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做菜網!

東營小吃大全_東營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 愛料理 編輯:愛料理 訪問手機版

東營區位優勢明顯,東臨渤海,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北靠京津唐經濟區,南連山東半島經濟區,向西輻射廣大內陸地區,是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山東半島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評為中國“六大最美濕地之一”。

特色小吃主要有:水煎包、清刀魚、山東菜肉丸、紙包三鮮、沙鍋牛尾、水晶排骨、三仙豆腐、肴驢肉紅燒獅子頭、龍蝦球、油浸香辣小魚、清燴海參、史口五香肴雞、龍居肉丸、豆豉苦瓜等。

炒芙蓉蟹黃

簡介

炒芙蓉蟹黃,是一道特色的魯菜

做法

主料:100克蟹黃

輔料:雞蛋清6個,濕澱粉40克,火腿末少許

調料:味精15克,料酒15克,高湯15克,熟豬油70 克,毛水五克,精鹽1克

做法:

1.將大塊熟蟹黃改刀後放碗內,加味精、紹酒、毛姜水爆好備用。

2.將雞蛋清放入大碗內,加入味精、精鹽、高湯、濕澱粉,紹酒共同攪勻,再把煨好的蟹黃放人備用。

3.油勺上火,用熱勺溫油,把大碗內備用的蛋清蟹黃倒入勺內,用手勺輕輕推動,待成芙蓉片浮起成形後,盛人盤中,撒上火腿末。

[!--empirenews.page--]

北嶺丸子

簡介

北嶺丸子,是山東利津縣當地人民舉辦重大宴席時備受推崇的一道漢族傳統名菜,它來源於民間傳統的烹飪技術。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它只出現在個別家庭宴席上,進入八十年代後,是北嶺鄉陳、趙、岳、李四家先後把北嶺丸子這一地方名吃推向市場,並逐漸做大作強,成為利津飲食文化的代表。

[!--empirenews.page--]

孤島鮮魚湯

簡介

孤島鮮魚湯,是東營當地很流行的一道特色美食,因湯濃色白、魚肉鮮嫩而遠近聞名。現在,在東營市孤島經營鮮魚湯的不少於幾百家,來這裡品嘗鮮魚湯的人是車水馬龍,門庭若市,給孤島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歷史文化

相傳,薛仁貴徵東途徑此地,天氣炎熱,黃河水急,後有追兵,河上無船無橋,被困三天,在這蘆葦叢生,紅柳遍地,人煙稀少的地方,渡河成了天方夜潭。這天正值黃昏,薛仁貴獨自一人朝南走去,也不知走了多遠,眼前出現了一座茅舍,煙囪里正冒著煙,再走近一點,一股鮮魚的香味撲鼻而來。屋內已是掌燈時分,薛仁貴來到門口,看到屋內有兩個人影晃動,再細看是兩位老人,便彬彬有禮的對兩位老人說,大爺大娘可好。男長者聽到屋外有人說話,便走了出來,一看是位將軍,便讓座屋內。這時鮮魚已經燉好了,老者知道將軍沒吃飯,便盛上一碗端給了薛仁貴。薛仁貴肚內空空,飢腸轆轆,也不推辭便吃了起來,又香又嫩的魚不多時就吃完了,老者又給盛了一碗,兩碗魚湯下肚,才想起渡河之事。老者出謀劃策,薛仁貴感謝萬分,問及姓名,告別老者,回到營房。第四天分別找來渡船,連成浮橋,渡過黃河,徵東勝利,開宴慶功,專門做了鮮魚湯,百官朝賀,連口稱贊。事後,薛仁貴派專人為老者送來銀兩,再次感謝。從此,鮮魚湯便在黃河口流傳開來。因薛仁貴喝的是王姓老人做的鮮魚湯,現在仍以王姓的鮮魚湯為正宗。

做法

主料:活鯽魚1條(約重600克)

配料:小茴香5克、八角1個、花椒3克、香葉2片、大蔥15克、生薑片5克、料酒1茶匙、白糖1/2茶匙、精鹽1茶匙、乾澱粉2茶匙、味精1/4茶匙、胡椒粉1/4茶匙、香菜適量

製作:

1、將魚宰殺,去鱗、腮和內臟,沖洗乾淨;生薑切片,大蔥斜切成片。

2、用廚紙把魚身表面的水吸乾。

3、用乾澱粉抹遍魚身表面。

4、鍋內放入植物油,燒至8成熱。

5、把處理好的魚放入油鍋內,炸至兩面金黃盛出。

6、另起油鍋,先放入小茴香、八角、花椒小火略炒。

7、再放入香葉、蔥姜爆出香味。

8、把煎好的魚放入鍋內。

9、再加入足量的水、鹽、黃酒。

10、大火燒開煮10分鐘,再轉中火煮20分鐘,加胡椒粉、味精調味,先把魚撈入盆中,再把魚湯隔著漏勺過濾到盆中,濾出的調料棄之不用,最後撒入香菜段即可。

關鍵:

1、 魚一定要選用鮮活的魚,這樣湯的味道才鮮美。

2、 煮魚湯的時候,一定要先用大火來煮,才會有乳白色、濃厚的湯。

3、 油爆調味品時要用小火,糊了湯就有苦味。

[!--empirenews.page--]

蜜汁

簡介

蜜汁金棗,是山東美食,用山藥泥包入棗泥餡製成棗狀,入油中炸透成金黃色,然後熬蜜糖汁,將炸好的金棗入鍋內燜至汁濃,雖非真棗卻具有棗之神韻。此菜形似金棗,馥郁甘腴,較之真品更勝一籌。

做法

原料

主料:山藥500克棗(乾)100克輔料:小麥麵粉25克梅子10克澱粉(蠶豆)20克調料:蜂蜜20克桂花醬3克白砂糖10克香精2克花生油40克

烹飪方法

1.將山藥洗淨,上屜蒸熟取出去皮,用刀壓成細泥;2.山藥泥內加麵粉拌勻,做成直徑3釐米的圓40個;3.棗洗淨蒸熟,去皮,去核,加入糖適量拌勻,即成棗泥;4.將棗泥分成40份,包入山藥餅內,做成棗狀的丸子;5.在棗的一端插上一根青梅條為棗蒂,外面滾上一層乾澱粉;6.炒鍋內放入花生油,中火燒至六成熱,將棗逐個下入油內,炸至金黃色時撈出控淨油;蜜汁金棗製作工藝

7.炒鍋內留油,加入白糖,中火炒至呈紅色,加水100毫升、白糖、蜂蜜、桂花醬成濃汁;8.熬好的濃汁倒入炸好的金棗,再燜半分鐘,顛翻沾勻蜜汁盛入盤內即成。

製作提示

1.此為蜜汁甜菜,注意火候,不可拔絲,熬制蜜汁忌用鐵鍋,否則汁烏暗不透明,最好用銅鍋或鋁鍋;2.因有過油炸制過程,需準備花生油750克。健康提示此菜有潤肺養顏之功。

[!--empirenews.page--]

龍蝦球

簡介

龍蝦球,是山東的傳統名菜,一種海鮮風味特濃的煉製品,原料是魚漿、龍蝦萃取物,經過力度適宜的捶打壓拍成魚漿,再擂漬攪拌,加上蝦蟹風味的調理,再以成型機作業,製成一粒粒龍蝦球。用龍蝦肉、姜、蔥、酒、精鹽、味精、胡椒粉、雞蛋清等製作而成。

做法

食材

900克左右的大龍蝦。

姜、蔥、酒、精鹽、味精、胡椒粉、雞蛋清、豬朥、火腿、芫荽葉。

製作:

取900克左右的大龍蝦,按生炊大龍蝦的方法切好起肉,並把龍蝦肉切成相等的十塊,用姜、蔥、酒、精鹽、味精、胡椒粉、雞蛋清拌均勻,略醃10分鐘;豬朥網切小方塊,上面放一小塊火腿和芫荽葉,擺成花紋,再放上龍蝦肉,包成塊狀,把龍蝦肉、龍蝦頭、尾擺成龍蝦狀,上蒸籠用旺火炊6-7分鐘,用原汁勾薄糊淋上。

[!--empirenews.page--]

龍居肉丸

簡介

龍居肉,是東營龍居鎮的特色美食,歷史悠久。千百年來,大宴賓客“丸子”是其中的佳品,無“丸子”不成宴席。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是個食品大鄉,牛、羊、豬、狗肉丸子製作始於明末清初。豬肉丸子精選家畜後腿精肉、香油、味精、蛋清、蔥姜等精選而成,具有香脆可口、味道鮮美等特點。因傳說宋太祖趙匡胤打天下時在此處小憩,賜名該地“龍居”, 喜歡這裡的肉丸子,便賜名“龍居的丸子”,“龍居丸子”由此得名。

[!--empirenews.page--]

清燴海參

簡介

清燴海參,是山東的一道特色美食。

做法

食材

刺參500克,高湯1碗,胡蘿蔔片2大匙,荷蘭豆2大匙,筍片2大匙,沙拉油4大匙。

做法

將洗淨的刺參在放有蔥姜的煮汁中煮5分鐘撈出切成片,油鍋中炒香蔥屑,倒入荷蘭豆,高湯,胡蘿蔔,筍片加蓋煮4分鐘,淋下勾芡即可。

[!--empirenews.page--]

利津水煎包

簡介

利津水煎包,是山東利津縣的特色名吃,始於清代,揚名於民國年間。為發麵煎包,分葷、素餡兩種,包子下鍋後經煮、蒸、煎三道工序而成。其特色在於兼得水煮油煎之妙,色澤金黃,一面焦脆,三面嫩軟,皮薄餡大,香而不膩。

用的一個初夏的滿月大的盤子盛裝的,水煎包皆是圓柱形的,齊齊地立著,像一頂頂小型的廚師帽,皮表呈麥黃色。包子散髮出一股子質樸的面味,渾厚的豬肉和辛辣的蔥味。我以為有關麵食,其美好與否,首先便是要有面味。面味是麥子的本質的信息,它裡面有陽光的芬芳。豬肉和蔥,則有兩種不同形式的芳香屬性。

歷史文化

利津是東營的古縣城之一,始建於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因邑內有“永利”“東津”兩地而得名,至今已有800餘年歷史。因利津古城的整體輪廓恰似一隻鳳凰,頭朝東、尾向西;西出城門的三股官道,猶如鳳凰尾巴上的三根長翎。所以,昔時利津城又被冠以鳳凰城的美名。鳳凰城緊鄰黃河,自古人傑地靈,物產豐富,地方名吃繁多,鹽窩全羊湯、黃河故道鮮魚湯、北嶺丸子等享譽四方,其中的代表利津水煎包香飄鳳凰城,百年不絕。

做法

利津水煎包的做法不太繁瑣,先發其面,再剁其餡,捏成圓柱狀的包子,置平鍋一口,燃猛火一爐,水煎包口朝下擱置,灌入面糊水淹至水煎包頂端,蓋上鍋蓋,此乃為水煎是也。翻個。至水漸乾,鍋底始有炸響,便改文火細烤,湯汁收盡之後,揭起鍋蓋,以細嘴油壺繞水煎包根底注入豆油、麻油,以油煎至起焦殼止。全程製作約十五分鐘,起鍋,擱置於圓盤之內。其製作過程都要經過煮、蒸、煎三個環節。

煮:用平底鐵鍋,鍋底擦油,將生包口朝下依次排列鍋內,每鍋50個左右,加熱後,將調好的面漿水均勻澆入鍋中(要漫過包子)大火細攻。

蒸:當漿水只剩三分之一時,用長柄鏟子將包子逐個翻轉過來,蓋上鍋蓋,文火細燒熱蒸。

煎:當漿水收盡時,用專用油壺沿包子間的縫隙注進豆油或香油,細火燒煎,看准火候,適時出鍋。

[!--empirenews.page--]

肴驢肉

簡介

肴驢肉,是廣饒縣的特產,始於清同治初年,經世代相傳成為廣饒地方名吃,肴驢肉用料講究,“肴藥”配方獨特,製作精細,肉出鍋後紅中透紫,滑而不膩,質實而不硬,濃香特異,鮮美可口,並具有提神、健胃、壯筋骨之功效。

歷史文化

廣饒肴驢肉今人到廣饒便有兩件事,一看孫子故園,二品肴驢肉。肴驢肉適於武士下酒,常吃能夠生力,廣饒縣大王鎮的田門,出過皇帝侍衛,據說是因習武時不斷吃肴驢肉,就有了超人臂力。然廣饒也是出文士的,曾有五進士和父子雙雙及第的。其是否與吃肴肉驢有關,那就不得而知。再深入探問,肴驢肉的驢子,皆從新疆、寧夏和內蒙古所得。這倒是一個特例,常是當地出產的物品烹制得好,而廣饒肴驢肉卻有來料加工性質。

廣饒肴驢肉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樂安關帝廟大殿落成,百官聚集朝賀。盛筵之上,佳餚繁多。 唯肴驢肉受人青睞,被推為百味之冠。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廣饒肴驢肉又經縣城十一村的武舉崔萬慶舉薦至兵部差務府並受稱道。自此,肴驢肉奉詔納入京城宮御膳房,一直延續多年。光緒年間,戊戌七君子之首康有為曾經到廣饒,他品嘗肴驢肉後揮筆賦詩:旅居京華騎驢郎,殘冷炙豪門光,當年不知驢肉美,何事扣門卻芳香。自那時起,廣饒肴驢肉的名聲即在全國張揚開去。

正宗的廣饒肴驢肉出自廣饒縣城十一村崔家肉鋪。崔家多年屠宰,積累了豐富的烹制驢肉的經驗,其製作工藝也獨具特色。 先將洗淨的驢肉斷成大塊,放入鍋內加適量的水和一定比例的老湯(以往煮肉的湯汁),鍋內置一布袋,內裝芳香肴藥一劑。有白芷、八角、肉寇、丁香等十幾味。 藥方劑量適度,配搭講究,有的添香味,有的去腥羶。 爾後,急火攻三小時許,開始視肉肥瘦採取除油或添油的措施。肉肥則從湯中除油,肉瘦則添加老湯 廣饒肴驢肉或油料,始終將肉與油的比例控制在一定限度內。這時,湯中僅剩一層薄油罩住熱氣不易蒸騰,再用石頭將肉壓入湯內,改用文火燜蒸四五小時即可。剛出鍋的肴驢肉呈紫紅色,內外一致。

肉質硬實但易咀嚼,味道濃香卻不油膩。因湯中配搭中藥,故夏天蠅不叮蟲不咬,不會變質。食用時,橫刀斷絲,現出均勻的肉質,讓人眼見心饞,用以佐餐或下酒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餚。廣饒肴驢肉世代相傳,一直保持很好的聲譽。

如今,崔氏家族中經營肴驢肉者竟相湧現。 以“福盛”老字號得名的“福生”、“富勝”、“復升”大都繼承了古老的傳統工藝,肴制的驢肉深香馥郁、膾炙人口。近幾年,為方便顧客攜帶與保存,又採用了真空包裝,這將使廣饒肴驢肉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如今,廣饒肴驢肉遠銷京津、東北、浙江一帶,深受消費者的歡迎。

[!--empirenews.page--]

鹽窩全羊湯

簡介

鹽窩全羊湯,是利津縣鹽窩鎮的特色美食,起源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改革開放富起來的鹽窩人在飲食方面不甘落後,大膽創新,結合本地特點,學習和借鑒外地一些烹飪手法,逐漸摸索出一套羊肉燉、拌、煮的做法,品嘗過它的人贊不絕口。

雖然鹽窩羊肉湯不是羊肉湯類的開山鼻祖,但至少說他是集大成者也不為過,特別是“全羊湯”,那更是一絕。鹽窩的羊湯選用當地優質山羊,肉鮮質美,色澤光亮,湯呈乳白色,無肥油附著,湯汁優美,不善不腥,入口滑潤。

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