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做菜網!

廈門小吃大全_廈門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 愛料理 編輯:愛料理 訪問手機版

小吃是廈門食俗的一個重要內容。沒有一個廈門人不吃小吃,它已經深深融於廈門人飲食習俗之中,成為一種偏好,一種習慣,一種民風。那馬路邊騎樓下點著"臭十"(乙炔)燈的煎豆子,便是刻骨銘心的故鄉印象。可以說,不瞭解廈門的小吃,就不僅無法瞭解廈門的食俗,也就無法瞭解廈門人。

在廈門,小吃既可是點心,亦能作正餐,甚至可以上宴席待客。最有名的廈門小吃有五香、芋包、韭菜盒、芋章魚、油蔥餜、鹵豆千、廈門鹵鴨、蠔仔等200多種。

最有名和最普遍的廈門小吃有:廈門春捲、廈門土筍凍、廈門燒肉粽、魚丸、五香、芋包、韭菜盒、芋棗、章魚、油蔥餜、廈門鹵豆乾、鹵鴨、蠔仔粥、面線糊、炸棗、糖蔥薄餅、沙茶面、魚丸、廈門蠔仔煎、麻籽、貢魷魚、"翻煎"豆乾、加滋螺、花螺、芋餜炸、廈門海蠣煎、廈門馬蹄酥、炒餜條、面茶、蝦面、燒豆花、花生湯、廈門炒麵線、炒米粉、豆包仔餜等等。

土筍凍

簡介

土筍凍,是發源於福建泉州的特色食品,是一種由特有產品加工而成的凍品。它含有膠質,主原料是一種蠕蟲,屬於星蟲動物門,學名可口革囊星蟲,身長二、三寸。經過熬煮,蟲體所含膠質溶入水中,冷卻後即凝結成塊狀,其肉清,味美甘鮮。配上好醬油、北、甜醬、辣醬、芥辣、蒜蓉、海蜇及芫荽、白蘿蔔絲、辣椒絲、番茄片,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風味小吃

土筍又名塗筍,據《閩小記》載:“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異,但聞生於海濱,形似蚯蚓,即沙巽也。”歷史上最出名的要數泉州安海的土筍凍,味美甚鮮,在《閩雜記》也記載:“塗筍生於海灘沙穴中,今泉州海崖有產。”今安海產量最多。土筍凍呈灰白色,晶瑩透明,香嫩清脆,富有彈性,和其它調料配食,風味尤佳,是泉州乃至泛閩南地區一帶冬春季節的時令佳餚。

歷史文化

土筍凍好吃,關於它的來歷,有多種說法。在盛產土筍凍的安海鎮西垵村,村民流傳一個傳說:明嘉靖年間,戚繼光到安海抗倭,因糧食緊缺,士兵便到灘塗捕捉一種海蚯蚓煮湯喝。戚繼光最後用餐時,只剩下凝結成膠狀的海蚯蚓,他便拔劍取下一塊品嘗,沒想到比魚蟹更鮮美。廚師知道後,依照此法加以精制,從此土筍凍便流傳開來。

這是民間流傳的一種說法,關於土筍的文字記載,則可追溯到明代。明代《閩中海錯疏》、明末謝肇淛《五雜俎》、清代周亮工所著《閩小記》等均有記載。周亮工1658年的《閩小記》一文記載:“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異,但聞其生於海濱,形類蚯蚓,終不識作何狀。”如此說來,350年前土筍凍就已是十分盛行的市井小吃,周亮工也成為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述及“土筍凍”一詞的人。

做法

做“土筍凍”其實也很簡單,先把土筍泡在水里,讓它吐出肚裡的泥漿,再鋪在石板上碾壓破肚,洗去肚裡殘餘的泥漿雜質,然後加水在鍋里猛火旺燒,只需滾沸兩三分鐘就成。經過泡、壓、煮三道工序,最後,便是舀起倒入事先備好的模具中冷卻成型。

筍的吃法也是很多的,除了製成“土筍凍”外,還可以炒食、煮湯,也可以跟洋參、瘦肉等一起來做藥膳,有補腎壯陽的功效。

從前到了大熱天,“土筍凍”不好凍結,有了冰箱,大熱天也可以做,一年四季都有“土筍凍” 吃。醋溜醋溜的,再加上蒜蓉,配上冰涼有嚼頭的土筍凍,一個接著一個,讓人欲罷不能。

[!--empirenews.page--]

燒肉粽

簡介

燒肉粽是福建的特有小吃,泉州的燒肉粽歷史悠久,具有香甜嫩滑,油潤不膩,精工細作等特點。泉州的肉粽聞名於海內外,肉粽店遍布大街小巷,最為有名的是東街肉粽,它家的粽子被評為中華名小吃。這裡的肉粽品種之多,並有大小之分,但主要區別在還在於原料上,主要以干貝香菇蝦仁雞蛋、魷魚須、瘦肉、海蠣乾為主料。肉粽很多地方都有,泉州的肉粽不僅個大餡多,最特色的是佐以甜辣醬和花生醬,吃的時候一定要把粽子拜散拌著吃,回味無窮,吃過泉州的肉粽,其他肉粽你就不愛吃了。

燒肉粽發源於泉州,而後傳至閩南地區。泉州燒肉粽是泉州的傳統風味小吃,其選料講究,配料多樣,製作精細,歷史悠久,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紅黃閃亮,以獨有的風味,享譽海內外。清末民國期間,市區有個“肉粽銀”,肉粽最為出名,還有市區浮橋頭觀音亭的許牛制的肉粽,顧客滿座。端午節時泉州家家戶戶備有肉粽,供奉神明先祖。端午節吃肉粽、賽龍舟是泉州傳統的風俗。

歷史文化

泉州的粽子形成則是在南宋,據說與陸游有關,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傳說陸游到福州做官時,帶來了“艾香粽子”。這種粽用艾葉浸米裹制,吃來肉味獨特。陸游走後,粽子的製作方法就由一位在陸家當差的泉州人帶回泉州,並加以改良,最後演變成了品種多樣、深受海內外歡迎的風味小吃。

做法

肉粽以香菇、蝦米芋頭粒、栗子豬肉(或雞肉)、糯米 等為原料。製作時先把糯米浸後晾乾,拌上鹵湯、蔥頭油,放在鍋里炒得又乾又松,再與紅燒豬肉、生栗子攪拌均勻,用竹葉包好煮爛。肉粽要趁熱食用,吃時配上沙茶醬、蒜茸、紅辣醬等調料,更是美味可口。

[!--empirenews.page--]

沙茶面

簡介

沙茶面是福建省廈門漢族面類小吃,其妙處在湯頭。主料之一的沙茶是選用上等的蝦頭,經拌鹽醃制兩個月以上,再磨細,將蝦醬、蒜頭醬按先後順序加入沸油炸透,待冷卻後加入五香粉、咖哩粉、辣椒粉、芝麻等製成。

歷史文化

廈門是個較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人們的生活中有很多舶來品,沙茶就是一種。沙茶始源於印尼,也有來自馬來西亞一說。沙茶原本應讀作“沙嗲”,到了飲茶成風的廈門人嘴裡,便順口叫做“沙茶”,這“茶”是廈門方言的“茶”,與普通話的“嗲”諧音,隨著沙茶名聲的遠揚,沙茶便成了眼下普通話讀音的“沙茶”了。

做法

沙茶面的做法很簡單,鹼水油面放入笊籬下開水鍋燙熟,撈到碗里,隨自己的口味加入豬心豬肝豬腰、鴨腱、大腸、鮮魷魚、豆腐乾等輔料,最後淋上一直在大鍋里滾開的湯料,一分鐘之內一碗面就可上桌了。

[!--empirenews.page--]

馬蹄酥

簡介

馬蹄酥,雅名“香餅”,是廈門、泉州聞名的佳點。同安的馬蹄酥最為著名。

馬蹄酥為江陰傳統特色。清朝末年仿制鎮江同名糕點,並經改進成面。該產品採用上等麵粉、赤豆為原料,加果仁為輔料,用糯米發酵後製成。因成品四周厚、中間薄、形似馬蹄而得其名。其特點為酥、松、軟兼備,色、香、味俱佳。

馬蹄酥原為唐代的宮廷食品。相傳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長孫皇后回家鄉陝西省探親時,攜帶馬蹄酥作為隨身禮物。鄉親們嘗後贊嘆不已,經皇后同意,娘家派一名心靈手巧的人,向隨行御廚學製作此佳點的工藝,後來傳入民間。唐代開闢閩疆,這種宮廷佳點隨南下人員傳入閩南。

馬蹄酥製作時將餅貼在竪爐壁上烘烤,餅呈馬蹄形,故稱。清代詩人就寫過“乍經面起還留跡,不踏花蹄也自香”贊美馬蹄酥的詩句,說明它歷史悠久並受到詩人墨客的贊賞。

它的原料是麵粉、白糖麥芽豬油;分酥皮、拌餡等製作工序,揉全後貼在竪爐壁上烘烤。這種餅酥脆餡甜,開水衝泡後體積膨脹,所以也叫“泡餅”。

馬蹄酥是外出旅行喜帶的輕便食品,也是饋贈親友的禮品。它是燥熱物品,飴糖又有營養,用麻油炸過,又是婦女“坐月子”的熱補品。

解放前,同安有“雙鹿”、“金吉”、“慶春”幾家老店號製作,廈門的“雙虎”號也有六七十年歷史。現在,有好幾家食品廠生產馬蹄酥。

[!--empirenews.page--]

鼎邊趖

簡介

鼎邊趖,是閩南一道特色小吃,產自福建漳州,流行於福建、台灣等地,於台灣當地,以台南與基隆廟口夜市等地所制最為著名。

鼎是「大口鼎」的意思,就是閔南話的「大鼎」和「大鍋子」的意思。「銼」則是閔南話「游動」、「蠕動」的意思。「鼎邊趖」的材料與河粉、板條一樣,都是用米做的,只差在河粉與板條是用的,「鼎邊趖」需將在來米磨成米漿沿著鼎邊滾一圈,鼎中放一些熱水,鼎邊用火燒熱,一面烤一面蒸。雖然是小小的一碗,內容卻是芳香無比,夏天食用特別爽口。

做法

原料:

在來米粉1杯,水200毫升,肉絲40克,蝦米1大匙,筍片1/4支,金針8條,濕木耳2朵,芹菜(切絲)2株,鹽1茶匙,酒1茶匙,湯頭1500毫升,蒜酥1大匙白胡椒粉1/2茶匙。

制法:

1、粉漿料調勻後,煮鍋中加2杯水煮沸改中火

2、粉漿沿鍋邊慢慢淋下成片狀,稍凝結時可用鍋鏟挑起面片並捲成圓卷狀,用鍋鏟在鍋中即可切段取出。

3、另將煮鍋洗淨炒香蝦米,再加入湯頭煮開。

4、將汆燙過的肉絲等菜料加入,煮開後將面皮放入稍煮即可盛碗。

5、盛碗後表面撒些蒜酥與白胡椒粉食用。

[!--empirenews.page--]

黃金香肉鬆

簡介

肉鬆的優點很多:金黃色,香噴噴,條條肉絲,團團簇簇,送到嘴裡,無需多咀嚼,立馬柔軟散化,滿口香甜。而肉脯更是一遇到口水,還來不及嚼一下,早已化成糊狀。因此,人們往往用它們來給幼兒下稀飯。而肉丁肉乾則不一樣,它耐咬耐嚼耐品味,是下酒的上等酒配,也是親朋好友聚會時最好的茶料。廈門特產帶著肉鬆上路,方便又實惠。

鼓浪嶼的“黃勝記黃金香肉鬆店”的肉鬆、肉脯、肉丁、肉乾,絕對算得上是廈門的知名特產,每天慕名來採購的遊客和當地人絡繹不絕。

[!--empirenews.page--]

花生酥

簡介

廈門花生酥:原名貢糖,亦稱酥糖。以質地酥松,香甜可口,入口溶散而著稱。除作飲茶小吃外,並充面點夾心。

花生酥是廈門著名的中式糕點,又名“貢糖”。主要原料是花生仁和砂糖,製作時先將花生仁炒熟去膜,和糖煮過,然後搗碾成酥,軋拉成型後,切成小塊。食用時,應小心剝去包裝紙,輕輕放入口內,入口即化,甜而不膩,香可噴頰,除呷茶時品嘗,亦可作咸光餅等面點的夾心料,產品遠銷國內外。

相傳「貢糖」之名來源有二:一說是它曾是民間用來朝聖的御膳貢品,因此冠上「貢」字;另一說則是貢糖在製作過程中需仰賴人力搥打,以求糖質綿密細緻,閩南人稱之為「貢」。花生和糖是製作貢糖的兩大原料。

貢糖起源於花生與麥芽糖的組合,經過烘焙的花生在氣味最濃郁的極佳狀態下,以高比例與純正麥芽糖混合,然後施以人工搗碎、夾纏,再經歷溫揉滲合流淌,最後切塊成形。金門貢糖,隨廈門制餅師傳入小金門,並廣被一般糕餅店製成品茗茶點。

閩南貢糖有兩種,都使用炒熟的花生仁製作。

一種很堅硬,製作也比較簡單。只需要把熟花生仁去膜,然後與熬稀的麥芽糖混合攪拌均勻。在麥芽糖即將凝固前倒在撒了麵粉的案板上,用比擀麵杖粗的圓木棍捶打碾平,最後用長刀切成規則的正方形即可。

一種比較麻煩,去膜的熟花生仁要先用石磨磨碎(不用磨成粉狀,過得去小眼篩子就成)。一部分粉末混合少量麥芽糖擀成兩三毫米厚的長條形皮,另一部分粉末混合更少量的麥芽糖(稍微起到粘連作用即可),還要一些粉末狀的白糖,混合均勻後倒在中間作餡,裹好用木錘擊打壓實成長條,最後改刀成三四釐米厚的段即是。

第二種因為麥芽糖的用量相對少得多,特別是作為餡的那部分。為了以示區別,也叫花生酥。

小金門由於地理氣候條件,適宜種植一些高粱、花生、芋頭等雜糧,很早以前島上居民,常以所種的雜糧來自制一些別具地方風味的茶點,並佐以好茶來款待來訪親朋好友。花生和糖是製作貢糖的兩大原料。由於金門空氣新鮮,水質冰冽清爽,加上島上風大造成土壤乾沃,所以金門花生粒小扎實,口味較重。

『落花生』很久以前即是小金門主要的農產品之一,收成後採用「陽光曝曬法」處理,秋天時節,走過村落內人家的前庭後院,俯首抓起便是花生一把。煮熟的花生,大多連殼裝袋,除了當駐軍們下酒的佐料外,更是金門貢糖的上等原料。

小金門的貢糖,多數採用當地生產的花生製成。賣貢糖的門市在東林街上,但生產貢糖的工廠都在村落內。林邊村內的貢糖廠,寬闊的廠房,擺滿一整堆的花生粉、砂糖、芝麻、麥芽糖等。經過機器碾出來後,再由老師傅靈巧的手,將炒過的花生,與溶解的麥芽糖混合後,再趁熱取出打,直到變成花生酥,然後再包餡、壓平、切塊、包裝。一塊塊美味誘人的芝麻貢糖、香酥貢糖、花生貢糖、竹葉貢糖等已完成。各種口味,應有盡有,是小金門最著名的特產。家喻戶曉的金門貢糖,幾乎在所有特產店皆可買到,是遊客饋贈親友必備的金門特產,並與高粱酒享愈國際。

[!--empirenews.page--]

廈門餡餅

簡介

餡餅在廈門是一種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傳統食品,料精工細,系選用優質麵粉、豬油、上等綠豆製成。製作時,綠豆蒸酥去殼,研得精細,餅皮和餅酥下足油量,揉得恰到好處。烘制時,注意掌握火候,做到內熟外赤不走油。這樣做出來的餡餅餅皮香酥油潤,餡科冰涼清甜。

廈門餡餅以慶蘭齋最為著名。

著名的餡餅有南普陀寺素餅、汪記餡餅、日光岩餡餅等。

【鼓浪嶼餡餅】正宗中華百年老字號.廈門的特產,是福建廈門最負盛名的特產之一,具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傳統食品。它好在料精工細,選用優質精白麵粉製成,上等綠豆,做餅餡的綠豆蒸熟去殼,研得精細,餅皮和餅酥下足油量,揉得恰到好處。烘制時,注意掌握火候,做到內熟外赤不走油。這樣做出來的餡餅,餅皮香酥油潤,餅餡冰涼清甜。

商標識別:

鼓浪嶼餡餅特指鼓浪嶼牌餡餅,鼓浪嶼商標註冊證號為:第3847042號,商標註冊時間為:1940年。

種類

鼓浪嶼餡餅是最佳佐茶食品、點心。裡面裹有各種餡料,口感香甜酥細、濕潤冰涼、口味繁多!有鼓浪嶼餡餅、椰子餅、低糖蓮蓉餡餅、紅豆餡餅、椰子餡餅、豆沙餡餅、鳳酥、多種口味蛋黃酥、綠豆糕,品種繁多!

歷史

鼓浪嶼餡餅作為閩南傳統產品之一,已有70多年生產歷史。它的迷人之處在於:其外觀小巧玲瓏,色澤金黃,味香皮酥,餡甜適口,並具有爽喉之冰涼感。該產品既是茶點、點心的可口佳點,也是饋贈親朋好友的家鄉特產。每逢春秋旅遊季節、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佳日,更受消費者喜愛。

餡餅的主要原料是麵粉、餡料、豬油、冰糖。鼓浪嶼餡餅的主要特點是在制餡上下了工夫,綠豆研磨很細,蒸煮得很爛,此外,糖膏的軟硬度也控制的恰當好處,因而產品入口易熔化,產生冰涼感,有食而不膩的效果。另一特點是外皮製作工藝中,以油當水,精工揉合,焙烤後餅香清甜,酥而不破。

鼓浪嶼餡餅距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屬於中華老字號。鼓浪嶼餡餅餅皮掰開清晰可見6個層次,層次分明的同時仍能保持酥松口感,這是“鼓浪嶼牌餡餅”區別於市面上同類產品最顯著的識別符號。

值得一提的是,餡餅中的綠豆清涼解毒,且含有糖、纖維、蛋白質、無機鹽、植物脂肪等營養成份,以及富含人體自身不能合成而又必須的氨基酸。故以綠豆作餡,不但營養成份得到了保留,而且更有香0爽口的誘人特色。

目前僅廈門一家老店有銷售,無分銷點。保留了傳統手工製作的鼓浪嶼餡餅口味純正、天然、健康,產品保質期才7-10天,所以貨源不多更是先到先有!

鼓浪嶼餡餅,特指“鼓浪嶼”品牌的餡餅,並非所有廈門出產的餡餅都是鼓浪嶼餡餅。創辦於1940年的“鼓浪嶼”品牌餡餅才是正宗的鼓浪嶼餡餅。

[!--empirenews.page--]

黃勝記肉乾

簡介

“黃勝記”系廈門最具知名度之中華老字號,至今已有166年的歷史。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年方十六的“黃金香”創始人黃知江,從祖籍漳州許縣東山出發,提著竹籃,內裝自家創制的肉鬆肉乾,乘坐鬥篷小船,來到漳州龍海石碼鎮沿途叫賣,聞說廈門港口繁榮,即轉船到廈門進行試探性售賣。當踏入廈門,見到都市繁榮,生意興隆,即萌生留居廈門之念,決意在廈門開工設店。開始生產肉鬆肉乾,因選料精良,配料獨特,加之精工細作,所產肉鬆色澤金黃,燦若黃金,其味香鮮,無與倫比,甫一上市,即廣獲好評,銷路日廣。恰店主姓黃,故取名“黃金香”作為字號,由此“黃金香”品牌日漸發展,聲名遠播。由於經營得利,“黃金香”老字號生意日漸興隆,家族成員份份投入該店經營,廣開門店,並創立了“黃金香送記”、“黃金香佑記”、“黃金香勝記”等分號。抗戰前後,黃金香在台灣、香港、新加坡、馬尼拉、檳榔嶼等地,名揚閩粵台,聲播東南亞。

該店祖上“黃金香勝記”一脈,作為黃金香家族成員,歷經動蕩的歷史社會變革,一直經營家族產業。1903年,“黃金香勝記”創號人黃景,為了發展家族產業,從事“黃金香”產品的銷售,由於銷售日佳,經營得利,於1915年創“黃金香勝記”分號,在廈門宮仔內(現廈門大同路)購置房產,辦成前店後廠的“廈門黃金香勝記肉鬆店”。1903至1938年期間,“黃金香勝記”肉鬆除了廈門銷售外,還通過華僑客商大量銷往東南亞。上世紀40年代,廈門淪陷,迫於抗戰形勢“黃金香勝記”於1938年搬遷至鼓浪嶼龍頭路繼續製作和經營肉鬆產品。解放後,1956年國家對私改造,進行公私合營,“黃金香勝記”併入廈門市食品公司(現廈門黃金香食品有限公司)延續經營。1978年,隨著文革的結束,改革開放發展。為了擴大生產,發展家族事業,黃景的孫子黃滿鴻(現黃勝記法人)在鼓浪嶼註冊黃金香黃勝記肉鬆店(鼓浪嶼龍頭路95號)。1978年至今,黃金香勝記肉鬆店發展日趨成熟,產品工藝精湛、配料考究,質量上乘、風味獨特,產品銷量穩步上升,百年老店回復當年風光,一展輝煌形勢,已成為人盡皆知的百年老字號,成為廈門的特色旅遊產品,是居家必備訪親送友的優質禮品。

[!--empirenews.page--]

青津果

簡介

青津果,是廈門的一種特色小吃,以橄攬為原料,配以中藥甘草、糖水製成,甜酸適度,咸淡可口,芳香四溢。食後,津香彌喉,消積解漲,醒酒去膩,止暈止吐,爽身心,養脾胃,增食慾,真可謂“青果沾唇口腔新,余甘饒喉脾胃津”。

歷史文化

青果即橄欖,有潤喉、保嗓、解毒之效,幼兒吃了可防白喉。30年代,廈門藥店懷德居以青果配上名貴中藥製成橄欖鹼作為成藥出售,因藥味濃厚,常人厭食,非病不買。幾年後,顏家春蜜餞鋪把這種橄欖鹼改製成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甘草蜜餞,取名青津果,廈門人叫“青果鼓”。

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