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做菜網!

拉薩小吃大全_拉薩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 愛料理 編輯:愛料理 訪問手機版

拉薩是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也是藏傳佛教聖地。拉薩位於西藏高原的中部、喜馬拉雅山脈北側,海拔3650米,地處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中游河谷平原,拉薩河流經此,在南郊注入雅魯藏布江。

特色小吃:藏式酸菜湯、炒肺片、蟲草魚肉丸、腐奶渣、拉薩生牛肉醬、拉薩甜茶、氂牛肉乾、松茸燉藏香雞、酥酪、氽灌腸、牛舌

藏面

簡介

藏面,是傳統藏餐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小吃。你說它是正餐也可以、說它是小吃也可以。說是正餐,藏面的量不多,一般吃一碗不太容易飽腹;說是小吃,也屬於面類,在茶館面館才有賣,沒有街頭小攤賣。第一次吃藏面的人肯定會有深刻的印象:藏面跟平原地區的任何面種吃起來口感都不一樣。藏面乍吃起來可能感覺不是非常習慣:裡面好像是夾生的。其實這是藏面的特點之一。

做法

藏面的麵條,要提前壓制好,而且煮熟晾乾待用。等要吃的時候,下到氂牛肉湯鍋中,再次燙熱出鍋即可。將煮好的藏面撈到碗里,盛上滿滿一碗極美味的牛肉湯,撒上些許牛肉丁,旁邊再擺上一小碟酸蘿蔔,桌上有藏式辣醬可以自己按照口味調配,就是一碗極香美的藏面了。藏式辣醬跟內地的辣醬也不一樣,是用水調的,裡面加上藏族的香料和鹽巴,口感上很有特色,藏式的辣醬,剛一入口時,並不覺得有什麼辣的,只是覺得很鮮美,在嘴裡轉幾圈以後,辣味就一點點出來了。

[!--empirenews.page--]

藏酥油茶

簡介

藏族的一種飲料。多作為主食與糌粑一起食用。此種飲料用酥油和濃茶加工而成。先將適量酥油放入特製的桶中,佐以食鹽,再注入熬煮的濃茶汁,用木柄反復搗拌,使酥油與茶汁溶為一體,呈乳狀即成。與藏族毗鄰的一些民族,亦有飲用酥油茶的習慣。

歷史文化

品茶規矩:

1、客人被讓坐到藏式方桌邊時,主人便拿過一隻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

2、主人或主婦提起酥油茶壺搖晃幾下,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倒茶時,茶壺要輕輕搖晃幾次,使茶油勻稱,壺底不能高過桌面,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剛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

3、主人再次提過酥油茶壺站到客人面前時,客人端起碗來,用無名指沾茶少許,彈灑三次,奉獻給神、龍和地靈。在酥油碗里輕輕地吹一圈,將浮在茶上的油花吹開,然後呷上一口,並贊美道:“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開。”飲茶不能太急太快,不能一飲到底,留一半左右,等主人添上再喝。

4、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給添滿。就這樣,邊喝邊添,一般以喝三碗為吉利,不一口喝完。

注意:

熱情的主人總會將客人的茶碗添滿。如果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滿,你就擺著。客人準備告辭時,可以連著多喝幾口,但不能喝乾,碗里要留點漂油花的茶底。

做法

酥油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以前,牧民提煉酥油的方法比較特殊.先將奶汁加熱,然後倒入一種稱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徑l尺左右),用力將“甲羅”——打酥油茶用的木棍,上下抽打,來回數百次,攪得油水分離,上面浮起一層湖黃色的脂肪質,把它舀起來,灌進皮口袋,冷卻了便成酥油。在碗里盛適量酥油茶,擱一片酥油使之溶化,再摻入糌粑攪拌而成“瑪巴”。抓糌粑時,大拇指扣住碗沿,其餘四指不停地轉動,待酥油與糌粑拌勻便捏成小團而食。

現在,許多地方逐漸使用奶油分離機提煉酥油。一般來說,一頭母牛每天可產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種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在糌粑里調和著吃。逢年過節炸果子,也用酥油。

藏族群眾平日喜歡喝酥油茶。製作酥油茶時。先將茶葉或磚茶用水久熬成濃什,再把茶水倒入藏民稱為“董莫”的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鹽,用力將“甲洛”上下來回抽幾十下,攪得油茶交融,然後倒進鍋里加熱,便成了噴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empirenews.page--]

乾酪

簡介

乾酪,又名奶酪乳酪,或譯稱芝士起司、起士,是乳制食品的通稱,有各式各樣的味道、口感和形式。奶酪以奶類為原料,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質,乳源包括家牛、水牛、家山羊或綿羊等。製作過程中通常加入凝乳酶,造成其中的酪蛋白凝結,使乳品酸化,再將固體分離、壓制為成品。大多奶酪呈乳白色到金黃色。傳統的乾酪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維生素A,鈣和磷。現代也有用脫脂牛奶作的低脂肪乾酪。而中國的奶酪品種除了西方的傳統乾酪製品,還有廣東地區的大良牛乳少數民族的各種非乳酸菌製成的乾酪。

西藏乾酪也有兩種,一種是乳汁提取酥油後剩下的物質,經燒煮,水分蒸發後凝結成塊,然後將它壓成狀,或切成條塊狀晾乾食用;還有一種,用酪漿燒煮,晾乾後結絲狀或粒狀,有甜酪乾、酸酪乾、白酪乾、青酪乾等。

[!--empirenews.page--]

蒸牛舌

簡介

蒸牛舌是西藏著名的風味小吃。藏語音傑郎最。多見於拉薩等地。以牛舌肉為主料,經煮蒸而成。

特點:

入口軟嫩,味道鮮美而帶椒香。

藏族的飲食,牧區、農區有所不同。牧區的飲食除了糌粑、麵粉等主食以外,可以簡單的分為“紅食”與“白食”兩類。“紅”是指肉,“白”是指奶。夏天以“白食”為主,冬天以“紅食”為主。牧區的著名小吃有手抓羊肉、烤羊腸、風乾肉。而多見於拉薩等地的蒸牛舌,藏語音傑郎最,則又是藏族飲食中的一大風味小吃。

蒸牛舌以牛舌肉為主料,經煮蒸而成。特點是入口軟嫩,味道鮮美而帶椒香。牛舌外有一層老皮。去掉老皮,可以醬、燒、鹵。某些市場賣的舌頭立即可食,但生的、煙薰的或粗鹽醃的舌頭常買到,煮後不論熱用冷食、加不加調味料都不錯。鹽醃舌頭通常是擠過汁的煮熟切片,一般採冷食,生舌頭可加葡萄酒溫煮,或水煮後添各類配飾上桌。牛舌和小牛舌最為常見。

藏餐的口味講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鹽巴和蔥蒜,不放任何辛辣的調料,體現了飲食文化返樸歸真的時代潮流。

[!--empirenews.page--]

炒肺片

簡介

炒肺片的做法歷史悠久,在製作過程中您也能感受到這些特色美食的魅力。炒肺片是很有特色的西藏特色小吃,炒肺片以羊肺為主要材料,烹飪的做法炒菜為主,口味屬於重。用麵粉和辣椒等調料加水拌勻後灌滿羊肺,煮熟後撈起,切片,加作料煎炒而成。美味可口。豬肺有補虛、止咳、止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肺虛咳嗽、久咳咯血等症。

做法

原料:肺子、酸菜。調料:色拉油、鹽一小勺、生抽一勺、蔥末少許、蒜兩瓣、紅辣椒一個、十三香一小勺、雞精半小勺 、料酒一勺

做法:1、把煮熟的肺子切片焯水。2、鍋燒熱放油,下蔥薑末煸炒出香味,放入肺子翻炒,加十三香、烹入料酒。3、酸菜洗淨空乾放入鍋里同炒。加辣椒、放入鹽,雞精,蒜拍碎下鍋炒幾下就起鍋。

[!--empirenews.page--]

羊血

簡介

羊血腸是西藏拉薩的特色美食。從羊腔中舀在盆里的羊血,一般正好灌滿它自己的腸肚。灌時,先用手把凝結的血塊攥碎,攪進蕎面或白麵,加入切碎的漫肚、油、鹽、調料、蔥蒜等物。亦從割口處灌入,要灌得不可太滿也不可太扁。小腸二三丈長,為煮食方便,可斷為四、五部分,不撕掉外面連接腸壁的油脂。這些油脂有固定小腸的作用,灌時要注意擺順不使揚子扭結。煮出時盤纏一團,一如腹中的自然狀態。臥羊時節腸肚太多,一時吃不了,就灌好分成四五團凍起來,在來年清明時節煮食。

蒙古民族一般把羊血漿灌入大腸,做成灌腸。食用時一般在肉湯里煮10-15分鐘。蒙古人和西藏人還直接運用動物的活血。《馬可波羅遊記》中記敘:“當情況緊急時,有一種緊急探馬,這些探馬,能夠馬不停蹄地連續奔馳十晝夜,既不舉火也不進餐,只用馬血維持生命,他們割斷自已坐騎的一根血管,吮吸馬的血充飢。”從醫學觀點看來,血有高味覺性等益處。但不到緊急的時候,人們不常吸用活血。另一種灌腸加之薄層肉及肝等,拌以蔥類和油鹽等調料,煮之半小時後食用,此叫灌腸。

[!--empirenews.page--]

松茸燉藏香雞

簡介

松茸燉藏香雞是西藏的特色菜。藏香雞,鳥綱雞形目雉科。藏香雞生長在海拔3200-4000多米的高原上,藏香雞做為高海拔地區養禽業中的當家品種,有人這樣形容藏香雞:“草原雞的自然,烏雞的滋養,珍珠雞的玲瓏,取之精華,集之大成,世界脊梁上,孕育出這雞界的珠穆朗瑪。具有各種特色的雞蛋,為人們提供廉價優質的動物蛋白。

做法

藏香雞切成小塊,用西藏特有的手掌參、松茸、藏貝母、天麻、胡椒、枸杞等藥材做湯底,用雪山上流下的純淨無污染的溪水燉煮,配有老豆腐冬瓜片、白菜萵筍葉子最後涮鍋。

[!--empirenews.page--]

糌粑“蛻”

簡介

糌粑蛻是把糌粑、酥油、奶渣、搗碎的紅塘或白糖一起放在攪拌的盆子中,用首進行拌和,拌和均勻後根據需要可以製作成各種形狀。糌粑蛻在藏餐菜系中是常見的菜餚,主要原料均為藏區特產,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製作簡單,是藏區人民喜愛的菜品。

做法

原料:酥油六兩,糌粑七兩,奶渣四兩,紅塘或白糖三兩。

製作方法:把糌粑、酥油、奶渣、搗碎的紅塘或白糖都一起放在攪拌盆子中,用手進行拌和,拌和均勻後根據需要可以作成各種形狀。

[!--empirenews.page--]

氽灌腸

簡介

西藏菜。又稱三腸、五腸。

以新鮮羊小腸為衣,分別灌以羊血、羊肉、青稞面或豆面,分稱血腸、肉腸、面腸,合稱三腸;另有灌以羊肝、羊油者,分別稱肝腸、油腸,與前三腸合稱五腸。此菜多為藏族同胞在新年時成批灌制,供年節氽食。

[!--empirenews.page--]

糌粑

簡介

糌粑是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麵的藏語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會給你雙手端來噴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麵,金黃的酥油和奶黃的“曲拉”(乾酪素)、糖疊疊層層擺滿桌。

歷史文化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子聽起來新鮮,實際上就是青稞炒麵。糌粑的製作方法是,將青稞(屬大麥類,有白色、紫黑色二種)曬乾炒熟、磨細、不過篩,這樣製成的炒麵便是可以食用的糌粑了。糌粑與我國北方的炒麵有點相似,但北方的炒麵是先磨後炒,而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後磨,不除皮。吃糌粑時,碗里放上一些酥油,衝入茶水,加點糌粑面,用手不斷攪勻。

糌粑比冬小麥營養豐富,又攜帶方便,出門只要懷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決一點茶水就行了,用不著生火做飯。把糌粑倒進一個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會兒,噴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過藏歷年時,家家都要在藏式櫃上擺一個叫"竹索琪瑪"的吉祥木鬥,鬥內放滿青稞和卓瑪(人參果)等,上面插著青稞穗、麥穗花校和一種叫"孜卓"的繪有太陽、月亮、星星圖案的彩脾。鄰居或親戚朋友來拜年,主人便端過"竹索琪瑪",客人用手抓起一點糌粑,向空中連撒三次,再抓一點放進嘴裡,然後說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做法

製作時先將青稞(屬大麥類,有白色、紫黑色二種)曬乾炒熟,磨成細面,不去皮。然後把糌粑放在碗里,加點酥油茶,用水不斷攪勻,直到把糌粑捏成團為止(“粑”就是成團的意思。)糌粑攜帶方便,適於牧民生活。出門只要帶上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找一點茶水就行了,不必起灶用火做飯。還可在糌粑里加入一些肉、野菜之類,做成“稀飯”,藏語叫“土巴”。

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