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爾市,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直轄的縣級市,東西相距281公里,南北相距180公里。與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接壤,與巴基斯坦和印度臨近,有著較豐富的邊境口岸和邊貿資源。
特色美食有馬腸子等。
手抓飯
簡介
“抓飯”,維吾爾語叫“波羅”,是維吾爾、烏茲別克等民族兄弟以及中亞國家、俄羅斯聯邦等民族執行賓客的風味食品之一。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日子里,都必備“抓飯”待客。他們的傳統習慣是先請客人們圍坐在炕上,當中鋪上一塊乾淨餐布。隨後主人一手端盆,一手執壺,請客人逐個淋洗淨手,並遞給乾淨毛巾擦乾。待客人們全部洗淨手坐好後,主人端來幾盤“抓飯”,置餐布上(習慣是二至三人一盤),請客人直接用手從盤中抓吃。故取名為“抓飯”。現在有些家庭接待漢族客人,一般都備有小勺。
歷史文化
關於抓飯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在一千多年前,有個叫阿布艾里.依比西納醫生,在他晚年的時候,身體很虛弱,吃了很多藥也無濟於事,後來他研究了一種飯,進行食療。他選用了牛羊肉、胡蘿蔔、洋蔥、清油、羊油和大米加水加鹽後小火燜熟。這種飯具有色、味、香俱全的特點,很能引起人們的食慾。於是他早晚各吃一小碗,半月後,身體漸漸地恢復了健康,周圍的人都非常驚奇,以為他吃了什麼靈丹妙藥。後來,他把這種“藥方”傳給了大家,一傳十,十傳百,便成為現在的維吾爾族人普遍吃的抓飯了。
這個傳說是否真實,我們且不去考究,但抓飯是一種營養十分豐富的食品,卻是實實在在的。清油、黃油、洋蔥、胡蘿蔔和大米都是含多種維生素的補品,特別是胡蘿蔔被人們稱為“小人參”和“地參”。用這樣的原料做的飯,當然補人了。
做法
主要的原料是用新鮮羊肉,胡蘿蔔、洋蔥、清油、羊油和大米。做法是先將羊肉剁成小塊用清油炸,然後再放洋蔥和胡蘿蔔在鍋里炒,並酌情放些鹽加水,等二十分鐘後,再把洗泡好的大米放入鍋內,不要攪動,四十分鐘後,抓飯即熟。做熟的抓飯油亮生輝。味香可口。維吾爾族群眾把抓飯視為上等美餐。
[!--empirenews.page--]烏魯木齊烤饢
簡介
烤饢是維吾爾族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食品,也是維吾爾族飲食文化中別具特色的一種食品。維吾爾族食用饢的歷史很悠久。饢是用饢炕(吐努爾)烤制而成,呈圓形。
品種:
饢的品種很多,大約有五十多個。常見的有肉饢、油饢、窩窩饢、芝麻饢、片饢、希爾曼饢等等。據考證,“饢”字源於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西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饢叫做“艾買克”,直到依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饢”。
特色:
饢的一般做法跟漢族燒餅很相似。在麵粉(或精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稍發,即可烤制。添加羊油的即為油饢;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末等佐料拌餡烤制的乃為肉饢;將芝麻與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饢,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劑成分、面餅形狀、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饢的名稱也就相應而別。
傳說當年唐僧取經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便是饢,是饢幫助他走完充滿艱辛的旅途。通過這個美好的傳說,各族人民把饢看作日常生活必備的食品
歷史文化
烤饢在新疆的歷史很悠久,在中國許多史料中都有記載。自治區博物館陳列的吐魯番出土的唐朝的饢,說明.在兩乾多年前,吐魯番人就會做精細美味的饢了。饢,古代稱“胡餅”、“爐餅”。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詩人在他們的詩篇中還描寫過饢。自居易在《寄胡餅與楊萬州》這首詩中說:“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爐。寄予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以輔興無。”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中摘錄了“食經”關於做饢的技術資料,可見饢在中國食譜中由來已久。
風俗:
維吾爾人還把烤饢看做吉祥物和幸福的象徵。比如,男方向女方提親,作為見面的禮物,就有衣料、鹽、方塊糖,還必須有五個饢。在結婚儀式上,要安排一位姑娘,雙手捧出一個托盤,上面放著一碗鹽水,鹽水里泡著兩塊小饢。姑娘就站在新朗新娘中間,讓他倆搶著吃下這兩塊象徵著愛融洽、甘苦共嘗的鹽水饢。此時,新朗新娘爭先下手去撈碗里的饢,誰先撈到饢,就表示誰最忠於愛情。“該出手時就出手”,搶饢,就成為婚禮中的第一個高潮。
做法
製作材料:
甜烤饢的做法甜烤饢的製作材料:精麵粉500克,白糖、花生油各75克,嫩酵面(面肥)50克,蘇打粉2克。甜烤饢的特色:色澤金黃,鬆軟可口。
製作方法:
教您甜烤饢怎麼做,如何做甜烤饢1.將精麵粉放入盆內,加嫩酵面及白糖、花生油、蘇打粉及150克水揉成面團,蓋上濕布餳15分鐘。 2.餳好的面團用手揉成長條,摘成10個面劑,揉成圓形,上面抹上油,兩個合在一起即成烤饢生坯。 3.烤饢生坯按扁,用大拇指從圓窩處往外按成直徑約1釐米大小的圓窩,再用帶尖的工具在饢的中間扎幾個透眼。 4.用手從饢底部托起,改成圓形放入盤內,用220-230℃的
[!--empirenews.page--]馬腸子
簡介
特點:
馬腸子是熏肉中的上品。哈薩克族牧民最拿手的要數做馬腸子了,他們挑選膘肥體壯的馬宰殺後,取其馬腸,洗淨,按馬的肋條切成條肉,連同肋骨撤上鹽、胡椒粉等佐料,灌進3尺多長的馬腸內,兩頭扎緊,掛在屋裡風乾,一個月左右即成。除用肋骨肉灌腸外,還用碎肉和塊肉來灌腸,也有用熏的方法來做馬腸子。哈薩克族人製作的馬腸脂肪豐富,但油而不膩,瘦肥分明,不僅色悅目,而且營養價值很高,並具有特殊的風味。
產品:
①馬肉伊犁哈薩克人的馬肉聞名天下,原因就在於我們的馬匹都是在山中放養,保持馬匹野性,讓馬匹盡情奔跑(哈薩克人的放養習慣),鍛造韌性優質的馬肉,勁道!馬匹都是食草長大(經常會吃一些山中的名貴草藥哦),從小到大不知道飼料是什麼味,可視為野馬,真正意義上的綠色食品,放心肉。
②熏馬腸:熏馬腸更是一絕,馬的精華在於馬肋骨,新鮮馬肉連同馬肋骨一起裝入韌性最好的馬腸,紅柳枝煙薰,呈煙薰色,極品中的極品。嘗一口,咀嚼1分鐘以上越嚼越香。
功效:
馬肉含有十幾種氨基酸及人體必需的多種維生素。蛋白質含量高,還含有鈣、鋅、鐵、硒等礦物質,含量豐富,具有補中益氣、養肝補血、滋陰壯陽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動脈硬化,增強人體免疫力。馬肉脂肪的質量優於牛、羊、豬的脂肪。馬肉脂肪近似於植物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不飽和脂肪酸可溶解掉膽固醇,使其不能在血管壁上沈積,對預防動脈硬化有特殊作用。
[!--empirenews.page--]烤羊肉串
簡介
新疆正宗烤羊肉串,維吾爾語稱之為“喀瓦甫”。烤羊肉串在吐魯番是最有名的民族風味小吃。來吐魯番旅遊觀光的中外賓客,幾乎沒有不吃烤羊肉串的。新疆的烤羊肉串可以說是風靡全國的一種小吃,在城鄉、街頭和集市上隨處可見,受到廣大群眾的青睞。1986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陳佩斯、朱時茂合作表演了小品《烤羊肉串》,使吐魯番這一風味小吃聲名大噪,蹤跡遍及全國。
特色:
該菜是新疆名菜,原料的取用和烤制的火候十分關鍵,烤熟後羊肉色澤醬紅,麻辣鮮香、油亮,不膩不羶,外酥里嫩,肉質鮮美,別具風味。新疆維吾爾族民間傳統的烤羊肉串,同樣既是街頭的風味快餐,又是可以上席待客的美味佳餚。正宗的串烤肉也和烤全羊一樣色澤焦黃油亮,味道微辣中帶著鮮香,不膩不羶,肉嫩可口。用料的講究不似烤全羊那樣嚴格,二者的區別在於烤制規模的大小和具體方法上。
新吃法:
在新疆無論到哪裡都有烤羊肉串。近年來,在墨玉、庫車和烏魯木齊的二道橋市場等地出現了烤羊肉串的另一種形式,民間稱它為“米特爾喀瓦普”,意為“1米長的烤羊肉串”。這種烤羊肉串確實名副其實,釺子足有70-80釐米長,肉塊兒也大,立在饢坑里烘烤,一次可烤出十幾串,味道鮮嫩可口,吃起來更為過癮,因為這一大串足頂那小的7一8烤羊肉串。吃上2-3串,即可飽肚。現在賓館裡做羊肉串,有了許多創新,除了一般的烤羊肉串之外,還有竹籤羊肉串、網油羊肉串,有的還用油炸,原料基本差不多。有的在烤之前,把羊肉片拌上蛋清和芡粉做成的糊,這樣烤出來的羊肉串更加鮮嫩。
歷史文化
從考古資料看,早在1800年前,中國內地就已有了烤羊肉串。《漢代畫像》全集中就有烤羊肉串的石刻圖像。馬王堆一號漢墓還出土過烤肉用的扇子。
做法
烤羊肉串:把羊肉和羊油切成薄片,肥瘦搭配地穿在細鐵釺上,放在長形的烤羊肉串爐上烤,然後撒些辣面、精鹽和孜然粉,數分鐘即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