的美食則需要走進新疆親身體驗挖掘才算地道。去體驗這些美食之前,不妨先瞭解下它們的製作手法,親口品嘗時想必感觸會更加深刻吧。
手抓飯
簡介
“抓飯”,維吾爾語叫“波羅”,是維吾爾、烏茲別克等民族兄弟以及中亞國家、俄羅斯聯邦等民族執行賓客的風味食品之一。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日子里,都必備“抓飯”待客。他們的傳統習慣是先請客人們圍坐在炕上,當中鋪上一塊乾淨餐布。隨後主人一手端盆,一手執壺,請客人逐個淋洗淨手,並遞給乾淨毛巾擦乾。待客人們全部洗淨手坐好後,主人端來幾盤“抓飯”,置餐布上(習慣是二至三人一盤),請客人直接用手從盤中抓吃。故取名為“抓飯”。現在有些家庭接待漢族客人,一般都備有小勺。
歷史文化
關於抓飯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在一千多年前,有個叫阿布艾里.依比西納醫生,在他晚年的時候,身體很虛弱,吃了很多藥也無濟於事,後來他研究了一種飯,進行食療。他選用了牛羊肉、胡蘿蔔、洋蔥、清油、羊油和大米加水加鹽後小火燜熟。這種飯具有色、味、香俱全的特點,很能引起人們的食慾。於是他早晚各吃一小碗,半月後,身體漸漸地恢復了健康,周圍的人都非常驚奇,以為他吃了什麼靈丹妙藥。後來,他把這種“藥方”傳給了大家,一傳十,十傳百,便成為現在的維吾爾族人普遍吃的抓飯了。
這個傳說是否真實,我們且不去考究,但抓飯是一種營養十分豐富的食品,卻是實實在在的。清油、黃油、洋蔥、胡蘿蔔和大米都是含多種維生素的補品,特別是胡蘿蔔被人們稱為“小人參”和“地參”。用這樣的原料做的飯,當然補人了。
做法
主要的原料是用新鮮羊肉,胡蘿蔔、洋蔥、清油、羊油和大米。做法是先將羊肉剁成小塊用清油炸,然後再放洋蔥和胡蘿蔔在鍋里炒,並酌情放些鹽加水,等二十分鐘後,再把洗泡好的大米放入鍋內,不要攪動,四十分鐘後,抓飯即熟。做熟的抓飯油亮生輝。味香可口。維吾爾族群眾把抓飯視為上等美餐。
[!--empirenews.page--]烏魯木齊手抓肉
簡介
手抓肉即用手把著吃肉之意,多用羊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歡的餐食,也是他們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常年似乎已形成這樣一種概念,即到草原觀光旅遊不吃一頓手抓肉就算沒完全領略到草原食俗風味和情趣,虛此一行。牧民不用手抓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心意。
特點:
這種肉味道清純軟嫩,油香不膩,既可吃肉,又可喝湯,不僅是本地人喜歡享用的食物,更是招待遠方來客的美食。特別用小羊肉煮出的,謂之“羔羊肉”,其美味則更具上乘。
如何得名:
手抓肉是從哈薩克民族中傳來的一種羊肉食用法,因用手抓吃,故得名。
歷史文化
手抓肉是新疆全境、內蒙、東北,如那拉提草原、呼倫貝爾草原、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等遊牧、狩獵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即用手把著吃肉之意。羊、牛、馬、駱駝等牧畜及野獸的肉均可烹制手抓肉,但通常所講的手抓肉多指手抓羊肉而言。
手抓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歡的餐食,也是他們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常年似乎已形成這樣一種概念,即到草原觀光旅遊不吃一頓手抓肉就算沒完全領略到草原食俗風味和情趣,虛此一行。牧民不用手抓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心意。因此,用手抓羊肉款待遠方客人,在牧區已成為一種定規。
做法
做法較簡單,即先將帶骨的羊肉剁成塊,放入清水中煮熟,撈出後上面撒上洋蔥末、鹽、再澆點滾湯即成。這種肉味道清純軟嫩,油香不膩,既可吃肉,又可喝湯,是本地人招待來客的美食。特別用小羊肉煮出的,謂之“羊羔肉”,其美味則更具上乘。
[!--empirenews.page--]烏魯木齊烤饢
簡介
烤饢是維吾爾族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食品,也是維吾爾族飲食文化中別具特色的一種食品。維吾爾族食用饢的歷史很悠久。饢是用饢炕(吐努爾)烤制而成,呈圓形。
品種:
饢的品種很多,大約有五十多個。常見的有肉饢、油饢、窩窩饢、芝麻饢、片饢、希爾曼饢等等。據考證,“饢”字源於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西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饢叫做“艾買克”,直到依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饢”。
特色:
饢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燒餅很相似。在麵粉(或精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稍發,即可烤制。添加羊油的即為油饢;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末等佐料拌餡烤制的乃為肉饢;將芝麻與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饢,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劑成分、面餅形狀、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饢的名稱也就相應而別。
傳說當年唐僧取經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便是饢,是饢幫助他走完充滿艱辛的旅途。通過這個美好的傳說,各族人民把饢看作日常生活必備的食品
歷史文化
烤饢在新疆的歷史很悠久,在中國許多史料中都有記載。自治區博物館陳列的吐魯番出土的唐朝的饢,說明.在兩乾多年前,吐魯番人就會做精細美味的饢了。饢,古代稱“胡餅”、“爐餅”。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詩人在他們的詩篇中還描寫過饢。自居易在《寄胡餅與楊萬州》這首詩中說:“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爐。寄予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以輔興無。”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中摘錄了“食經”關於做饢的技術資料,可見饢在中國食譜中由來已久。
風俗:
維吾爾人還把烤饢看做吉祥物和幸福的象徵。比如,男方向女方提親,作為見面的禮物,就有衣料、鹽、方塊糖,還必須有五個饢。在結婚儀式上,要安排一位姑娘,雙手捧出一個托盤,上面放著一碗鹽水,鹽水里泡著兩塊小饢。姑娘就站在新朗新娘中間,讓他倆搶著吃下這兩塊象徵著愛融洽、甘苦共嘗的鹽水饢。此時,新朗新娘爭先下手去撈碗里的饢,誰先撈到饢,就表示誰最忠於愛情。“該出手時就出手”,搶饢,就成為婚禮中的第一個高潮。
做法
製作材料:
甜烤饢的做法甜烤饢的製作材料:精麵粉500克,白糖、花生油各75克,嫩酵面(面肥)50克,蘇打粉2克。甜烤饢的特色:色澤金黃,鬆軟可口。
製作方法:
教您甜烤饢怎麼做,如何做甜烤饢1.將精麵粉放入盆內,加嫩酵面及白糖、花生油、蘇打粉及150克水揉成面團,蓋上濕布餳15分鐘。 2.餳好的面團用手揉成長條,摘成10個面劑,揉成圓形,上面抹上油,兩個合在一起即成烤饢生坯。 3.烤饢生坯按扁,用大拇指從圓窩處往外按成直徑約1釐米大小的圓窩,再用帶尖的工具在饢的中間扎幾個透眼。 4.用手從饢底部托起,改成圓形放入盤內,用220-230℃的
[!--empirenews.page--]熏馬腸
簡介
新疆伊犁的熏馬肉和熏馬腸是哈薩克族過冬必備的食物,每年11月底到12月份,是哈薩克族牧民熏肉的旺季。他們在這個時候,要挑選一些膘肥體壯的牛、馬、羊宰殺後供過冬食用。為了使這些肉能較長時間的保存,他們採用了多年的方法--熏。初冬開始,哈薩克人家要屠宰牲畜備冬肉,醃制熏乾越冬,熏制的肉香味濃郁、耐貯藏。市場上出售的熏肉基本相似,再增加些佐料,如孜然、胡椒、花椒、洋蔥等,可煮熟、蒸食。熏馬腸是熏肉中的上品。
做法
材料:馬腸子;馬肋骨肉;鹽;洋蔥;胡椒;孜然等。
做法:先用開水大火煮10-15分鐘,期間要起玉氣泡,一定要用牙簽或尖物將其扎破排出茲堡氣泡,否則腸身易爆裂。等完全沒有氣泡後,再換一鍋冷水小火煮2個小時以上,或用高壓鍋壓30分鐘。煮熟後即可出莊鍋、冷卻,切片。食用時可根據口味添加園佐料:1、切絲洋蔥覆蓋肉片上。2、胡椒,生辣子粉,鹽、混合後乾沾。3、蒜泥香油沾汁。4、熏馬腸和土豆條爛燉。5、熏馬腸抓飯。6、煮的湯做揪片子,湯麵條。味道鮮美是招待客人的上等食品。
[!--empirenews.page--]羊肉串
簡介
以新疆烤羊肉串為代表的普及性燒烤,基本是屬於大眾食品,有街頭夜市的燒烤攤和燒烤店兩種經營方式。蒙式烤肉,以羊肉為主,取肉用料講究,口味不羶不膩,跟流行的以牛肉為主的韓國燒烤一度是高檔消費的代名詞之一。
燒烤的工具根據方法的不同有很多種,如明火烤、炭火烤、爐烤、泥燒、竹烤、鐵板燒等都算是燒烤的範疇。常用的炭火燒烤所用的工具有:燒烤爐、碳、釺子、刀、魚夾、牙簽等等。 市面上常見的炭有:易燃碳、木炭、機制炭三種。易燃燒烤炭的表面有一層易燃層,比起普通木炭要容易引燃,缺點是較貴。普通木炭優點是便宜,缺點是大小不一,燒烤時火力不均,燃燒時間短,燒烤的過程中須加炭。機制燒烤炭是由炭和煤混合而成,壓製成中空的多稜形,這種燒烤炭大小均勻,燃燒時間長,火力均勻,無煙,價格不貴。很多專業燒烤店選擇的都是這種燒烤炭,缺點是不宜引燃。
[!--empirenews.page--]手抓羊肉
簡介
手抓羊肉,相傳有近千年的歷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吃法有三種,即熱吃(切片後上籠蒸熱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後直接蘸精鹽)、煎吃(用平底鍋煎熱,邊煎邊吃)。特點是肉味鮮美,不膩不羶、色香俱全。
歷史文化
《說文》中說:“羊,祥也。”《周禮·夏官·羊人》記:“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飾羔。”羊在古時被賦予成為吉祥的象徵和重要的祭祀食品。《本草綱目》中也說,羊肉是大補之物,能比人參、黃芪。
手抓羊肉源遠流長,是生活在我國西北的蒙、藏、回、維等民族喜愛的傳統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這與他們惡劣的生活環境和獨特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外出遊牧,數月不歸,而羊肉卻有飽食一頓,整天不餓之功效。
中國的許多省市都有自己聞名於世的菜系或名吃,如京菜、魯菜、川菜、粵菜等。就羊肉系列而言,北京有涮羊肉,陝西有羊肉泡饃,新疆有烤羊肉串,內蒙古有烤全羊。在甘肅,東鄉族的手抓羊肉是名物,深受人們的喜愛,好客的東鄉人,生活再窮再簡單,每逢佳節或賓客臨門,待客最隆重的儀式便是宰羊,手抓羊肉在宴席上是必不可少的。上手抓羊肉和吃手抓羊肉也非常講究。要將帶骨羊肉剁成二指寬的長條或塊狀,放入大盤之內,眾人圍坐而食之。胸茬和肋條肉最為鮮美,最為珍貴,先要敬呈給貴客和最年長者品嘗。生活在蘭州,不能不吃羊肉。從歷史上看,這裡一直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在飲食上,至今遺風尚存。
在漫長的歲月中,手抓羊肉原本只在西北少數民族聚居的高原和草原的帳篷間被牧民們食用,城市裡極少見,名流視之為難登大雅之堂,不屑一顧。手抓羊肉真正成為馳名全國的美味是20多年前的事。據說,有一位頗有膽識的東鄉人率先在臨夏市一條偏僻的小巷子里掛起了“東鄉手抓羊肉”的牌子。一時間,如萬馬奔騰,手抓羊肉的香味四處飄溢到了周鄰各縣,又風靡了蘭州、西寧、銀川、烏魯木齊、呼和浩特等城市。
做法
城鎮飯館烹制手抓羊肉,先把羊肋條肉剁成大塊,下鍋煮至半熟去盡浮沫撈出,再取洋蔥、辣椒,留一大片洋蔥,其餘剁成末;辣椒剁碎,將肉塊擺放盤中,上放洋蔥片並撒少許精鹽,入籠篜爛取出,潷湯,湯入炒勺上火燒開,下洋蔥末、辣椒末、胡椒粉、鹽,調好味澆在肉上,請客人享用。 吃肉時,或用手抓、撕、食,或用藏刀割食,故名。一般就地宰殺,扒皮入鍋,待水開鍋,撈出即食。肉赤膘白,肥而不膩,油潤肉酥,質嫩滑軟,十分可口。一般到藏家,主人先將羊尾巴給客人,然後他人才能手抓。又有“女婿吃羊脖子”的習俗。
在牧區,手抓羊肉的烹制仍保持其原始的風味:把新鮮的羊肉放入鍋清燉,有的只放胡椒、姜片,不放食鹽,有的什麼佐料也不放,肉燉至七八成熟即撈出食用。主人把熱氣騰騰的羊肉裝在精緻的大盤子中,盤邊放著十五釐米左右長的割肉小刀。這小刀富有民族特色,把柄鑲嵌雕飾著花紋的圖案,其中以英吉沙小刀最為著名,鋒利無比,用小刀割下肉片,手抓肉片蘸鹽食用,有的人家給客人一隻小盤,請客人把割下的肉片裝在小盤蘸鹽吃。這種古樸的,獨特的,帶有原始風趣的吃肉方式,會使您想起江南塞北的古風人俗,在您思想的海洋里激起陣陣漣漪,引您遐想、懷戀、憧憬和陶醉,從而使您對新疆草原的豐饒,新疆各族人民的熱情好客,產生一種景慕緬懷之情。
[!--empirenews.page--]拌面
簡介
拌面,俗稱拉條子,一種不用擀、壓的方法而直接用手拉製成的小麥面製品,加入了佐餐的拌面菜,是新疆各族群眾都喜歡的一種大眾麵食,特別是維吾爾族和回族等民族的拉條子別有一番風味。
拉條子馳名世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但拉條子水平差異巨大,最好吃的拉條子應該是自己做的,很簡單,只需要做幾次,就會得心應手。新疆氣候寒冷,小麥生長期長,麵粉筋道,有嚼頭,最適宜做拉條子。
特色:
在新疆如果是正宗的維族餐館,你千萬別說你要吃拉條子。因為人家不知道啥子是拉條子,這是漢族人給的稱呼。拉條子就是新疆拌面的俗稱。製作時不用擀、壓的方法而直接用手拉製成,加入了各種蔬菜和牛羊肉,是新疆各族群眾都喜歡的一種大眾麵食,特別是維吾爾族和回族等民族的拉條子別有一番風味。馳名中外,深受各國人民喜愛。
新疆拉條子,實質是陝甘寧地區的拉麵技術和新疆肉食習慣相融合的一個美食用方法。一盤拉條子,菜和面都有了,常吃不膩,經久不餓。吃完乾活也攢勁。
營養功效:
增長肌肉、增加免疫力、促進康復、補鐵補血、抗衰老、殺菌、促進消化、降血壓降血脂、防癌抗癌、補鈣、減緩色斑、防血栓、解熱、增加食慾
做法
製作食材:
主料:北方白麵,羊肉,皮芽子(洋蔥),西紅柿,時令蔬菜(一般是青辣椒還有豆角)
配料:蔥,姜,蒜,鹽,味精,色拉油,孜然,一盆涼水
製作流程:
1.首先是和面,和面的水最好是加了鹽的水,這樣面要好吃點,而且吃起來很筋道。做拉條子的面不能太硬,不然拉不開。而且和好的面上要抹一些油,然後蓋上盆或濕布醒15至20分鐘,將盆或濕布取掉再用勁道和面,如是三次,正宗的新疆拌面就活好了,就等著下鍋了。
2.開始炒菜了,羊肉買回來切厚片,然後用鹽和料酒餵著,備用。 時令蔬菜切丁,西紅柿切開,皮牙子半個切絲,孜然備用。
鍋里放油,燒至八成熱,先把羊肉片下去劃一下,然後撈出來。
將油再燒一下,下切好的西紅柿翻炒,讓油爆起來,放些料酒,皮牙子,放孜然,時令蔬菜。炒幾下,放鹽、味精調味。如果你覺得湯不夠,可以加點水。倒入過了油的羊肉片。如果水多了可以考慮放些水淀粉。
3.開始拉麵,將拉好的麵條過水煮熟,然後撈到盆中,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過涼水或熱水,過水會使面更加的勁道,當然也可不過水直接裝盤,往面上倒入做好的炒菜,OK,準備開飯吧!
製作關鍵:
1.和面時鹽要適量,鹽少了容易斷,多了拉不開;
2.面不能硬也不能太軟;
3.面和好後要在表面摸上清油,蓋上濕布或蓋子至少放半小時以上,2-3小時更佳,並且醒面、和面要往復2次以上;
4.拌面菜可以有很多種,味道都很棒,不一定非要什麼菜才好吃,這裡推薦幾種:過油肉拌面,芹菜炒肉拌面,韭菜炒肉拌面,西紅柿辣子洋蔥炒肉拌面等等很多。
5.拌面最不能少的莫過於大蒜,將大蒜剝好與面就著吃味道極佳。
[!--empirenews.page--]米腸子
簡介
用羊下水做的一道名饌。做法是將羊肺子和羊大腸洗淨,將和好的面用水洗出麵筋,呈糊狀加油和鹽,灌入面肺內,然後扎緊氣管,放入水中煮兩小時左右即成。米腸子是用切碎的羊肝、羊心、羊腸油、加胡椒粉、孜然粉、精鹽拌入大米,用水煮,待半小時,在腸中扎眼使之漏氣,煮一小時即熟。
風俗:
用大米和雜碎來招待客人,被維吾爾人認為是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原因是他們做的雜碎味道好,風味獨特,做工講究,富有營養。米腸子便是其中之一。
特點:
米腸子與面肺子,腸糯鮮,肺軟嫩,羊肚、麵筋有嚼勁,香噴可口,風味獨特,不愧為新疆民族風味之佳品。
做法
新疆盛產牛羊,是我國主要畜牧業基地之一。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以食牛羊肉為主。牛羊肉風味小吃名類繁多自不待言,就是以羊的內臟作原料,也能烹制出鮮香異常的美味來。米腸子與面肺子便是其中的代表。
製作米腸子和面肺子,一般都在宰羊之後,細心地將羊內臟完整地取出,用清水灌洗羊肺至白淨無色,羊腸翻洗乾淨備用。將羊肝、心和少量腸油切成小粒,加適量胡椒粉、孜然粉、精鹽與洗淨的大米拌和均勻作餡,填入羊腸內。再將白麵洗出麵筋,待面水澄清後,潷去大量清水,留少量清水攪動成面漿,再取小肚套在肺氣管上,用線縫接,然後把面漿逐勺舀出倒入小肚,擠壓入肺葉。再將以少許精鹽、清油、孜然粉、辣椒粉調好的水汁用上述辦法擠壓入肺葉。然後去小肚,用繩扎緊氣管封口。再把米腸子、面肺子、洗淨的羊肚和卷有少許辣椒粉用繩扎的麵筋入鍋煮。煮時還須在腸子中的大米半熟時,用釺子遍扎腸壁,使之放氣放水,以防腸壁脹破。熟後取出,稍涼切片,混合食用。
[!--empirenews.page--]過油肉拌面
簡介
過油肉拌面是在我國新疆具有民族風味的維族、回族麵食,色澤鮮亮,湯口紅油,麵條筋道,有濃郁的番茄和羊肉的香氣。原料為羊肉、西紅柿、鮮辣子、洋蔥、大蒜、乾紅辣椒、花椒、芹菜、茄子、 豆角、姜豆、圓白菜、鹽、醬油、白糖、番茄醬等。
做法
主料:麵粉 輔料:羊肉、洋蔥、西紅柿、扁豆、番茄醬 調料:鹽、醬油、白糖、番茄醬
烹制方法:1、將麵粉用淡鹽水和成面團,切成面劑子刷油,用保鮮膜包好醒1小時備用;2、坐鍋點火倒油,下羊肉煸炒,加醬油、鹽炒散,放入扁豆、洋蔥、西紅柿翻炒,加白糖、番茄醬調味炒熟;3、將制好的面劑子做成拉條,煮熟撈出澆上菜即可食用。
[!--empirenews.page--]石河子涼皮
簡介
因為這種風味小吃既快,又經濟實惠,且味道可口,塊兒八毛的就是一頓美餐,所以受到人們的青睞。還有一個原因是,常年供應,不受季節的限制,即使是隆冬季節的三九,涼皮子的生意照樣興隆。涼皮子是一種面製品,做法簡單而又獨特,它不是和面,而是洗面。不過第一步還是先和面,和面時須放適量的鹽·(一公斤麵粉放一小勺鹽)。面要和的稍軟。把和好的面放在盆中不斷地用涼水洗,直洗到澱粉和面精完全分離為止。面精取出後,剩下的洗面水就是做涼皮子的原料。不過這種原料還不能馬上用,要澄清沈澱,倒去上面的清水,剩下的澱粉糊糊加適量的蘇打後就是原料。涼皮子在圓形鋁制的涮盤中做成,做法是先在涮盤內抹上一層油,再將原料倒入涮盤內,使涮盤內薄薄有一層為止。這時把涮盤放在開水鍋上,加蓋,使涮盤底與滾水接觸,而不使開水入涮盤內,三五分鐘取出涮盤,涼皮子即熟。
撈出的麵筋可蒸一下,同涼皮子一起食用。食用時,將涼皮子切成細條、麵筋切成薄片,放入盤中,再澆上辣椒油、醋、蒜末、醬油、芥末、芝麻醬等作料,五顏六色,其色悅目,味香誘人。盛夏,人們吃涼皮子既可消暑又可提神,其風味絕非一般。
石河子的涼皮,響譽新疆。比起其它地方,石河子的涼皮子的製作工藝更加複雜,做出來的成品色澤鮮亮,更有勁道。調料也有所不同,吃起來酸辣可口、久久留香。在其它地州也有打著石河子涼皮招牌的小店,生意興隆,但味道似乎總差那麼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