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餐是中國餐飲系列中的流派之一,歷史悠久,品種豐富。藏餐中的特色小吃口味講究清淡、平和,除了鹽巴和蔥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調料,體現了飲食文化返樸歸真的時代潮流。
藏面
簡介
藏面,是傳統藏餐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小吃。你說它是正餐也可以、說它是小吃也可以。說是正餐,藏面的量不多,一般吃一碗不太容易飽腹;說是小吃,也屬於面類,在茶館面館才有賣,沒有街頭小攤賣。第一次吃藏面的人肯定會有深刻的印象:藏面跟平原地區的任何面種吃起來口感都不一樣。藏面乍吃起來可能感覺不是非常習慣:裡面好像是夾生的。其實這是藏面的特點之一。
做法
藏面的麵條,要提前壓制好,而且煮熟晾乾待用。等要吃的時候,下到氂牛肉湯鍋中,再次燙熱出鍋即可。將煮好的藏面撈到碗里,盛上滿滿一碗極美味的牛肉湯,撒上些許牛肉丁,旁邊再擺上一小碟酸蘿蔔,桌上有藏式辣醬可以自己按照口味調配,就是一碗極香美的藏面了。藏式辣醬跟內地的辣醬也不一樣,是用水調的,裡面加上藏族的香料和鹽巴,口感上很有特色,藏式的辣醬,剛一入口時,並不覺得有什麼辣的,只是覺得很鮮美,在嘴裡轉幾圈以後,辣味就一點點出來了。
[!--empirenews.page--]乾酪
簡介
乾酪,又名奶酪、乳酪,或譯稱芝士、起司、起士,是乳制食品的通稱,有各式各樣的味道、口感和形式。奶酪以奶類為原料,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質,乳源包括家牛、水牛、家山羊或綿羊等。製作過程中通常加入凝乳酶,造成其中的酪蛋白凝結,使乳品酸化,再將固體分離、壓制為成品。大多奶酪呈乳白色到金黃色。傳統的乾酪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維生素A,鈣和磷。現代也有用脫脂牛奶作的低脂肪乾酪。而中國的奶酪品種除了西方的傳統乾酪製品,還有廣東地區的大良牛乳少數民族的各種非乳酸菌製成的乾酪。
西藏乾酪也有兩種,一種是乳汁提取酥油後剩下的物質,經燒煮,水分蒸發後凝結成塊,然後將它壓成餅狀,或切成條塊狀晾乾食用;還有一種,用酪漿燒煮,晾乾後結絲狀或粒狀,有甜酪乾、酸酪乾、白酪乾、青酪乾等。
[!--empirenews.page--]蒸牛舌
簡介
蒸牛舌是西藏著名的風味小吃。藏語音傑郎最。多見於拉薩等地。以牛舌肉為主料,經煮蒸而成。
特點:
入口軟嫩,味道鮮美而帶椒香。
藏族的飲食,牧區、農區有所不同。牧區的飲食除了糌粑、麵粉等主食以外,可以簡單的分為“紅食”與“白食”兩類。“紅”是指肉,“白”是指奶。夏天以“白食”為主,冬天以“紅食”為主。牧區的著名小吃有手抓羊肉、烤羊腸、風乾肉。而多見於拉薩等地的蒸牛舌,藏語音傑郎最,則又是藏族飲食中的一大風味小吃。
蒸牛舌以牛舌肉為主料,經煮蒸而成。特點是入口軟嫩,味道鮮美而帶椒香。牛舌外有一層老皮。去掉老皮,可以醬、燒、鹵。某些市場賣的舌頭立即可食,但生的、煙薰的或粗鹽醃的舌頭常買到,煮後不論熱用冷食、加不加調味料都不錯。鹽醃舌頭通常是擠過汁的煮熟切片,一般採冷食,生舌頭可加葡萄酒溫煮,或水煮後添各類配飾上桌。牛舌和小牛舌最為常見。
藏餐的口味講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鹽巴和蔥蒜,不放任何辛辣的調料,體現了飲食文化返樸歸真的時代潮流。
[!--empirenews.page--]炒肺片
簡介
炒肺片的做法歷史悠久,在製作過程中您也能感受到這些特色美食的魅力。炒肺片是很有特色的西藏特色小吃,炒肺片以羊肺為主要材料,烹飪的做法炒菜為主,口味屬於重。用麵粉和辣椒等調料加水拌勻後灌滿羊肺,煮熟後撈起,切片,加作料煎炒而成。美味可口。豬肺有補虛、止咳、止血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肺虛咳嗽、久咳咯血等症。
做法
原料:肺子、酸菜。調料:色拉油、鹽一小勺、生抽一勺、蔥姜末少許、蒜兩瓣、紅辣椒一個、十三香一小勺、雞精半小勺 、料酒一勺
做法:1、把煮熟的肺子切片焯水。2、鍋燒熱放油,下蔥薑末煸炒出香味,放入肺子翻炒,加十三香、烹入料酒。3、酸菜洗淨空乾放入鍋里同炒。加辣椒、放入鹽,雞精,蒜拍碎下鍋炒幾下就起鍋。
[!--empirenews.page--]羊血腸
簡介
羊血腸是西藏拉薩的特色美食。從羊腔中舀在盆里的羊血,一般正好灌滿它自己的腸肚。灌時,先用手把凝結的血塊攥碎,攪進蕎面或白麵,加入切碎的漫肚、油、鹽、調料、蔥蒜等物。亦從割口處灌入,要灌得不可太滿也不可太扁。小腸二三丈長,為煮食方便,可斷為四、五部分,不撕掉外面連接腸壁的油脂。這些油脂有固定小腸的作用,灌時要注意擺順不使揚子扭結。煮出時盤纏一團,一如腹中的自然狀態。臥羊時節腸肚太多,一時吃不了,就灌好分成四五團凍起來,在來年清明時節煮食。
蒙古民族一般把羊血漿灌入大腸,做成灌腸。食用時一般在肉湯里煮10-15分鐘。蒙古人和西藏人還直接運用動物的活血。《馬可波羅遊記》中記敘:“當情況緊急時,有一種緊急探馬,這些探馬,能夠馬不停蹄地連續奔馳十晝夜,既不舉火也不進餐,只用馬血維持生命,他們割斷自已坐騎的一根血管,吮吸馬的血充飢。”從醫學觀點看來,血有高味覺性等益處。但不到緊急的時候,人們不常吸用活血。另一種灌腸加之薄層肉及肝等,拌以蔥類和油鹽等調料,煮之半小時後食用,此叫灌腸。
[!--empirenews.page--]藏族酥酪糕
簡介
藏族酥酪糕是西藏自治區的著名糕點,在藏族同胞的家裡常用作款待客人的美味點心。而且它本身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能夠在品嘗美食的同時又滋補身體。
藏族酥酪糕食用起來奶味濃郁,十分受到不同年齡及族群的喜愛,其中還有多種對身體十分有益的材料,例如西藏人參果就是一種純天然無污染的滋補食品。生長在海拔37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具有溫胃補虛、益氣生血、生津消脂、通便潤腸之功效。據科研表明,人參果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種皂甙和黃酮,8種氨基酸,以及特殊的人參果素,能有效提高免疫力、強力健腦、抗疲勞、抗衰老,適用於孕婦、胎兒發育、產後虛弱、小兒生長髮育、老人體虛、脾胃膚冷、病後貧血、營養不良者。桃仁別名桃核仁,具有活血祛瘀,痛經,癓瘕痞塊,跌撲損傷,潤腸通便。用於經閉,腸燥便秘的功效。
做法
將提取過奶油的乳白色澱粉(藏名曲熱)涼乾,用磨磨成粉末。拌入黃油(奶油)、白糖、人參果(角麻)、葡萄乾、桃仁等,做成圓形、方形,表面有紅絲綠絲的表現吉祥、長壽圖案的面胚,放入籠屜內蒸熟,賓至可整塊獻上,或切成片狀。
[!--empirenews.page--]松茸燉藏香雞
簡介
松茸燉藏香雞是西藏的特色菜。藏香雞,鳥綱雞形目雉科。藏香雞生長在海拔3200-4000多米的高原上,藏香雞做為高海拔地區養禽業中的當家品種,有人這樣形容藏香雞:“草原雞的自然,烏雞的滋養,珍珠雞的玲瓏,取之精華,集之大成,世界脊梁上,孕育出這雞界的珠穆朗瑪。具有各種特色的雞蛋,為人們提供廉價優質的動物蛋白。
做法
藏香雞切成小塊,用西藏特有的手掌參、松茸、藏貝母、天麻、胡椒、枸杞等藥材做湯底,用雪山上流下的純淨無污染的溪水燉煮,配有老豆腐、冬瓜片、大白菜、萵筍葉子最後涮鍋。
[!--empirenews.page--]香寨
簡介
香寨是藏族食用米飯時的最佳菜餚,味美色深,調料芳香可口。
做法
將土豆煮成八成熟,濾乾,去皮,切成小塊,待用。洗淨去皮之蔥段,放入油鍋內稍煎後,取出放入石槽中搗爛,盛入小碟內,待用。用涼水把咖喱粉拌成糊狀,倒入油鍋內,做成油咖喱,待用。把羊肉剁成塊,用適量酥油烹炒後,放入鍋內加水悶煮,後加入土豆、油咖喱、鹽巴、生薑、茴香、丁香、胡椒、藏蔻等調料,攪拌煮熟後即成。吃時可撒上蔥泥。
[!--empirenews.page--]晉蘭夏河蹄筋
簡介
蹄筋向來為筵席上品,食用歷史悠久。在古代食譜中,曾有將“參、翅、骨、肚、窩、膜、筋、唇”列為“八珍”之說。古人所謂的蹄筋,多指鹿筋,並非豬蹄筋、牛蹄筋、羊蹄筋。至清代,考《隨園食單》中所載的“筋”,仍是鹿筋,這大概是袁枚祖籍杭州,嗜食江浙風味,牛、羊筋“非南人家常時有之物”的原故,是證牛、羊蹄筋入饌確乎晚於鹿筋。夏河地區位於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地處甘南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海拔較高,大部地區在300-4000米,是大西北主要的畜牧業基地之一,所產羊筋,質地上乘,量甲天下,用以入饌,為秦隴名肴;
做法
原料: 羊蹄筋(生)150克。木耳(水發) 15克 黃花菜(乾)15克 澱粉(蠶豆)20克。姜3克 植物油20克 胡椒粉3克 鹼5克 花椒粉3克 鹽3克 味精1克 小蔥10克 香油10克 大蒜(白皮)5克。
製作方法:1.將蹄筋放在柴火上燎去毛;2.然後把鹼麵放清水盆中,視溶解後,將蹄筋投水中刷洗乾淨,瀝水晾乾;3.鍋坐火上燒熱,加清油,改微火,乘涼將蹄筋加入油鍋,浸泡約20分鐘,使油慢慢浸入筋內;4.油溫至八成熟時,將蹄筋撈入清水鍋中,用微火邊燒邊泡,視水燒開後,撈出用刀刮淨;5.將蹄筋順長剖二,切成3釐米長的小段;6.切好的蹄筋段整齊地碼在碗中,加食鹽和其它調料,澆雞湯半斤,上籠蒸約20分鐘,潷湯,翻扣盤中;7.將木耳和黃花水發,摘洗乾淨;8.將玉蘭片、木耳撕碎,黃花切成小段;9.蔥切段,蒜切片;10.然後把炒勺坐在火上,加清水100毫升,用蔥、姜、蒜熗鍋,加雞湯250毫升,將木耳、黃花、玉蘭片放入勺內,視水沸後撇去浮沫,加入味精,用澱粉勾芡。11.再澆入蹄筋盤內,淋香油上桌。
[!--empirenews.page--]糌粑
簡介
糌粑是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麵的藏語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會給你雙手端來噴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麵,金黃的酥油和奶黃的“曲拉”(乾酪素)、糖疊疊層層擺滿桌。
歷史文化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子聽起來新鮮,實際上就是青稞炒麵。糌粑的製作方法是,將青稞(屬大麥類,有白色、紫黑色二種)曬乾炒熟、磨細、不過篩,這樣製成的炒麵便是可以食用的糌粑了。糌粑與我國北方的炒麵有點相似,但北方的炒麵是先磨後炒,而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後磨,不除皮。吃糌粑時,碗里放上一些酥油,衝入茶水,加點糌粑面,用手不斷攪勻。
糌粑比冬小麥營養豐富,又攜帶方便,出門只要懷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決一點茶水就行了,用不著生火做飯。把糌粑倒進一個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會兒,噴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過藏歷年時,家家都要在藏式櫃上擺一個叫"竹索琪瑪"的吉祥木鬥,鬥內放滿青稞和卓瑪(人參果)等,上面插著青稞穗、麥穗花校和一種叫"孜卓"的繪有太陽、月亮、星星圖案的彩脾。鄰居或親戚朋友來拜年,主人便端過"竹索琪瑪",客人用手抓起一點糌粑,向空中連撒三次,再抓一點放進嘴裡,然後說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做法
製作時先將青稞(屬大麥類,有白色、紫黑色二種)曬乾炒熟,磨成細面,不去皮。然後把糌粑放在碗里,加點酥油茶,用水不斷攪勻,直到把糌粑捏成團為止(“粑”就是成團的意思。)糌粑攜帶方便,適於牧民生活。出門只要帶上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找一點茶水就行了,不必起灶用火做飯。還可在糌粑里加入一些肉、野菜之類,做成“稀飯”,藏語叫“土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