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做菜網!

保定小吃大全_保定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 愛料理 編輯:愛料理 訪問手機版

保定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豐富,歷史悠久,是中國第九大菜系“冀菜”的發源地,從保定歷代文物中的穀物工具、熟食陶器,還有商代的爵,中山國當時的羊等,都印證了保定飲食的歷史。

保定傳統食品有驢肉火燒、大慈閣香油、大慈閣醬菜、大慈閣、白運章包子、白肉罩火燒等久負盛名的特色美食

漕河驢肉火燒

簡介

驢肉火燒是流行於華北地區的著名小吃,主要有起源於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縣的漕河驢肉火燒和河北省滄州市的河間驢肉火燒。把熟驢肉夾到火燒里食用,火燒口感酥脆,驢肉肥而不膩,回味醇厚。在徐水縣以及保定市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驢肉火燒的店鋪,完全融入了當地居民的生活之中。

歷史文化

漕河驢肉火燒是保定的地方特色小吃。據《徐水縣誌》載,徐水小驢肉在清雍正年間(1723—1735)即聞名於世。漕河驢肉制做精良,成色鮮嫩,肉質純正,香味濃郁;火燒烙制以手工揉做,再烙烘烤,外焦脆,里嫩熱。用熱火燒夾小驢肉,營養豐富,易攜帶,吃法簡便,是上乘大眾快餐食品。漕河驢肉火燒的發祥地為保定市徐水縣漕河鎮。漕河系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縣境內河流名稱,漕河鎮以漕河命名。漕河驢肉火燒歷史悠久。相傳,宋代時漕河碼頭有漕幫和鹽幫兩個幫會。漕幫以運糧為業,鹽幫以運鹽為業。雙方為稱霸碼頭,時常大動干戈,最終以漕幫大勝收局。漕幫俘獲鹽幫馱貨的毛驢無法處理,便宰殺燉煮,設慶功宴;再將肉夾在當地打制的火燒內吃,更有滋味。自此,漕河驢肉興起,名吃由此誕生。從此當地形成吃驢肉火燒的習俗,而且逐漸探索出了一套精湛的烹飪驢肉的加工密技。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其後代同室操戈。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發兵與朱元璋立的繼承人——明惠帝朱允炆開戰。朱允炆派大將李景隆與朱棣鏖戰在白溝河一帶,李景隆兵敗退到徐水漕河鎮。軍中糧食匱乏,李景隆無奈命軍士殺軍馬充飢。當地百姓有吃驢肉的習俗,所以烹飪的馬肉也尤為香。自此烹馬為食也成徐水漕河鎮的習俗,制做出的馬肉味道益美。清代,康熙重農桑,禁屠戮牛馬,漕河一帶士人便改以食馬肉習俗,僅以驢肉食用;又加驢比馬價格賤,人們專養驢食用。再有當地烙制的火燒外焦里嫩,剛出爐的火燒夾上烹制的小驢肉,成為遐邇聞名的當地名吃。相傳,康熙皇帝一次微服出北京私訪,在天下第一州的涿州吃了頓飯後,一直順大路來到漕河鎮。這時他覺得肚肉飢腸轆轆,見路邊的小飯店都使勁地叫賣驢肉火燒。康熙不知驢肉火燒為何食物?他得很好奇,便叫隨身太監買了驢肉火燒充飢。康熙在宮廷內整日山珍海味,哪吃過這驢肉火燒?他食用了驢肉火燒後,覺得那嫩嫩的肉、又脆又軟的火燒異常好吃,大稱其味道鮮美。康熙回到京城宮中還念念不忘在漕河鎮所吃的那驢肉火燒的味道。他叫宮廷御廚為他專做驢肉火燒。御廚精心為康熙做了幾次,康熙覺得怎麼也不是他在漕河鎮吃得那驢肉火燒一個味道;不如他在漕河鎮吃得那驢肉火燒鮮美。康熙只好派人去漕河專買漕河的驢肉火燒。自此,徐水漕河的驢肉火燒享譽京城。漕河驢肉先以大火後以溫火燉,配以近20種調料,烹煮時間長,熟度透徹,色澤紅潤,肉香而不柴,香味綿長,酥軟適口。據醫書載:驢肉補、補氣、補虛,阿膠滋陰補血、補肺潤燥。可見驢肉不僅味道鮮美,還有保健功能。近代醫學研究,驢肉是低脂肪、高蛋白食品,且鈣、磷、鐵含量也較高。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加快,消費觀念的轉變,對營養快餐,特別是極富地方特色的驢肉火燒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漕河驢肉火燒在北京、天津和河北餐飲市場享有盛名。

做法

火燒為一種麵食,一般為死面做成(注:死面為未經發酵的麵粉,經過發酵的麵粉叫做活面,用活面做成的稱為“燒餅”), 將其在餅鐺里烙熟後,架在灶頭裡烘烤,使其外焦里嫩,別具風味;趁熱用刀劈開,加入熱騰騰的熟驢肉,是最正宗的吃法。另有肉湯加澱粉熬制的燜子夾入火燒佐食,其中以保定南部定州地區的燜子最為美味和著名。有些廚師會加入驢板腸提味,吃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

[!--empirenews.page--]

手掰腸

簡介

定州人只管它叫腸子,但流傳到國內其他地方的時候更名為了手掰腸。定州的腸體緋紅油亮還帶著誘人的香味,看著就比普通香腸好吃。用手輕輕一掰,腸身應聲而斷,腸衣裂開時帶著脆脆的輕響,咬在嘴裡,脆而不硬,微帶彈性,添了幾分咀嚼的樂趣。腸肉色澤透紅養眼,肉質肥美軟嫩。吃一口,濃郁的香味、細潤的感覺佔滿了口腔,飽滿厚實,不由人心滿意足、沈溺其中。

[!--empirenews.page--]

定州燜子

簡介

定州燜子是河北定州最有名的特色小吃之一,精選的瘦肉加些許肥肉,和山藥粉和一起,用肉湯熬制,然後熟。北方常說的燜子是驢肉火燒河間派的食物,皮凍狀,佐食驢肉增加口感。定州燜子不是此類,它是一種肉類熟食。如果你是頭一次見到燜子,看到那比常見的圓火腿還粗,還長的就會立馬明白了,原來它其實就是一種肉食腸。

做法

原料

上等山藥粉條1000克 山藥粉芡500克肉茸200克 雞蛋4個 末20克 蔥花50克 精鹽胡椒粉、料酒、十三香、醬油、砂糖、雞精味精、化豬油、色拉油各適量。

制法

1、山藥粉條用溫水泡軟,再入沸水鍋中煮至漲透後撈出,瀝乾水份;肉茸用少許色拉油、薑末、蔥花炒熟後鏟出。

2、將山藥粉條放盆中,磕入雞蛋,用精鹽、胡椒粉、料酒、十三香、砂糖、雞精、味精調好味,再加入炒好的肉茸及山藥粉芡拌和均勻,然後倒入抹有豬油的平底盤中鋪平,上籠蒸約半小時,取出晾涼即成。

操作要領

粉芡必須選用山藥澱粉,成品吃起來才軟香。如用其它原料如小麥澱粉、玉米澱粉等代替,不但口感差,而且烹制時容易散碎,不易成形。另外,加入山藥澱粉的量也不宜太少。

煮制山藥粉條時,一定要煮軟煮透,直至不吸水為止,否則做出來的柔軟度有可能不夠。

[!--empirenews.page--]

烙炸

簡介

烙炸,又稱焦烙炸,是涿州特有的地方風味菜。烙炸是用綠豆面做成的一種煎餅。將烙炸切成寸條塊,然後放入溫油中,炸成金黃色撈出。用蔥蒜熗鍋,放進用、鹽、糖、姜、團粉面調好的汁,再把炸好的烙炸倒入鍋,顛翻幾次即成。出勺後呈金黃色,油光酥脆,外焦里嫩,清香適口。

烙炸的特色吃法有幾種,焦烙炸是把弄好的烙炸切成條狀。在油鍋里把油熱溫後,放入烙炸,等成了金黃色後撈出來,加入蔥蒜,再放進調好的汁里,汁里的材料是醋,食鹽,糖,還有生薑,放入團粉面里的,再把加了汁的烙炸放入鍋里,反復的顛幾次就可以吃了,放在盤子里的時候是金黃色的,油亮亮的,外面看起來是焦的裡面卻很嫩嫩的,吃的時候又香又酥,很柔軟,也很細膩。聞起來也是很香的,吃起來更香。

醬燜烙炸,是把烙炸切成菱形的塊狀。先用開水把烙炸浸透,然後放入油鍋里,炸成金黃色再撈出來,在把準備好的黃醬放入鍋里,炸出醬香的味道後,把已經炸好的烙炸放入鍋中,加上醬油適量。翻炒幾下,等從油鍋里盛出來了,放入已經準備好的切成碎碎的薑末,就可以食用了,看上去是醬黃色的,聞起來香,吃起來味美而且軟。

還有一種是烙炸盒,就是把烙炸每兩個和在一起去掉邊邊角角,成為方形即可。再把香菜,胡蘿蔔洗乾淨,再切成絲,不過香菜切成末狀比較的好,把這些加入到切掉的邊角料里,加上配料摻和在一起,調入一半的白麵糊,就成了餡兒了。把餡兒放入兩片合成的烙炸里,再將餅切成條狀放在鍋里炸,得弄筷子不停的翻滾著,等成黃色就可以撈出來了,味道鮮美。

[!--empirenews.page--]

高碑店豆腐

簡介

高碑店位於保定至北京間的京廣鐵路線上。當火車來往高碑店時,就會有站台售貨車或當地農民,在站台內外出售黃燦燦、香噴噴的豆腐絲。被人譽為“豆腐筋”的高碑店豆腐絲,以其濃郁的香味,乳黃的色澤,勻稱的條股而成為獨具一格的地方名吃。

歷史文化

高碑店的豆腐絲,是由製作豆腐進展來的。從漢代起,高碑店一帶的人們就開始製作和食用豆腐。隨著佛教的興起,佛門道教的人吃齋食素風行。

於是,豆腐片、豆腐乾、豆腐肌、豆腐絲等豆製品也應運而生。在眾多的豆製品中,豆腐絲則以其濃郁的香味,乳黃的色澤,柔韌的條股,製作的精細而別具一格,成為一種地方風味食品。

高碑店的豆腐絲,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據查,它原出自當地姓賈和姓王的兩家,現在仍從事豆腐絲加工的賈、王兩家傳人,已是第7代。他們採用成熟飽滿的大豆作原料,經過篩選、浸泡、磨漿、煮沸、除渣、凝固、壓片、切絲、鹵煮、捆把等十幾道工序,才鹵製成具有獨特風味的五香豆腐絲。

因五香豆腐絲柔韌有彈性,素稱“豆腐筋”,是素食中富有營養、清香可口的上品。相傳清朝在易州(今易縣)修建了西陵後,皇帝王侯來這裡祭祀時,也食用高碑店的豆腐絲。據記載,高碑店的豆腐絲曾作為一道名貴菜餚,在清代宮廷里供帝王公侯食用。長時間來,高碑店的豆腐絲被過往客商品嘗食用,並帶到全國各地。

[!--empirenews.page--]

白運章包子

簡介

白運章包子,是回族麵食廚師白運章創制,能與天津“狗不理”包子齊名的是保定白運章包子,白運章包子鋪是名聲遐邇的中華老字號,創建於1919年,是白運章師傅以自已的名字開設的一家包子鋪。1958年,在全國大中城市包子質量評比中,白運章包子與天津“狗不理”包子雙雙奪魁。

白運章包子是以肥瘦相間的新鮮牛肉、時令蔬菜為餡料,包子皮是用發麵和燙面按一定比例製成。包子的特點是皮薄有筋道,肉餡鮮香,回味無窮。

歷史文化

“白運章”包子鋪1924年開業,鋪名是白運章用自己的姓名起的,近一個世紀以來,包子鋪歷經了火災、業主更人、公私合營、變更字號、拆遷鋪址,儘管一路風雨飄搖,沈淪再起,依然表現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在古城提起白運章包子就如同在天津提起“狗不理”一樣婦孺皆知,遠近聞名。1958年在全國飲食評比時,“保定白運章包子”與“天津狗不理包子”並列第一。1980年又被評為河北省優質風味食品名牌產品。

做法

白運章包子用料講究,牛羊肉必須是鮮嫩的,專挑脊背肥瘦相宜的花羔 肉,定點購用小磨香油,做法也獨具特色,包子皮選用優質麵粉燙面製成。做出的包子皮薄、邊窄、餡大、油多,形狀像鈴鐺,隔皮能看到餡,把包子拿起來一晃,成肉丸的包子餡能在裡邊晃動,咬一口,沁人肺腑,吃起來可口不塞牙,流到碗里的餡液很快就定了一層油。味美適口,肥而不膩,吃後余香久存不散。

[!--empirenews.page--]

骨渣丸子

簡介

骨渣丸子在蠡縣民間廣為流傳,此菜在傳統製作丸子的基礎上加入脆骨,在豐富口感的的同時又增加了營養,脆骨的含鈣量及高,對人體缺鈣的人群有一定的輔助療效,成菜色澤紅亮,丸子象徵團圓,是過年過節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

做法

原料

主要配料:月牙骨、肉末、醬、減分、胡椒粉、雞精、鹽、香葉、桂皮、姜、蔥、雞蛋、白糖、料酒、香油;

做法

1、將月牙骨剁成肉丁備用,將肉餡中放入月牙骨、醬、料酒、雞蛋、薑末打餡,放入鹽、胡椒粉、澱粉、香油調味;

2、鍋中放油,油溫六成熱時放入丸子,丸子炸好後撈出備用;

3、鍋中做水,將薑片、蔥片、香葉、桂皮、料酒、醬放入鍋中,等水開後放入丸子;

4、燉四十分鐘後,將蔥片、香葉、桂皮撈出,放入雞精後即可出鍋享用。

[!--empirenews.page--]

螺絲豆腐

簡介

朱家螺絲豆腐,是保定傳統風味小吃,原產自“朱玉和豆腐房”。這家豆腐房買賣不大,可名氣不小,很多大飯店、熟肉店都經銷朱家螺絲豆腐,當年還是保定六味齋六味名吃中的一味。朱掌櫃是唐山豐潤人,祖上就做豆腐生意。

歷史文化

民國前,朱玉和全家從豐潤搬到保定,在大旗桿對過,省府前街一帶租了間門臉,掛了個匾叫“朱玉和豆腐房”,買賣十分紅火。當時,槐茂的老掌櫃和士寶齋的老掌櫃都是豆腐房的老主顧。

民國時,曹錕在直隸總督府辦公,也常派人買他們的豆腐。朱玉和去世後,其子朱寶琪帶全家到雙彩街42號,繼續做豆腐生意。1958年公私合營,朱玉和豆腐房合進了蔬菜公司,後來因豆子供應不上,螺絲豆腐等產品也就停產了。朱玉和也調到了肉聯廠工作。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改革開放政策的鼓舞下,朱家豆腐房又重新開業,朱家螺絲豆腐這一傳統風味名吃又恢復了青春。

[!--empirenews.page--]

白肉火燒

簡介

白肉罩火燒,是保定的名吃之一,它的製作工藝精湛,挑選新鮮的豬肉,經反復沖洗熬制,並將煮熟的肉片切成薄片,再配以撕成彩雲狀的火燒,用開過頭湯反復澆制而成。它的吃法講究三吃六味,即以白肉罩火燒配合不同的輔料,便可以吃出不同的風味來,真是讓人回味無窮。它的營養價值更是值得一提,既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又不含過多的脂肪,白肉罩火燒真是又解饞又健康的食品。

行家們都說,白肉罩火燒流行三吃六味,三吃就是飯、菜、湯,也就是說有肉有湯有主食,六味是指如果就不同的小料有不同的口味,比如,蘸保定三寶之一的面醬就能吃出燒鴨味;蘸上自做的蝦醬就有海鮮味,而蘸上自做的辣醬就有辣鮮味,如果配以自制糖蒜、黃瓜條、大蔥和醬豆腐等小料,則更是妙不可言。另外,吃的時候記得還要在碗內放些白醬油,這樣的白肉罩火燒,肉鮮、湯清、味香、肥而不膩,軟而不爛。“義春樓白肉罩火燒”的吃法還很別緻:先把烤好的火燒一層一層撕開,有如雲片;再將煮透的白肉薄片和蔥段放在碗里,上面覆蓋著火燒片。將開鍋的頭湯一遍又一遍地澆在火燒片上面,直到燙透為止。這時候才盛上少量鮮湯,放白醬油,就著甜蒜、什錦小菜吃。

歷史文化

提起白肉罩火燒,就能想到義春樓。“義春樓”開業於清代光緒年間,店主是張洛丙和張洛瑞。義春樓是清末民初保定的五樓之首,白肉罩火燒是它的招牌。1908年開業之時,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叔父愛新覺羅溥新親筆為名吃提了匾。據老保定傳說,義春樓的前身是座肉鋪,開始經營廉價的豬頭肉鍋罩火燒,很受窮苦勞動人民的歡迎。馮玉祥幼年時代,家境貧寒,進城時,吃不起大飯館,總到義春樓吃豬頭肉鍋罩火燒,對該飯館產生了好感。馮玉祥當上將軍之後,每次回到保定,必到義春樓吃罩火燒,有時還用大車拉上運到四里營營盤,讓官兵們一起品嘗。從此,義春樓的白肉罩火燒名聲大振。後來,梅蘭芳、侯寶林等藝術大師都曾前往義春樓吃過白肉罩火燒。

做法

選料:新鮮豬肉、花椒、大料、老蔥、老姜、老蒜、丁香、桂皮、白芷、三艾、小茴香和鹽。

烹制方法:

1.精選新鮮豬肉作肉罩,新鮮豬肉必須是前夾心或正肋。

2.先將肉切成方塊,用冷水浸泡,經多次沖洗後,將血水洗淨,用刀把豬皮刮淨,再下鍋。

3.先用旺火把水燒開,除去浮沫,再放入花椒、大料、老蔥、老姜、老蒜、丁香、桂皮、白芷、三艾、小茴香和鹽,把湯熬成乳白色,再慢慢煮。

4.火燒外脆里嫩,撕開後層層疊疊,把火燒按層撕成雲彩片,將煮熟軟的肉切成薄片,把大蔥切成段,盛在碗內,用開鍋頭湯將火燒澆數次,必須罩透,略盛少量湯汁即可。

[!--empirenews.page--]

曲陽燒餅

簡介

曲陽燒餅是河北的名小吃之一,據考已有千餘年歷史,堪稱中國北方麵食中的一絕。曲陽燒餅是曲陽特色食品,配料有專制秘方,製作精巧,有香酥怡人,餅薄香脆的特點,且久放不疲、風乾不硬。

曲陽燒餅,配料有專制秘方,製作精巧,有香酥怡人,餅薄香脆的特點,且久放不疲、風乾不硬。  曲陽燒餅以精麥粉、芝麻仁、純淨水為原料,以傳統缸爐精工製作而成,為純手工製品。有“酥、香、薄、脆”四大特點,富有營養,老少皆宜。

其外形方而色黃,正面貼滿芝麻仁,背面光滑,薄似楊葉,酥脆異常。入口一嚼即碎,香滿口腹,若失手落地,則會皆成碎片。曲陽燒餅還具有不油污、久藏不變色不變味、易攜帶等特點,是旅遊充飢和饋贈親友之佳品。

做法

原料:白麵、脫破芝麻、食油、鹽。

作法:將白麵放入瓷盔中,取鹽少許用涼水化開倒入面內,加水攪拌,揉和均勻,面團要較硬,放案板上擀成一指厚大片,倒上食用油手抹均勻,上撒白麵,搓成小酥氆氌,再捲成長條,攥成拳頭粗棒條,倆人對拽扯成直徑5公分的長條,置案上手截成段,逐段擀成長片,兩頭回折,翻扣再擀長,兩頭對折成四角方形,擺齊灑水,以手在上抹成糊狀,均勻地撒上脫皮芝麻,翻扣過去,手拍背面使芝麻長牢,用一小塊面試擦生有炭火的的爐壁,看面皮呈黃色即裝爐加蓋,十分鐘左右即熟。

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