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岩市是一塊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土地。客家文化、河洛文化和土著文化在這裡相互融合,競放異彩。
特色小吃主要有:豆腐餃、長汀豆腐乾、龍岩沈缸酒、連城地瓜乾、酒醉河田雞、永定菜乾、龍鳳腿、麥打滾、菜乾扣肉、連城番薯乾、汀州燈盞糕、鹽酥花生、連城紅心地瓜乾、永定芋子包、四堡漾豆腐、簸箕飯、武平豬膽乾、段母包餅、白玉藏珠、上杭魚白、涮九品、汀州河田雞、冬瓜甑、客家捶圓等。
八大乾
簡介
八大乾,又稱閩西八大乾,是閩西地區有風味特色的八種乾制食品,包括連城地瓜乾、武平豬膽乾、明溪肉脯乾、寧化老鼠乾、上杭蘿蔔乾、永定菜乾、清流筍乾及長汀豆腐乾。
長汀豆腐乾始於唐朝開元年間,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長汀豆腐鮮嫩可口,不酸不苦。長汀豆腐的制法與其他地區不同,它採用酸漿作媒介,製作時適當控制火候,用大瓢盛酸漿往豆漿中徐徐注入,使豆腐腦緩緩凝結,再經濾壓而成。
地瓜乾在閩西各縣都有,但連城地瓜乾卻以它獨特的原料與製作方法出名。它是用隔田、隔川、揭樂、大坪、李屋、洪山等地培植的紅心地瓜製作而成,所以又稱紅心地瓜乾。
明溪肉脯乾是用精瘦牛肉浸醃於面制的醬油中,加以丁香、茴香、桂皮、糖等配料,經一周左右,再掛在通風處晾乾,然後放入烤房熏烤而成。製成後色、香、味俱佳,既有韌性又易嚼松,入口香甜,其味無窮。
寧化老鼠乾,實為田鼠乾,系由人工捕捉的田鼠加工製成。據《辭海》載:“田鼠,哺乳綱,倉鼠科。毛一般為暗灰褐色,有的呈沙黃色。營掘土生活,對農作物有害。”寧化屬山區農業縣,田野寬廣,故田鼠多。每年冬季,是寧化農民捕鼠的最好時機,特別是立冬後為捕鼠的旺季。
清流筍乾是用剛出土的春筍乾製成,稱為“閩筍尖”,色澤金黃,呈半透明狀,以嫩甜清脆著名,明清時代列為上京貢品。許多名菜如“燴三絲”、“御爐肉”,都不可缺少閩筍乾。
杭是閩西的蘿蔔主要產地。城郊附近的水南、張灘、土埔一帶所產蘿蔔有紅有白,具有鮮嫩、清脆、甘甜等特點。由此加工而成的蘿蔔乾色澤金黃,皮嫩肉脆,甘香味美。既可炒吃、清燉、油炸,又可浸泡變淡後加白糖、酸醋作宴席冷盤。所以,史籍記載它“暢銷閩粵”。
武平豬膽乾色澤紫褐,香而微甜,是宴席冷盤名菜。它含有多種糖類和維生素等營養成份,具有生津健胃,清涼解毒的功效。吃時,只要將它蒸熟,趁熱搽上一層芝麻油,待冷後切成薄片再拌少許蒜片,便香氣四溢,韻味無窮。當地人常將它作為宴請賓朋和饋贈親友的佳品。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尤其喜歡這種家鄉風味。
永定菜乾有400多年的歷史,不僅省內外聞名,在南洋華僑中也頗有影響。“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在南洋居住時,就常托人帶去家鄉的菜乾。
[!--empirenews.page--]雪花魚糕
簡介
雪花魚糕,是福建連城一帶的漢族風味名菜,選用鮮淨魚肉,剝除皮骨配以肥豬肉、地瓜粉、蛋清及調味品製成,裝盤後觀之如銀似雪,食之鮮香滑嫩,又稱雪花銀片、佯魚。上杭、連城人常以此菜為判斷喜慶宴席之標準,有“不出佯魚不成席”之說。
做法
選用鮮淨魚肉,剝除皮、骨,配以肥豬肉、地瓜粉、蛋清及調味品製成,將魚肉搗成魚泥,肥豬肉剁成肉泥,投人地瓜粉、味精、胡椒粉、鹽、姜汁、蔥汁等攪拌均勻,裝人圓盤中,放鍋中蒸熟後出鍋划成菱形片,再把蛋清抹在蒸後划成片的魚糕上,回鍋蒸3分鐘即可上席。
[!--empirenews.page--]簸箕粄
簡介
簸箕飯,又名“籠床板”、“卷粄”,是客家人的傳統食品,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簸箕粄在廣東腸粉,在閩南一帶叫粿條,都是用大米磨漿入籠蒸出的半透明的米粉片,只是吃法有所不同而已。武平人所以叫它簸箕粄,緣於當年蒸出的米粉皮是攤在簸箕上晾涼的緣故。
歷史文化
同許多地方一樣,武平的簸箕粄只開早市做早點供應,過了上午十點便收市了。正因為武平有那麽多家賣簸箕粄的小店,營業時間又集中限時,在清晨,人們便成群結隊地趕去,圍住那熱氣騰騰的小店,或堂吃、或買回家去當早點。於是,便以小店為中心,組成了一幅武平特有的晨景,這大概是寧靜的小城最為熱鬧的一刻,別具一種古樸的風情。
這樣的小店,多為夫妻檔。凌晨便把做簸箕粄的米漿和用綠豆芽、韭菜、紅蘿蔔絲、肉絲、香菇絲製成的菜餡準備好,清早開市,夫妻二人,一個取一勺米漿倒進鋁板製成的籠屜里,一兩分鐘後蒸熟取出,切成五寸見方的小塊,另一個便撒上菜餡捲成比姆指略粗的筒狀裝盤,再澆一點蔥油,灑一點蔥花上桌。那簸箕粄似羊脂一般地白,幾粒蔥花又似翡翠一般地綠,煞是好看。吃在嘴裡又嫩又滑,又韌又香。凡是吃客,還免費提供一杯噴香的熱茶或一碗濃濃的豬骨湯,不但叫人吃出鄉土的美味,還能叫人吃出一個山鄉人的淳樸民風。
做法
將大米浸泡後磨成米漿,舀入直徑約三十公分的圓形簸箕內,左右搖動使米漿均勻,再入鍋用猛火蒸。約五分鐘後將蒸熟的薄薄一層米漿揭下,把炒熟的肉絲、韭菜、豆芽、鮮筍、蝦米、香菇等餡放入,捲成筒狀,與油條相似。簸箕粄細嫩可口,多食不膩。
[!--empirenews.page--]芋子餃
簡介
芋子餃,是長汀著名的風味小吃,在許多客家社區也有流傳,客家人大多住山區,有“無山不客客住山”之說。
番薯、芋仔都是山區的主要雜糧,長汀客家人吃雜糧時不斷變換口味,製作出許多獨特小吃,“芋子餃”就是其中一種。由於芋子餃皮嫩潤滑,餡香味美,因而雖然是源於農家的雜糧食品,也成為汀州名牌風味小吃,是賓館、飯店的宴客佳餚。
歷史文化
芋子和番薯那是家鄉的主要雜糧,正如農諺所言:“番薯芋子半年糧”。在我們客家地區芋子被視為“農家最重之蔬”,它既可當蔬菜,又可當糧食。因此,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每至秋季,家家戶戶的地窖、房角都堆滿那紅姣姣的地瓜和黑黢黢的芋子。
當地還流傳著一個“芋賑飢”的小故事:古時有一寺僧,專力種芋,歲收極多,杵之如泥,築造為牆,後遇大飢,獨此寺四十餘僧食芋泥以度凶歲。可見芋子是個好東西,是山中之珍品。而聰明能幹的客家人在吃雜糧時,不斷變換口味,變換芋子的吃法,更新芋子的烹制花樣,以芋子烹制菜餚宴請客人,於是就在生活實踐中烹制出鄉間美食——芋子餃。
做法
材料
芋頭,五花肉、香菇、冬筍(或筍乾)絲、蝦仁、籮卜絲、蔥白,芥菜菜心,客家特質的五香豆腐乾或油炸豆腐塊和 浸泡3小時的糯米
製作方法
1 芋子洗淨,置鍋內煮熟,
2 剝皮搗(爛)成芋泥後,加入適量番薯粉和精鹽,用擀麵杖擀成餃子皮待用。
3 裡面的料準備好,特別強調,若用鮮筍或芥菜菜心做餡料時,將它們小拇指指甲蓋一半大小的丁,還要將汁水擠乾,因為還要將以上的餡料加調料過油煸炒,炒至七成熟。
4 餃子皮和餡心好了以後就可以包芋子餃了。芋子餃的包法有兩種,一是包成類似餃子的月牙狀,二是包成一個球狀,外面過上糯米,因為蒸熟後糯米晶瑩剔透,客家人就叫它為珍珠圓。而客家人較偏愛第二種做法。 有些人不喜歡蔥 可以根據個人愛好 煮好調味汁
5 包好了放入鍋里煮 還可以直接蒸 蒸好了以後撒上用蔥等煮好的調味汁。
芋子餃除蒸著吃,也可用水煮、油炸、油煎等各種烹調方法,其味各具特色。
[!--empirenews.page--]四堡漾豆腐
簡介
漾豆腐,是連城一帶地方傳統風味菜餚,已有數百年歷史,四堡群眾家家戶戶善於加工豆腐,由於使用山泉水,制出的豆腐特別鮮嫩。以此加工的“漾豆腐“,風味獨特,遠近聞名,是當地群眾逢年過節、婚喪喜慶、款待親朋不可缺少的佳餚。
歷史文化
相傳,四堡漾豆腐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明清時期,四堡的木刻雕版印刷業非常繁榮。由於油炸煎炒過的食物易火氣上身,而日夜勞作的印刷工人講究清心潤胃,滋陰養元。豆腐文化在四堡就有了歷史起源。
做法
它以境內獨有的(五月黃)豆為主原料,用熟石膏調煮豆漿做成白豆腐。佐料要精選新鮮豬瘦肉和無筋膜的嫩牛肉,加入少許紅菇、香菇、蔥白等剁爛成鮮肉醬為餡。取團狀肉餡塞入用小指啄成窟隆的一塊塊方寸大的鮮豆腐塊中。鍋中豬油煎熱後將肉餡朝上的豆腐輕放入鍋,添入新鮮雞湯、撒少許烏豆豉,以文火微燜至熟時揭開鍋蓋,只見鍋內豆腐微黃見白,文火中似搖似動。此時撒少許胡椒粉、小蔥花,待湯水全被豆腐吸收時起鍋,(趕滾)(即趁熱)品嘗。那白中淡黃,似搖似動的盤中豆腐謂之為漾豆腐。
[!--empirenews.page--]豆腐餃
簡介
豆腐餃,是明清以來長汀筵席中的佳餚。此菜製作頗為考究,將五釐米見方的豆腐從水中撈出,用刀橫向切下薄薄的一層,輕攤在紗布上,再把瘦肉、香菇、冬筍、蔥頭等剁成的餡子放在豆腐片的中央,將紗布連同豆腐提起,對角壓緊。先用蒸籠蒸十分鐘左右,使其定型並去掉豆渣味,最後加水入鍋煮成。汀州廚師製成的三角豆腐餃,皮白肉香,鮮嫩甜美,在豆腐菜餚中獨具一格,別有風味。
做法
食材:
豆腐(6.6釐米見方)5塊,五花豬肉(去皮)50克,水發大香菇3朵,剝淨冬筍肉5克,蔥白4克,精鹽6克,味精4克,胡椒粉1克,雞湯250克,麻油2克,火腿末,香菜末各少許。
做法:
1、將五花豬肉和香菇洗淨,剁成泥,蔥白、冬筍分別切成細末,一並加上精鹽5克,味精2克,攪拌成餡料,並捏成小餡丸待用。
2、豆腐放清水浸泡1小時取出,瀝淨水。取1塊淨紗布擺成菱形,每塊豆腐均批掉上層老皮,每批下3毫米厚一片,放在紗布中擺成菱形,再取餡丸一粒,放入豆腐片當中,然後提起紗布下角,使豆腐片上下兩對角吻合包住餡丸,然後翻開紗布,用刀稍修整,切齊兩斜邊,即成“三角豆腐餃”坯子。
3、將“三角豆腐餃”坯子逐一擺入墊有濕蒸布的籠格內,用中火蒸5分鐘取出,翻扣在盆中。淨鍋置於旺火上,下雞湯燒沸,加精鹽、味精調勻,澆在豆腐餃上,再淋上麻油,撒上胡椒粉、火腿末、香菜末即成。
[!--empirenews.page--]閩南春捲
簡介
春捲,又稱春餅、薄餅。是漢族民間節日傳統食品。流行於中國各地,江南等地尤盛。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歷史悠久。春捲是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的。據古書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記載:“在春日,食春餅,生菜,號春盤。”清代的《燕京歲時記》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可見春日做春餅,食春餅的民俗風情由來已久。現在有關春捲的諺語很多,如“一卷不成春”,“隆盛堂的春捲---裡外不是人”等等,春的意思在這裡就是春天,有迎春喜慶之吉兆。
歷史文化
相傳福建百姓為了感謝鄭成功,每家出一道菜來招待他。鄭成功為不負百姓的厚愛,在一張烙熟了的面皮上夾入每家的菜,捲起來吃。這便有了後來的春捲。在清明節臨近的那段時間,很多閩南人家裡都會做這種春捲,因為海蠣是這種春捲的材料之一,清明節臨近這段時間海蠣是最肥美而不腥的。
[!--empirenews.page--]風鴨
簡介
風鴨,產於閩西漳平雙洋鎮(舊時寧洋縣)地處偏遠山區,這裡霜凍低溫,陽光充沛,空氣新鮮,當地百姓加工風鴨有百年歷史。
鴨肥肉香,便於蘊藏的風鴨,過去加工只是為了自家過年食用。如今,經過精心加工改進的寧洋風鴨,是利用海拔千米以上高寒地帶的霜風、陽光、純淨的空氣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選用以稻穀為主飼料的地方良種番鴨為原料,經山泉水浸透後,採用地方傳統工藝和科學配方,適時精制加工而成,加以精美包裝,成為特具色澤金赤潤亮、味美香醇的地方風味,且具有健胃宜脾之功效,被譽為閩西佳餚一絕。
做法
原料
淨鴨 1只2000克、姜10克、精鹽50克、紹酒20克、花椒10克、香油10克、蔥段20克、白酒10克
烹制方法:
1.將鴨收拾乾淨,用精鹽、花椒、蔥段、薑片、味精、紹酒醃 4至5天。
2.醃好的鴨子用長 15釐米左右的秫秸棍,在肛門內撐住胸腔,掛起陰涼通風處風乾。
3.風乾的鴨子放入罈子中,加入白酒,蓋嚴壇蓋,燜約 12小時取出,放盤內,上展蒸 2至 4小時,取出後剁成骨牌條,裝入盤中即成。
工藝關鍵
醃鴨時,每天需用手搓一遍,翻一翻。蒸鴨時根據鴨的大小,掌握好時間。
[!--empirenews.page--]閩南糍團
簡介
每逢春節,閩南農家有做糍團的習俗。特別在夏季,冰涼爽口糍團,質地柔滑,可解暑氣。
做法
(1)將糯米洗淨,去砂和其它雜質,置清水中浸泡半天後瀝乾。然後碾成粉末,加水揉搓成團,以手指輕按,粉團有柔軟的感覺為準。再把米粉團分別搓捏成12個圓球,按扁後放沸水中焯至上浮,放鉢中,用煎匙或光滑的木棍趁熱攪散,越散越好。最後擱3小時,涼後即可。
(2)把芝麻放在炒鍋內炒熟,涼後和白砂糖拌勻。
(3)用筷子或湯勺把制好的糍團取下一小塊,在餡中滾一下,沾滿芝麻和白糖,即可食用。
[!--empirenews.page--]武平豬膽乾
簡介
武平豬膽乾(最早應寫成豬膽肝,由於多數人誤讀所以變成豬膽乾),是福建武平傳統的漢族名菜,屬於閩西八大乾之一。此菜色澤紫褐,香而微甜,是宴席冷盤名菜。吃時,只要將它蒸熟,趁熱搽上一層芝麻油,待冷後切成薄片再拌少許蒜片,便香氣四溢,韻味無窮。
歷史文化
相傳在清朝末期,閩西各縣文人前往汀州府應試,文人相聚,少不了到酒店略備小酌,對酒吟詩,各自將攜來的家鄉風味取出佐酒。當時武平城關一位姓鐘的文人帶去的豬膽肝,風味獨特,香而微甜,甜中有甘,回味綿長,受到大家贊賞,席間無不拍案稱奇。武平豬膽肝的好聲譽由此而傳開。
做法
武平豬膽乾製作考究,工序頗多,季節性強。要經過洗料、配料、醃制、晾曬、壓扁、整形、檢驗七道工序。選擇新鮮呈深褐色的“糯米豬肝”,有摘除豬膽,整個浸泡在一定濃度的食鹽水中,加上適當的五香粉、高梁酒、八角茴香等配料,待膽汁滲透肝臟之後,撈起吊曬,每隔2-3天整形一次。這樣製成的豬膽於外形美觀,顏色勻稱,味美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