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做菜網!

三門峽小吃大全_三門峽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 愛料理 編輯:愛料理 訪問手機版

三門峽地處中原豫、晉、陝三省交界處,豫西重鎮,東與千年帝都洛陽市為鄰,南依伏牛山與南陽市相接,西望古城西安,北隔黃河與三晉呼應,是歷史上三省交界的經濟、文化中心。

特色小吃:靈寶大刀面、靈寶羊肉湯、義馬石子饃、義馬水花佛手、義馬糟蛋、甑糕、脂油鯉魚焙面。

靈寶羊肉湯

簡介

靈寶羊肉湯是河南靈寶經典的漢族小吃。羊肉湯在豫西靈寶,幾乎每個人愛都喝羊肉湯,每個人都有幾個關於羊肉湯的故事。羊肉湯對於靈寶已不單單是一種飲食,而且是一種文化,一種靈寶人與之不可分割的情愫。靈寶羊肉湯的歷史源於何年何月無從查考,但它的歷史悠久毋庸置疑。

做法

1.選骨:製作“靈寶羊肉湯”需選新鮮羊骨,通常脊椎骨、腿骨各一半,每鍋湯用骨至少10千克,最多20千克。2.砸骨:羊骨均洗淨,砸開腿骨,露出骨髓即可。3.泡骨:羊骨須用清水浸泡,以除去污。春秋季泡12小時,冬季泡24小時,夏天泡6小時。4.氽骨:將泡好的羊骨投入沸水鍋中,用大火氽約15分鐘,撈出瀝乾水分。5.熬骨:能裝150千克水的大鍋里放入100千克的清水,燒沸後放入氽好的羊骨,用大火熬約3小時後,湯汁熬到近50千克時,骨湯已經比較濃稠,這時可再加入適量開水。6.配骨:將新鮮羊腦1千克(羊腦一般佔羊骨1/10的比例)用熱水化開,再用手捋碎攪勻,倒入熬好的羊骨湯中,不加蓋,煮約10分鐘。7.煮肉:把經清水浸泡後的羊肉塊(一般和羊骨的比例為1∶1),投入到配好的羊骨湯鍋中,用大火煮約30分鐘後,改小火煮至肉熟,隨後再用大火煮約30分鐘。經過這七道工序的精心烹制,“靈寶羊肉湯”便做成了。這時候的湯,色白似雪,香氣濃郁,味道鮮美。

[!--empirenews.page--]

靈寶大刀面

簡介

大刀面是靈寶市最膾炙人口的風味小吃,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切面的大刀長3尺,寬5寸,頗像鍘刀。面擀成一尺多寬的薄面皮折疊成十餘層,用大刀切製成麵條。因刀法不同,大刀面又分為四個品種:細面,其細如掛面;簾子蔑面,粗細如簾蓖;寬面,寬如韭菜(多做成乾撈面);閃刀面,如兩個韭菜葉寬,切面時,實切一刀,閃寬一刀,故名閃刀,通常是早晨賣細面、簾篦面,中午賣寬面。調味以酸、辣為主,澆面的稍子與配菜,可視節令變化。

做法

大刀面用傳統工藝純手工製作,大刀切面,既細且韌。以高筋麵粉雞蛋清為原料,人工和成面塊,再用近一人高的大擀麵杖擀、推、壓,使面皮猶如白綾,薄至透明顯影,隔面可觀報紙。右手捉長近一米的大刀,左手按面,起起落落,細如發絲的麵條便出來了。

[!--empirenews.page--]

脂油燒餅

簡介

脂油燒餅又叫脂油餅,是河南靈寶著名的漢族小吃。它呈扁圓形,旋紋相套,外觀焦黃明亮,咬開後層次分明,每層薄如紙,外酥內軟,濃香撲鼻。脂油煤餅工藝精巧,主要原料為麵粉、豬板油、棉清油、食鹽、鹼麵等。其吃法有兩種,一種是讓廚師擠壓抖開,一眨眼一個餅堆滿一碟子,蓬蓬松松,成條成片,用筷子夾著吃。另一種是保持餅的原狀。食之各具風味。

做法

1、將麵粉放入盆內,徐徐加入水(開水70克+涼水30克)打成穗子,在揉成光滑的面團,面團要反復揉搓,至麵筋全部揉出,面團非常軟滑後揪成劑子,再逐個搓成小圓棒形,抹勻食油,堆在一起用一塊濕布蓋上餳放1-2個小時。(四季都用陰陽水,即開水與冷水的比例:春季七比三,夏季六比四,冬秋之季八比二)2、小蔥切碎,放入少許鹽拌勻(原配方加了豬板油)3、把圓棒擀開擀寬成長方形面片4、將面片拉長,然後用左手執面皮條一端,右手執另一端,將面片拉長,再抹油再拉長,直到把面皮拉的透明,能看到案板上的花紋5、在面皮上抹些油,在撒上蔥花交叉翻卷,右手一邊蘸油抹在薄面皮上,一邊卷包,而左手不斷拉長面皮,直至將面皮拉卷完。然後把稜角折裡面整成馬蹄形,壓扁6、平底鍋中倒少許油,將餅坯放入,烙的過程中,用毛刷蘸少許油抹在餅的兩面,小火烙至餅兩面成金黃色即可。

[!--empirenews.page--]

義馬糟蛋

簡介

糟蛋系採用雞蛋和黃酒酒糟加工釀製而成。傳說是晚清時浙江紹興一個釀酒師傅把這種工藝傳到了三門峽。它用料嚴格,工藝講究,成品蛋蛋心呈紅黃色細膩糊狀,無硬心,有蛋香、脂香、酒香等多種香味,味悠長可口,風味獨特。成品蛋宜存放於清涼處,隨吃隨撈,食時去殼,加香油少許,是豫西有名的風味食品。

做法

配料:鮮鴨蛋120只計算,需用優質糯米50公斤(熟糯米飯75公斤),食鹽1.5公斤,甜酒藥200克,白酒藥100克。

方法:1、選用米粒飽滿、顏色潔白、無異味、雜質少的糯米。先將糯米進行淘洗,放在缸內用清水浸泡24小時。將浸好的糯米撈出後,用清水沖洗乾淨,倒入桶內攤平。鍋內加水燒開後,放入鍋內蒸煮,等到蒸汽從米層上升時再加桶蓋。蒸10分鐘,用小竹帚在飯面上撤一次熱水,使米飯蒸脹均勻。再加蓋蒸15分鐘,使飯熟透。然後將蒸桶放到淋飯架上,用清水衝淋2~3分鐘,使米飯溫度降至30℃左右。2、淋水後的米飯,瀝去水分,倒入缸內,加上甜酒藥和白酒藥,充分攪拌均勻,拍平米面,並在中間挖一個上大下小的圓洞(上面直徑約30釐米)。缸口用清潔乾燥的草蓋蓋好,缸外包上保溫用的草席。經過22~30小時,洞內酒汁有3~4釐米深時,可除去保溫草席,每隔6小時把酒汁用小勺舀潑在糟面上,使其充分釀製。經過7天後,將酒糟拌和均勻,靜置14天即釀製成熟可供糟蛋使用。3、選用質量合格的新鮮鴨蛋,洗淨、晾乾。手持竹片(長13釐米、寬3釐米、厚0.7釐米),對準蛋的縱側從大頭部分輕擊兩下,在小頭再擊一次,要使蛋殼略有裂痕,而蛋殼膜不能破裂。4、糟蛋用的罈子事先進行清洗消毒。裝蛋時,先在壇底鋪一層酒糟,將擊破的蛋大頭向上排放,蛋與蛋之間不能太緊,加入第二層糟,擺上第二層蛋,逐層裝完,最上面平鋪一層酒糟,並撒上食鹽。一般每壇裝蛋120只。然後,用牛皮紙將壇口密封,再蓋上竹箬,用繩索扎緊,入庫存放。一般每四壇一疊,壇口墊上三丁紙,最上層壇口墊紙後壓上方磚。一般經過5個月左右時間,即可糟製成熟。

[!--empirenews.page--]

義馬石子饃

簡介

石子饃,又稱石子燒餅。因用豆石在鏊上面墊底烙熟而得名,其歷史源遠流長,兼有原始的製作方法,是靈寶、盧氏的一種別有風味的食品。主要原料是:麵粉、豬油、小油(植物油)、食鹽、大料、花椒、蔥等。石子燒餅外觀焦黃鮮亮,中凹邊突,活像一個橢圓形的小金盆,咬開後層次分明,外酥內軟,咸香可口,經久耐貯。

做法

原料:麵粉500克,雞蛋1個,鮮花椒葉適量。調料:食用油、白糖精鹽各適量。

做法:1.麵粉中加油50克,並依食者口味加進糖或鹽適量,同時加入鮮花椒葉適量及1個雞蛋,反復揉搓至面光滑柔軟為止,再分成10個饃坯。2.另選取光滑的小石頭若干,洗淨晾乾塗以少許油,放入深邊平底鍋內加熱並不斷翻炒,至石子灼熱燙手後,取出一半石子放在另一容器內保溫。3.10個饃坯擀薄,平鋪於留在鍋底的熱石子上,再將保溫的石子均勻放在饃坯上部,用中火加熱下烙上燙,2~3分鐘後至饃色半黃即可出鍋。

[!--empirenews.page--]

義馬水花佛手糖糕

簡介

水花佛手糖糕是三門峽市的漢族傳統小吃,被譽為豫西一絕。它造型別緻,焦酥適口,香而不膩,風味別緻,深受人民歡迎。糖糕焦酥香軟,充溢著一股玫瑰的芳香。

歷史文化

相傳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倉惶出逃,後來在返京途中,路過陝州,即今天的三門峽市。那拉氏平常篤信佛祖,人稱老佛爺,但這位老佛爺卻不是吃素的,返京途中,到處要吃要喝,地方官伺候得她滿意的往往得到賞賜提升。當時陝州的知州打聽到這些行情,為了獻媚邀寵,使自己的官越做越大,就來了個“借花獻佛”,命令當地的高手名廚,精心製作了一款造型別緻的“水花佛手糖糕”敬獻給那拉氏食用。那拉氏一看那“佛手”,猶如無數精美的水花,頓覺喜從心來。因為那拉氏剛剛經歷了一次狼狽的逃難,險些失去統治寶座,現在是驚魂稍定,原先的地位和權力依然保持如初,心中本就充滿了喜悅,這時又見到吉祥的佛手,好像在給她報喜,當然喜不自勝,於是興高采烈地嘗了起來。果然風味不同凡響,糖糕焦酥香軟,充溢著一股玫瑰的芳香,那拉氏不由得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她對陝州知州說道:“卿用心良苦,朕自知之,為我佛如來,特賜此饌製作者一件黃馬褂。”陝州知州也受到了特殊恩遇。經那拉氏親口一嘗,水花佛手糖糕名聲大振,日益流行起來,至今仍在豫西一帶享有盛名。

[!--empirenews.page--]

大營麻花

簡介

大營麻花是河南陝縣大營鎮大營村出品極具特色的漢族傳統名吃。始於清朝,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這裡的麻花有脆、酥、香等特點。其獨特的口感和配料。

歷史文化

大營麻花的起源和一個動人的傳說有關。據村中老人回憶,明末時,大營一帶毒蠍橫行,危害甚廣。遭毒蠍蟄者約有半數不治而亡。人們為了詛咒蠍害,在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這天,家家戶戶把和好的面拉成長條,扭成毒蠍尾巴狀,油炸後吃掉,稱之為“咬蠍尾”。久而久之,這種“蠍尾”演變成了麻花。所以,大營麻花被賦予了吉祥如意、康泰平安的寓意。每逢年節或紅白喜事,當地人總要用麻花待客或作為饋贈佳品傳情達意。

做法

其基本配料為精面、食鹽、雞蛋、糖等,分為甜、咸兩種,均為硬面和就,具有“香、酥、脆”之特點。解放後,大營麻花經三門峽市飲食服務公司廚師蔡元貴改進,製作技術和配料工藝大為提高,形成獨具一格的“大營麻花”。

[!--empirenews.page--]

甑糕

簡介

甑糕是靈寶的地方風味小吃,相傳,幾百年前由陝西傳入。甑是一種底部有小孔,故而甑糕也叫勁糕。陶甑蒸出來的質量最好。甑糕的原料是江米(傳統是無錫糯米)、大(以靈寶毛頭棗最好)其比例是每鍋江米10公斤,大棗3公斤,泡米、裝甑、加水與火功等,都有嚴格要求。甑糕,形色俱佳,軟硬適度,軟甜粘勁,味道醇厚,實為冬春早點的佳品。

歷史文化

甑糕除了炊具古老以外,它又是由中國3000多年前西周時期王子專用的食品“糗餌粉糍”演變而來的。《周禮·天宮》有羞籩之食糗餌粉糍的記載,“粉糍”是在米粉內加入豆沙餡(古時叫豆屑末)蒸成的餅糕。先秦的“粉糍”是在糯米粉中加入豆沙餡蒸成的糕餅,並不放棗,到了唐代才發展成棗米合蒸。唐代,韋巨源宴請中宗皇帝的“燒尾宴”中的“水晶龍鳳糕”和如今的甑糕一脈相承。

做法

原料: 甑糕的原料是江米10斤(傳統是無錫糯米)、大棗3斤、(以靈寶毛頭棗最好)、水30斤、葡萄適量。其比例是每鍋江米10公斤,大棗3公斤,泡米、裝甑、加水與火功等,都有嚴格要求。

做法:1.泡米,米是糯米,水是清水,浸一晌,米心泡開,淘洗數遍,去浮沫,瀝水分。2、裝甑,先棗子、葡萄乾,後米,一層鋪一層,一層比一層多,最後上面再鋪一層紅棗(蜜棗)、葡萄乾收頂。3、火功,一般是大火蒸約兩小時後改用慢火再蒸五、六小時。4、加水,一為甑內的棗米加溫水,使棗米交融,二為從放氣口給大口鍋加涼水,使鍋內產生熱氣衝入甑內。蒸甑糕時,將甑放在一個大口鍋上,鍋中添水,再將浸泡好的糯米、紅棗鋪在甑底。具體地說,要先鋪紅棗一層,再鋪糯米一層,如此一層夾一層,共鋪七層 (三層米四層棗)。鋪完後蓋上濕布和鍋蓋。用旺火燒開,上汽後取濕布灑上清水,反復灑水三次,最後用文火燜蒸,五六小時後即可蒸成。

[!--empirenews.page--]

觀音堂牛肉

簡介

觀音堂牛肉,產於陝縣觀音堂。用料嚴格,製作方法獨特:先將宰殺的鮮牛肉置於盛滿清水的缸中,相應的內加食鹽、火硝醃漬。時間長短根據季節而定,一般冬季為一個月,夏季三四天,春秋兩季七八天,直到掩得裡外透紅為止。醃好後,放進大鍋沸煮,一般需六七個小時;在沸煮中,放進適量的茵香、丁香、白芷、、蒜、辣椒等。勤翻勤看,控制火候,以煮爛肉不散為止。觀音堂牛肉,色澤鮮艷,醬香濃郁,咸味適度,肉嫩可口。

做法

鍋內加入茴香25克、丁香,白芷各10克],小茴25克,桂皮、蔥結、姜塊各10克]、辣椒25克,料酒500克]、白糖100克、醬油[150克]和紅米汁50克等,用肉湯35千克燒開,下入香料,再下入醃制好的牛肉。改小火煮制6小時以上。

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