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做菜網!

酒泉小吃大全_酒泉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 愛料理 編輯:愛料理 訪問手機版

酒泉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爾金山、祁連山與馬鬃山之間,是甘肅省面積最大的城市。酒泉為漢代河西四郡之一,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絲綢之路的重鎮。

特色美食有香酥火燒、油酥饃、油塔子、甜水面、油餜子、鍋盔、甜米黃、灶乾糧子、熱子、釀皮子、涼粉、熱豆粉、粉、合汁、素麵筋、葷麵筋、糊鍋、泡餃子、脂裹、羊雜碎湯、臘羊肉和臘牛肉、炕羊腸等。

撥魚子

簡介

剔尖又稱撥魚、剔撥股,是流行於酒泉的漢族傳統麵食,以其方便快捷、口感香滑,利於消化而受到廣大百姓的青睞,是山西麵食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也是居民的主要午餐之一。剔尖兩端細長,中間部分稍寬厚,白細光滑,軟而有筋,澆上澆頭,再配以調味佐料,食之十分可口。

歷史文化

《傳統麵食》載,唐貞觀年間八百里秦川大旱,李世民急火攻心,魏徵薦綿山高僧田善友旨令祈雨,後大雨傾盆解救了莊稼濟助了萬民。李世民為報祈雨之恩,帶領滿朝文武赴綿山還願,皇妹八姑亦隨同前往,叩拜五龍聖母為師不願再返長安,在綿山誦經修行為鄉民採藥醫病。一日,八姑為一患病老嫗配藥、做飯,和面時軟了加面硬了加水,最後還是將面和得稀軟,眼看鍋中水開,八姑急中生智,隨手拿起一塊木板將軟面團放於板上,用一根筷子試著往開水鍋中撥,竟撥出了一根根麵條,煮熟盛碗老嫗吃得上口,就問:“孩子,這叫什麼?”八姑將“這”誤聽為“你”字,脫口說:“叫八姑。”老嫗誤聽為“撥股”,從此就有了“撥股”面,就是最早的剔尖。後來人們將“用筷子撥出的麵條”還稱為“剔撥股”, 榆次、祁縣、太原等地民間則把和好的面置於大碗內,用筷子剔撥,面呈魚肚形,所以又稱撥魚,又因此麵條呈兩頭尖,所以又稱“剔尖”。

做法

原料:麵粉1碗 、清水1/2碗、土豆、北瓜、肉片、蔥絲、花椒、鹽、少許醬油

做法:1.土豆、北瓜切丁;肉切片放少許醬油稍稍醃漬;蔥姜切絲。2.炒鍋放少許油,微熱後放入花椒炸至有香味。3.此時將醃漬好的肉片、蔥姜絲一起放入炒鍋翻炒至肉片完全變色。4.將土豆丁、北瓜丁放入翻炒至微微變色後加入清水沒過即可。5.中火燉至土豆、北瓜酥爛,湯汁濃稠後關火。6.取一隻湯鍋放入適量清水大火做開,將燉好的鹵汁倒入做開的湯鍋中。7.在燉菜期間,取一小碗麵粉,加入1/2碗清水。8.用筷子一個方向不停攪拌至光滑上勁後,醒半小時。9.將加入鹵汁的湯鍋再次做開。10.取一隻扁鏟,鏟適量面團。11.用一隻蘸有清水的筷子沿扁鏟邊沿撥面。12.待湯鍋內剔尖顏色變得透亮,用筷子夾起感覺發硬後關火,撒香菜、香蔥即可食用。

[!--empirenews.page--]

敦煌臊子面

簡介

臊子面是敦煌的一種傳統特色麵食,歷史悠久,敦煌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

歷史文化

關於臊子面的相關典故:來源於唐的“長壽麵”。臊子面是在唐代“長命面”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猗覺寮雜記》上說:“唐人生日多俱湯餅,世所謂‘長命面'者也”。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雲:“余為座上客,舉箸食湯餅”。

做法

敦煌臊子面是一件傳統手工麥面製品,作法是將麵粉加水和勻,用面杖把面團擀薄,切成長條煮熟,加湯食之。麵條細長而勻稱,尤像韭中,加之湯的味道鮮美,吃上一碗,使人頓消飢餓疲勞。臊子面關鍵在湯,湯的製作很講究,先將臊子(豬羊肉、蘿蔔、洋芋等)在鍋內適火炒好後加入水,再輔之豆腐、蔥、蒜、香菜、蝦片、芝麻等佐料,然後將面挑入湯中,即成一碗難得的美食。

[!--empirenews.page--]

紅柳烤羊肉

簡介

紅柳枝烤羊肉將肥肉烤的香酥,瘦肉勁道彈牙,肥瘦相宜,肉嫩汁多。其作為敦煌地區的特色美食,出現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

做法

食材羊腿肉、羊肥肉、白色洋蔥、鹽、孜然粉、辣椒粉、紅柳枝。

做法:1.把羊腿肉去筋切麻將大小的塊,羊肥肉切塊 ,白色洋蔥切絲。2.把羊肉塊放在大碗里,加洋蔥絲鹽和少許水,拌均勻,用保鮮膜蓋好醃制2-3小時入味。3.把紅柳枝洗淨,把醃制好的肉塊,先串兩塊瘦肉,中間串一塊肥肉,再串兩塊瘦肉,一串5 塊羊肉,放在烤肉架上。4.烤箱250°預熱5 分鐘,加烤肉架,放在中上層,下面放烤盤。烤4分鐘左右,看到羊肉的顏色由深變發白色。5.翻面繼續烤到另一面變色,拿出羊肉串,兩面都撒上孜然粉辣椒粉少許鹽,再烤3分鐘左右即可食用。

[!--empirenews.page--]

泡兒油糕

簡介

泡兒油糕是甘肅敦煌賓館根據民間傳統方法創出的一種漢族風味食品,因其色澤黃亮,表面膨松如輕紗,結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故而得名。它是由麵粉配食糖、豬油仁、芝麻、玫瑰等製成的松糕,酥松香甜,味美可口。

歷史文化

泡兒油糕是從唐代“見風俏”演變而來,最初流行在宮廷、宮邸的宴席上,由於製作廚師寥寥無幾,街市上很難見到。

做法

製作時用大油和水燙面。在整個燙面、揉搓、包餡、炸制過程中,既要求油,水,面的比例合適,又要求油溫適宜和火候恰當。這樣才能膨松起泡,形成表層脆酥似飛絮,內里香甜如糯糖的特色,吃起來酥松香甜,是中外遊客首選的風味食品。

[!--empirenews.page--]

驢肉黃面

簡介

驢肉黃面是敦煌的一道名吃,號稱中華一絕,敦煌市內順張驢肉黃面館是驢肉黃面代表。在敦煌,對吃流行一句話: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也就是說,在沙漠邊緣的敦煌城,最好吃的是驢肉。敦煌黃面細如龍鬚,長如金線,柔韌耐拉,調湯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製作黃面的工藝極其講究,操作也非常不易。驢肉黃面吃起來開胃解膩,清熱解煩,令人食慾大增。

歷史文化

莫高窟156窟(宋)壁畫上就有製作黃面的生動場景,可見其歷史悠久。1999年6月13日,張世存師傅病逝.順張驢肉黃面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敦煌飲食文化的瑰寶.是敦煌旅遊必去之處。 2005年夏,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在敦煌旅遊時,也來光臨過順張黃面館。

[!--empirenews.page--]

駝峰炒五絲

簡介

駝峰炒五絲是河西地區又一著名的傳統佳餚。遠在唐代,它已是楊貴妃姊妹的盤中珍饈,以肉質油嫩、豐腴肥美而聞名。駝峰炒五絲選料考究,刀工精細。以駝峰為主料,並配以玉蘭片、冬茹、韭黃火腿和雞脯肉“五絲”炒成。如果掌握好火候,則菜餚色香味形俱佳。

做法

取駝掌一隻泡軟洗淨,加雞一隻,配佐料,下鍋燜煮七至八小時,待筋爛肉離骨時撈出,將筋肉切片分別裝在碗內,加入調料,上籠蒸二至三小時,取雞蛋八個,蛋黃、蛋清分離、蛋黃攪勻蒸糕,與午餐肉共同剁成肉未,在橢圓形的盤內鋪成彎曲的路狀,再將發菜搓成細條,壓在路兩邊。將蛋清攪勻打成泡糊糊,放置路兩側作成雪山狀,上籠略蒸成形取出。這時將蒸好的駝掌取出,肉片放置在“路”的拐彎處,筋片撒在“路面”上,宛如駱駝行走過的蹄印。然後用鮮湯、佐料澆在肉筋上即成絲路駝掌,因有雪山相伴,故又名雪山駝掌。此菜雪山潔白,絲路彎彎;駝掌筋爛,肉酥可口,色澤淡黃,晶瑩透亮,味道鮮美。

[!--empirenews.page--]

羊肉粉湯

簡介

羊肉粉湯是回族群眾喜愛的風味食品。每逢古爾邦節和肉孜節,家家戶戶都要烹制粉湯,招待親朋好友。回族姑娘在出嫁之前,一定要學會的就是粉湯的製作,因而回族婦女幾乎沒有不會做粉湯的。

[!--empirenews.page--]

清燉黑河魚

簡介

清燉黑河魚是酒泉市金塔縣的熱門特色菜之一。此菜魚肉潔白,質地軟嫩,湯味鮮美,極具地方風味。

做法

原料:黑河草魚500克(其他魚也可以)。 輔料:蔥、姜、蒜、精鹽、料酒、食用油,當地獨特的水質。

做法:1.鍋燒熱加適量油,將黑魚放入油鍋中,小火煎黑魚至變色 2.待魚稍變色後加姜,3.待所有的食材都煎至變軟加入適量開水4.大火燒沸轉小火燉20分鐘至魚湯變乳白,5.放入適量的鹽調味13.後放些蔥即可

[!--empirenews.page--]

敦煌釀皮子

簡介

敦煌釀皮子,有的黃亮滑爽,有的潔白如玉,拌上特殊的佐料後,其味辣涼,柔韌爽口,食用方便,味美價廉,是歷史悠久的民間快餐。釀皮子是一種麥面製品,製作工藝極易掌握。

做法

先將優粉加水和勻,然後將面團置入清水中翻攪抓揉,使麵粉中的澱粉與蛋白質充分分離。溶解於水的面漿,便是加工釀皮子的成料了。在水滾沸後,將面漿舀入一個鐵皮圓盤中塗勻,放入開水中蒸煮一分鐘,便成了釀皮子。然後將圓形的釀皮切成細長條,放幾片麵筋,加一點芥茉、蒜汁、辣椒、醬油和香醋便可食用。

[!--empirenews.page--]

素燒麵筋

簡介

素燒麵筋是一道甘肅酒泉的漢族名菜。此菜色澤暗紅,酸辣適口,極具地方特色。以青椒紅椒蒜苗、乾朝天椒、蔥、姜、蒜等製作而成。

做法

 主料:金塔特產麵筋泡。配料:青椒、紅椒、蒜苗、乾朝天椒、蔥、姜、蒜。調料:鹽、味精、老陳醋、老抽。特色:色澤暗紅,酸辣適口,極具地方特色。

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