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特色小吃品種繁多,歷史悠久,獨具地方特色。在當地到處都能找到小吃的身影,實惠又美味,去安徽遊玩的時候別忘了大吃一頓安徽的特色美食。
送灶粑粑
簡介
送灶粑粑,是安徽合肥市以及蕪湖、馬鞍山等地,如壩鎮、槐林、無為、廬江等一代的漢族傳統小吃,民間節日祭品。每年農歷12.23為送灶節,當天晚上居民用米粉做成餅,用豆乾,肉,蔬菜或鹹菜等為餡,用素油煎出舉家共食,迎接小年和即將到來的嗎。
送灶粑粑貼鍋的一面色澤金黃,脆而不焦,酥香味美;不貼鍋面,光滑油潤,軟而不粘;餡心多汁,鮮咸味美,清香可口。送灶粑粑的餡料多變,除蘿蔔肉餡外,還常有“鹹菜肉餡”、“芹芽炒肉絲餡”、“白糖餡”、“桂花糖餡”、“芝麻糖餡”、“辣味餡”等風味品種。
歷史文化
送灶”是舊時我國民間祭“灶神”的一種風俗。中國舊時民間認為“灶神”是掌管一家人一年禍福的神靈。因此,每逢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人們使用紙馬、飴糖、米粑粑等送“灶神”上天,稱為“送灶”,到除夕日又貼上新的灶神像,謂之“迎灶”。幾乎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這種習俗,“送灶神”的時間一般都是農歷臘月二十四前後,而送灶神的祭品南方和北方有所不同。有的地方民間以製作米粑粑作為送“灶神”的祭品。每當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都做送灶粑粑。一般上午準備米粉、餡心等原料,下午加工成形,傍晚煎烤。煎烤好的第一鍋粑粑則首先用來祭灶神。人們把粑粑盛在大盤里,放在供奉“灶神”的神龕里,然後點上香火,放鞭炮,歡送灶神上天,頗為嚴肅認真,灶神送走後,全家人即可進食粑粑了。如今,很少有人那麼虔誠地去“送灶神”了。但每當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日這兩天,製作“送灶粑粑”的習俗依然流行甚廣,只是大都用來自家享用,很少有人用來作祭品了。“送灶粑粑”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傳統的節令食品。
做法
食材:秈米、糯米、豆乾、瘦肉、蔬菜或醃制的鹹菜、姜、蒜、香油、醬油、澱粉、鹽、味精及胡椒粉等。
做法:
將秈米和糯米按比例混合(一般比例為7:3),洗淨後瀝水晾乾,磨成細粉。
將備好的蘿蔔洗淨,剁成碎末,再入籠蒸熟或煮熟,擠出水分。
把肥瘦兼有的豬肉剁成肉末,放入鍋內加醬油煸一下,再依次加入蘿蔔末、鹽等,邊加邊翻炒至熟。這裡特別注意餡料一定要有胡椒粉,方能保證成品具有蘿蔔和胡椒粉的香味。
將米粉加熱水和製成面團,分劑後,用手捏成面皮,放上餡料,包製成扁圓形的粑粑坯。
把坯入鐵鍋內煎烤,入鍋前先在燒熱的鍋內壁上塗層食用油,放好粑粑坯後,蓋上鍋蓋,用中火煎烤至有輕微油煙氣從鍋蓋邊冒出,打開蓋,均勻地灑些清水,加蓋繼續煎烤,如此反復二三次後,即可。
[!--empirenews.page--]麻餅
簡介
麻餅,是合肥傳統四大名點之一,歷史悠久。
歷史文化
相傳早在北宋時代,合肥就生產一種形似銅錢大小的實心餅,名“金錢餅”,風味可口。春節期間,人們圖個吉利,把它散給拜年兒童。又傳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時,合肥人張德勝,也是朱元璋的水師將領,為了籌辦乾糧,當水師至裕溪口,派人到合肥定做一種大“金錢餅”,以糖作餡,酥甜可味,水師們吃了家鄉特製的餅,士氣大振,戰勝了元軍,乘勝奪取了採石天險。特製的這種大的“金錢餅”,就叫麻餅,以餉水軍。朱聞訊後,稱之為“得勝餅”。張死後,被追封為蔡國公,故又稱“蔡國公餅”。李鴻章官府主事,劉東山回合肥開雜貨店,店名叫劉東泰,把“得勝餅”改制為麻餅,在選料和做工上特別講究,並在門市上現做現賣,每人限購一個,因此名聲大振。同時將十個麻餅包成一筒,貼上“合肥劉東泰大麻餅”,紅紙金字標籤,於春節前送八百筒給李鴻章,李嘗後認為“風味俱佳,堪與蘇點媲美”,便將麻餅分送給大臣。從此,劉東泰麻餅名揚全國。 麻餅形如月餅,表面金黃.圓邊淺黃,表皮芝麻顆粒飽滿,分布均勻,食之外皮鬆軟香甜,內餡甜而不膩,具有橘、梅等果料風味。
做法
材料準備
皮料:麵粉11.75公斤 麻油2.65公斤 飴糖5.9公斤 純鹼65克 撒粉1.25公斤 面麻2.5公斤
心料:食鹽0.25公斤 花椒面0.1公斤 瓜糖4.75公斤 川白糖9.5公斤 桔餅1公斤 麻油2.5公斤 飴糖3.5公斤 熟粉7公斤 蜜櫻桃0.5公斤 蜜玫瑰0.5公斤 核桃仁1公斤。
製作方法
1.制皮料:飴糖不能太濃,其溫度以35℃左右為宜(以手檢能“分岔”)。飴糖與麻油拌合後,下麵粉與純鹼。視麵粉的乾、濕度酌量加水,一般可加水1公斤左右。加水後,再攪拌5~6分鐘,用手稍摺疊,然後分皮。
2.制心料:先下各種花果料、川白糖、食鹽和花椒粉,再下麻油,最後下飴糖和熟粉,逐次拌合,均勻即可。不宜多攪拌,以免使花果料成醬狀。
3.成型:按皮40%,心60%的比例包心。用專用鐵圈成型,然後打麻。餅面打麻應均勻,麻粒不能重疊;底面只打上少許芝麻,餅腰不能粘麻粒。打麻後即烘焙。
4.烘焙:用急火,爐溫350℃左右。進爐時餅面在下,烘焙1分鐘左右,翻面,再烘焙約1分鐘,芝麻炸裂有聲時,即可出爐。
[!--empirenews.page--]合肥烘糕
簡介
合肥烘糕,是合肥四大名點之一,具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傳說始於北宋末年。以米粉為主要原料,經拌粉、裝模、燉粉、成型、烘烤而製成的口感松脆的糕類製品。另外,烘糕也流行於四川廣安、湖南湘鄉等地。
做法
原料配方
白糖18.85公斤 糯米28.7公斤 化豬油1.65公斤 飴糖0.8公斤
製作方法
1.制粉:選優質糯米用溫水(以不燙手為宜)淘洗乾淨,再用85~95℃的熱水潑灑,翻拌均勻,等“收汗“後將米拌砂炒泡,磨成米粉。
2.潮粉:選擇通風良好,比較潮濕的地板,以篾席作墊,將糯米粉平攤在上面,進行攤粉吸潮。攤粉厚度以5釐米為宜。要求勤翻拌,粉子不結塊,上潮均勻,不霉不變質,以手捏成團,抖動即散為度。
3.熬糖打砂:將白糖溶化加入飴糖、化油熬制,用手粘成絲狀即可。然後趁熱充分攪拌,使糖液翻砂,即成細砂糖。或將白糖加工成糖粉,加入清水、化油、調成乾稠的糖漿亦可。
4.拌糖、蒸糕:將潮粉與細砂糖混合,用木制擀筒擀均勻,裝入錫制糕盆內,再放入鍋內蒸至不軟、不硬、不散的程度。
5.切片、烘烤:將蒸好的糕坯取出,放在麵粉內靜置16小時(稱養坯),然後切片,烘烤,即為成品。
[!--empirenews.page--]白切
簡介
白切,是合肥四大名點之一,白切片薄甜脆、質白透明,口感酥脆,甜而不膩,因拌有芝麻,故香、甜、脆三味俱佳,而成為優質名點,後也有用黑芝麻製作,墨黑如漆,滋補養身,故又叫黑切,2個統稱白(黑)切。
[!--empirenews.page--]寸金
簡介
寸金,是合肥四大名點之一,形似筆桿粗細,長約一寸,故名“寸金”。糖表層脆、心酥軟、甜味醇,具有橘餅、桂花的特有香氣,脆、甜兼得。
[!--empirenews.page--]臭桂魚
簡介
臭桂魚是漢族傳統名菜,徽州菜的代表之一,源於安徽省徽州地區(徽州即現黃山市一帶),流行於徽州地區。初次見到的人不敢下筷,因為鱖魚發出的似臭非臭的氣味,叫人有點擔心。其實,你一點不用擔心,這決不是菜變味而發出的異 味,這是這道菜獨有的風味,當你吃一口後,你會驚訝地發現它的味道是那樣的鮮美,這就是徽州、新化的名菜臭鱖魚。
做法
原料:桂魚1尾 約600克 臭豆腐2塊 薑片10克 蒜片20克 馬耳朵蔥30克 野山椒30克 辣椒醬15克 精鹽、胡椒粉、料酒、白糖、味精、醬油、蔥姜汁、紅油、乾濕生粉、鮮湯、香菜各適量 色拉油10000 約耗100克
製作方法:1 桂魚宰殺後治淨,剁下頭、尾,將頭尾用精鹽、胡椒粉、料酒、蔥姜汁醃漬片刻,然後入籠用旺火蒸熟後保溫待用。2 魚身去淨骨刺,將魚肉片成大片,用精鹽、胡椒粉、料酒、蔥姜汁醃漬片刻,再加入乾生粉抓勻上漿;臭豆腐切成一字條;野山椒去蒂剁細。3 炒鍋置火上,放入色拉油燒至二三成熱,取一片上好漿的魚片,包入一根臭豆腐條,即成臭桂魚卷生坯,下入鍋中浸炸至色呈金黃且熟時,撈出瀝油。4 鍋留底油,投入薑片、蒜片、馬耳朵蔥、野山椒和辣椒醬炒香出色,摻入鮮湯,待燒出味後打去料渣不用,下入炸好的臭桂魚卷,調入白糖、醬油和味精,燒入味後用濕生粉勾薄芡,淋入紅油,起鍋整齊地擺在盤中間,再把蒸好的魚頭、魚尾擺放在魚卷的兩端,最後用香菜稍加點綴即成。
[!--empirenews.page--]三河米餃
簡介
三河米餃,又名廬江大彎餃,是安徽省合肥地區漢族傳統小吃,在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合肥市三河鎮及合肥市市區部分地區均有。以秈米粉製成餃皮,豬五花肉及調料製成餡心,成餃後油炸而成。色澤金黃,外皮微酥脆、餡心味鮮美。已有近百年製作歷史。
廬江的炸米餃有“一身金黃色的外衣”,兩頭尖尖,月牙狀,約摸三寸長,當地人叫廬江大彎腰。廬江米餃的皮是由磨得很細的米粉做的,先炒熟,然後用開水澆上去,趁熱翻炒,揉成面團,捏出厚厚的圓圓的餃子皮。米餃的餡是五花肉和著蔥花、生薑等做的。下鍋後,先大火定型,然後,小火慢煎,直到米餃的表面起了白泡。剛出鍋的米餃,形如彎月,色澤金黃,泛起著白泡,入口燙燙的,外層餃子皮焦酥松脆,裡層的餃子皮軟糯嫩滑,而餡鮮美,實在是一種層次豐富的特別的口感。本地人又把它叫做“大彎腰”。米餃只有當頓才好吃,留到下一頓,無論是重新下鍋炸,還是蒸起,都再也找不回當初的那種松脆、軟糯、鮮美的感覺了。
歷史文化
三河,是當年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指揮抗擊清軍的著名“三河大捷”的戰場。據傳,英王陳玉成大敗清軍後,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歡迎,紛紛製作點心送給陳玉成的部隊,以示慰勞,得到英王部隊上下一致贊揚,一直流傳至今。因形似餃子,故被稱為“三河米餃”。
做法
食材:
(以30只計算)秈米粉1500克,豬五花肉200克,豆腐乾500克,醬油100克,精鹽15克,蔥末75克,薑末10克,味精1克,乾澱粉75克,熟豬油35克,菜籽油1500克。
做法:
制餃皮:米粉在鍋中煮熟,加水炒至米粉達60°C時,至熟出鍋,放案上晾涼,揉透,將劑揉成圓形,用刀壓扁成面皮。
制餡:豬肉末、豆腐茸,加調料拌勻。
烹制:面皮包餡心,用菜油炸至呈金黃色,出鍋即成。
1.將豬肉、豆腐乾切成黃豆大的丁。炒鍋置旺火上,放入熟油燒熱,先將肉丁倒入炒熟,再加入豆腐乾丁、蔥末、薑末、醬油、精鹽5克、味精煸炒,同時將乾澱粉加水調稀,緩緩淋入鍋內,用鍋鏟不停的攪動,燒開即成餡心。
2.將鍋置中火上,放入米粉和精鹽10克拌勻,炒至米粉溫度至60℃左右時,加入清水2400克,攪拌均勻,燒熟出鍋。將粉團放在案板上稍涼、揉透,做成每個重約65克的面劑。先將案板上抹菜油少許,把面劑揉成圓放在上面,用刀壓成直徑10釐米、厚1.7毫米的面皮,左手托皮,包上餡心1份,捏成餃子形狀,即成生坯。
3.鐵鍋置旺火上,放入菜籽油,燒至七成熱時下入餃子生坯,炸至呈金黃色時,改用中火再炸5分鐘左右,出鍋即成。
[!--empirenews.page--]吳山貢鵝
簡介
吳山貢鵝,產於長豐縣,歷史悠久,原系朝廷貢品,其肉質較普通鵝細嫩,味美,燒、煮、燉、烤、醃食皆宜。鹵制的吳山貢鵝,鹵制方法獨特。傳其鹵制秘方傳自吳王夫人史氏的後代,迄今已逾百年歷史。經史氏秘方鹵制的吳山貢鵝,色清正,香濃郁,味道鮮美。歷史上若以活鵝上貢朝廷,需隨活鵝備足吳山當地的水和青草,方可保持吳山貢鵝的特有品質。
歷史文化
吳王楊行密(852-905),字化源,廬州合肥人,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吳國的創立者。二十幾歲便揭竿而起,出生人死,南徵北戰,佔據淮河以南,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三十餘州地盤。天復二年,被昭唐宗封為吳王。其為官清正廉明,使人民安居樂業,深受群眾愛戴。
吳王每巡視淮南,故鄉人民必以當地特產“大白鵝”配美味佐料製成“鹵鵝”敬奉,吳王食之大悅,謂眾人曰:行密自幼貧寒,不敢忘本,以此鹵鵝進餐,堪稱“貢品”。“吳王供鵝”因此得名。後由產自吳山,俗稱“吳山貢鵝”。
吳山貢鵝,淵源流長,它經歷了燉、煮之法的演變。以又白又大又肥的皖西白鵝作原料,依靠吳山優質礦泉水,配以十幾種中草藥和傳統秘方配制而成,才形成了今日風味獨特堪稱江淮一絕的“貢鵝”。
[!--empirenews.page--]曹操雞
簡介
曹操雞,又稱“逍遙雞”,是始創於三國時期安徽合肥地區的漢族傳統名菜。此菜系經宰殺整型、塗蜜油炸後,再經配料鹵煮入味,直燜至酥爛,肉骨脫離。出鍋成品色澤紅潤,香氣濃郁,皮脆油亮,造型美觀。吃時抖腿掉肉,骨酥肉爛,滋味特美,且食後余香滿口。因而,以其獨具一格風味,受到來合肥旅遊的中外食客好評,曾留言贊美:“名不虛傳,堪稱一絕”。
現今“曹操雞”這道美肴,尤以合肥逍遙酒家烹制最為出名,仍以當地優質仔雞為本,並配以曹操家鄉——安徽毫州出產的古井貢酒與天麻、杜仲、香菇、冬筍及花椒、大料、桂皮、茴香、蔥姜等18種開胃健身的輔料製成。
歷史文化
相傳三國時期,合肥因地處吳頭楚尾,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從都城洛陽率領83萬大軍南下征伐孫吳(即歷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戰),行至廬州(今安徽合肥)時,曾在教弩台前日夜操練人馬。曹操因軍政事務繁忙,操勞過度,頭痛病發作,臥床不起。行軍膳房廚師遵照醫囑,選用當地仔雞配以中藥、好酒、精心烹製成藥膳雞。曹操食後感到味精美十分喜愛,隨之病漸愈,身體很快康復,爾後每進餐必常食此雞。由此,後人傳於世,“曹操雞”聲名不脛而走。於是這道菜便在合肥流傳至今。
做法
原料:母雞1250克,白酒50克,食鹽5克,味精2克,蔥30克,姜30克,花椒20克
步驟:
1.將活母雞宰殺,控盡血水,待雞完全死後,用80℃熱水燙泡,不要碰破雞皮,將毛煺淨,從脊背開刀,掏去內臟和嗉囊,用清水沖洗、瀝淨,放置七、八個小時備用。
2.燒一鍋沸水,將雞放入,氽10分鐘左右撈起洗淨,剁去頭和爪。取砂鍋一隻,將雞置入,注入清水淹沒雞身,將砂鍋放大火上燒開,撇去浮沫,改小火燉約40分鐘,待雞至六成熟時,撈出晾乾水份。將雞沿背部一剖兩半,再將每半個雞身平分兩塊,雞身共成四塊,放在盤中備用。
3.取湯碗一隻,放入冷雞湯,姜切片,蔥切成象眼塊,再將味精、花椒、古井貢酒一起放入碗內,攪拌均勻,放入雞塊。然後用一重物將雞壓入湯中。用盤子把雞蓋嚴、浸泡約4小時,揭去盤子,將雞塊取出,斜刀片切成長方條形,一隻雞約可切成16塊;整齊地碼放在盤中,形狀如饅頭。最後潷入少許醉雞的鹵汁即可上桌。
[!--empirenews.page--]包公魚
簡介
包公魚,是安徽的一道漢族名菜,屬於冷菜類,此菜色澤醬紅,骨酥肉爛,入口即化,酥香兩味,俱在其中。包公魚是不同地域人對魚的俗稱,在東南沿海一帶,包公魚是指石鱸科花椒鯛屬花尾胡椒鯛或者髭鯛屬的斜帶髭鯛;此外,安徽合肥人習慣把包河一帶的一種黑背鯽魚稱為包公魚,並且因領袖的品嘗而聞名。
包公魚是合肥的特色美食,主要取材是生長在合肥包河的一種鯽魚,只因魚背是黑色的,人們看到它,便聯想了鐵面無私的包青天包公大人,於是又送它一個“包公魚”的美名。包河原先是合肥古代挖掘的一條護城河,因從著名的觀光勝地,包公祠旁經過,故名包河。
歷史文化
1958 年毛主席視察安徽時,名廚梁玉剛老師傅曾為毛主席作此湯,深得贊揚。飯後,毛主席親切會見梁師傅,並贈送了蘋果。此菜是通過考證和復原包府家菜時整理出來的,是包拯為官清廉、生活居簡的見證。包河中的蓮藕亦與眾不同,皆斷而無絲,傳為鐵面無私的象徵。
做法
包公魚材料:
主料:包河鯽魚750克、包河藕250克
配料:冰糖末50克,芝麻油50克,薑片、蔥段各25克,醬油250克,醋150克,紹酒100克。
包公魚製作:
1、選用新鮮的小鯽魚,體長7釐米左右為宜,去鱗鰓、開膛去除內臟,洗淨控乾水分。加醬油75克,紹酒25克,蔥段、薑片各10克,醃漬30分鐘左右,藕洗淨橫切成2毫米厚的大片。
2、取砂鍋1只,鍋底鋪一層剔淨肉的豬肋骨,然後放一層藕片、薑片和蔥段。再將小鯽魚頭朝鍋邊,一個挨一個圍成圈,把醬油75克,醋、紹酒各25克、冰糖末放碗中和勻,加清水150克,倒入鍋中,用小火燜5小時左右。端下鍋冷卻後,扣入大盤,去蔥、姜、藕片和骨頭。食用時取藕片數片墊在盤底,將魚一條條取出擺在盤中,淋上麻油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