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做菜網!

德陽小吃大全_德陽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 愛料理 編輯:愛料理 訪問手機版

德陽別稱旌城,位於四川盆地成都平原東北部,德陽市是成渝經濟區重要區域中心城市和成都經濟區重要增長極。德陽是我國重要的重大技術裝備製造基地和全國三大動力設備製造基地之一。德陽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歷史文化積澱厚重。

特色美食有黃許松花皮蛋、什邡板鴨、廣漢纏絲兔、果汁牛肉、中江八寶油、連山回鍋肉、羅江豆雞、黃許啞巴兔、嚼雪包子、臘八飯、全蛋金絲面、鱔魚雞蛋卷等。

擔擔麵

簡介

擔擔麵,是四川民間極為普遍且頗具特殊風味的一種著名小吃。因常由小販挑擔叫賣,由此得名。此面色澤紅亮,冬菜、麻醬濃香,麻辣酸味突出,鮮而不膩,辣而不燥,堪稱川味麵食中的佼佼者。其麵條細滑,主要佐料有紅辣椒油、肉末、川冬菜、芽菜花椒面、紅醬油、蒜末、豌豆尖和蔥花等,口味油香麻辣,比較適口。

歷史文化

擔擔麵是四川非常著名的一道小吃,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相傳為1841年一個綽號叫做陳包包的自貢小販創制,因為早期是用扁擔挑在肩上沿街叫賣,所以叫做擔擔麵。

所謂“剃頭的挑子——一頭熱”,擔擔麵的挑子也是如此:這一頭是一個煤球爐子,上面還坐著一個鍋,裡面當然就是熱水嘍;另一頭就是碗筷、調料和洗碗的水桶。然後就可以用扁擔挑在肩上,晃晃悠悠、顫顫巍巍的沿街游走,還邊走邊叫:“擔擔麵,擔擔麵” 擔擔麵的得名,來自於這特殊的年代和叫賣方式;擔擔麵的出名,卻在於它的調味和獨特的面臊。

擔擔麵的由來說法不一,但川菜派系中的老師傅普遍認為,應該起源於川東。原因很簡單,川菜三大派系,上河幫(蓉派)小河幫(鹽幫菜)下河幫(渝派)各自用辣椒的方法不一樣,而擔擔麵中的辣椒用法是下河幫的用法。其中一樣主要的原料(川東菜,即川東人叫的老鹹菜。而非川冬菜)。是在達州一帶的特產。自貢宜賓範圍用得是芽菜。所以可以明確的說擔擔麵是出自川東達州一帶。

做法

先說面臊,其實就是外省人叫的面鹵或是澆頭。四川人習慣把面臊分為三種:湯汁面臊、稀鹵面臊和乾煵面臊。湯汁面臊就是帶有湯水的,比如紅燒牛肉面、清湯牛肉面、香菇燉雞面等的面臊;稀鹵面臊就是面臊比較濃稠,一般都有勾芡這一過程,象打鹵面、大蒜鱔魚面等的面臊就屬此列;乾煵面臊就是指炒制的面臊,面臊一般都比較乾爽,象雜醬面和擔擔麵的面臊就是。 擔擔麵的面臊非常有特色,我們習慣把它叫做“脆臊”,一聽名字就知道好吃,製作起來其實也不麻煩:取豬腿肉剁成肉末,甜麵醬用少許油解散;然後鍋置火上,放少許油燒熱,然後下肉末炒散,加料酒炒乾水分,加鹽、胡椒粉味精調味,然後放入適量的甜麵醬炒香,肉末呈現誘人的茶色(如果顏色較淺,可以加少許醬油),微微吐油就可以起鍋放在一邊了。千萬不要被這香氣勾引,忍不住偷上兩嘴,估計你會把面臊變為一道菜的:) 再來說說調味。擔擔麵的定碗調料非常的多:鹽、味精、醬油、辣椒油、香油、白糖、碎米芽菜、蔥花和少許的鮮湯,甚至還有人會放點花生碎和芝麻粉增香。似乎看起來非常的麻煩,但是這正是四川廚師的高妙之處。

[!--empirenews.page--]

麻婆豆腐

簡介

麻婆豆腐又稱陳麻婆豆腐,是四川地區漢族傳統名菜之一,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中的名品。由國家命名的一家“中華老字號”老牌名店。其創業於清朝同治初(1862年),開業於成都北郊的萬福橋。原名陳興盛飯鋪,主廚為陳春富之妻。陳氏所烹豆腐色澤紅亮,牛肉粒酥香,麻、辣、香、酥、嫩、燙、形整,極富川味特色,陳氏豆腐很快便名播遐爾,求食者趨之若鶩,文人騷客常會於此。有好事者觀其陳氏臉生麻痕,便戲之為"陳麻婆豆腐",此言不脛而走遂為美談。飯鋪因此冠為"陳麻婆豆腐店"。清朝末年,陳麻婆豆腐就被列為成都的著名食品。

歷史文化

陳麻婆豆腐(人們人習慣於稱之為麻婆豆腐)始創於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開創於成都外北萬福橋邊,原名“陳興盛飯鋪”。店主陳春富早歿,小飯店便由老闆娘經營,女老闆面上微麻,人稱陳麻婆,當年的萬福橋是一道橫跨府河,不長卻相當寬的木橋。兩旁是高欄桿,上面是抓魚,繪有金碧彩畫的橋亭,橋上常有販夫走卒,推車抬轎下苦力之人在此歇腳、打尖。光顧“陳興盛飯鋪”的主要是挑油的腳夫。這些人經常是買點豆腐、牛肉。再從油簍子里舀些菜油要求老闆娘代為加工。

這種以民間傳統方式做出來的菜很受力夫們的歡迎,他們吃了麻婆豆腐,不僅胃口大開,且渾身舒暢,氣通活,極易從疲勞中恢復過來。力夫們走南闖北,到處宣傳陳麻婆做的豆腐,麻婆豆腐很快便出了名。陳麻婆也將店面開到成都市區,更多的人能吃到麻婆豆腐。

日子一長陳氏對烹制豆腐有了一套獨特的烹飪技巧。烹制豆腐色味具全。不同凡響深得人們喜愛,陳氏所烹豆腐由此揚名。求食者趨之若鶩清末就有詩為證: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萬福橋邊簾影動,合沽春酒醉先生。文人騷客常會於此。有好事者觀其老闆娘面上麻痕便戲之為陳麻婆豆腐。此言不脛而走遂為美談。飯鋪因此冠名為“陳麻婆豆腐”。據《成都通覽》記載陳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便被例為成都著名食品。由於陳麻婆豆腐歷代傳人的不斷努力,陳麻婆川菜館雖距今一百四十於年盛名長盛不衰。並揚名海內外,深得中國內外美食者好評。

做法

嫩豆腐、牛肉末燒制而成。成菜色澤紅亮,豆腐嫩白,麻、辣、鮮、燙、嫩、捆(指形整)、酥(指牛肉末)的特色。選石膏豆腐切四方丁放碗中,用開水泡去澀味。燒熱炒鍋下菜油,燒至六成熱,將剁細的牛肉末炒散,至色呈黃,加鹽、豆豉、辣椒粉、郫縣豆瓣再炒,加鮮肉湯,下豆腐,用中火燒至豆腐入味。再下青蒜苗節、醬油,略燒片刻即勾芡收汁,視汁濃亮油時盛碗內,撒花椒末即成。這道菜看起來材料普通,製作並不複雜,似乎平常人家都可以做出來,其實試過了才知道並非如此。即使原料相同,味道也未必一樣,這和佐料的產地以及水土都有關係。

[!--empirenews.page--]

白豆

簡介

紅白豆腐是一道傳統的漢族名吃。該菜湯鮮、豆腐嫩,紅白交錯,樣式極美。主要原料有豆腐一塊半,雞血二兩,火腿油菜各少許。佐料:醬油、花椒水、味素、澱粉、香菜各少許。湯鮮、豆腐嫩,紅白交錯,樣式極美。在什邡非常流行。

做法

【菜名】 紅白豆腐 【所屬菜系】 全部

【特點】 湯鮮、豆腐嫩,紅白交錯,樣式極美。

【原料】

主料:豆腐一塊半,雞血二兩,火腿、 油菜各少許。佐料:醬油、花椒水、味素、澱粉、香菜各少許。

【製作過程】

(1)把豆腐和雞血都切成小四方丁用開水燙一下;(2)鍋內放油,油熱後用醬油炸鍋;添上三勺湯,加上火腿片、油菜段和適量鹽;(3)湯燒開後放

入豆腐和雞血,再燒開後用澱粉勾汁出鍋,撒上點香菜、味素即成。

[!--empirenews.page--]

四川臘肉

簡介

四川臘肉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漢族名肴,屬於川菜系。此菜外表顏色金黃。內里紅白分明。顏色鮮亮。誘人食慾。在四川地區有的將醃制好的肉直接高處風乾。不經過煙薰。成品是風肉。其吃法和臘肉相同。肉質紅亮,咸鮮適度,並具煙香之味。酒飯均宜。

在四川食品特產中的地位絕對不低於任何一樣其他小吃或肉類製品。臘肉和臘腸是四川人民過年過節、婚姻慶典等宴席中桌面上必不可少的食品,臘肉一般是由豬肉經過鹽浸漬數日,而後經過柏樹枝條樹葉熏烤和涼乾的工序。其獨特的煙薰的香美味道令食客難以忘卻。臘肉的製作、烹制還有吃法是不能馬虎的呢,那就讓大家來分享這過程吧。

歷史文化

四川臘肉,歷史悠久,中外馳名。顧名思義,臘肉即是臘月間醃制的熏肉。臨冬豬肥,鄉民宰殺年豬,利用醃熏二法,保證在開春之前的肉食供應。在沒有冷藏方法的時代,醃熏風 乾,已是最佳的儲肉方法。冬季來臨,正是醃制臘肉的好季節。

四川人家家戶戶做臘肉,一次就做很多,可以吃到來年。臘肉製作在冬至節前後十天最好,四川臘肉制法有五種,其中青城山 劉公子古法老臘肉最為著名。劉公子製作臘肉採用民間傳統手工古法,根據口味不同,將宰殺的鮮土豬肉加鹽、白酒、五香粉、辣椒等物進行醃制。以前四川各地鄉民山民家中均燒柴灶,灶上備有掛架,利用灶口余溫溫水,進入臘月以後,將醃制好的肉掛在灶口的掛架上,利用灶內的青煙上升去熏制,這樣事半功倍。有的鄉民還往灶中加入柏丫,桔皮,柚子殼等物,以此熏入特殊香味口感。城市居民自制臘肉時,需要自備土陶闊口大缸一口,熏制時,還需自制熏籠一處,火烤醃熏,非常繁瑣。曾有誤以為火災發生而報警者,往往一笑耳。

  另一種雅妹子風醬肉也是從四川臘肉演變而來。雅妹子風醬肉製作技藝極為考究,一塊頂級的風醬肉,需選豬齡十月以上雅河豬五花肉、後肘肉為原料,加健康養生的井鹽,秘制麥醬,及21種對人體有益的香料,經過24道古樸手工製作工序,歷時40天,方可完成。每塊肉都吸收了當地山水的靈氣,味道鮮美,入口唇齒留香,久久難以忘懷。雅妹子風醬肉也是同行業內唯一通過國家綠色食品標誌認證和有機食品標誌認證的品牌產品。

做法

特點:臘肉色澤金黃、瘦肉醬紅。咸度適中,臘香濃而無煙味。制法:(1)將鹽炒熱、晾涼,加硝和香料拌勻,擦抹在肉上,放一缸內,把剩下的鹽和香料,均勻撒在上面,醃制2--3天後翻缸,翻後再醃2--3天出缸,洗淨晾乾。(2)將醃好的肉放入“烘房”內(房內溫度保持在113℃左右),烘1--1天半左右,待皮乾硬即成。

[!--empirenews.page--]

嚼雪包子

簡介

廣漢嚼雪包子,是四川省德陽市的著名小吃,此品餡心精選瘦豬肉,色白如雪,入口鬆軟,1950年後,演變為小籠湯包,又稱小籠包子。

廣漢嚼雪包子是1935年城內嚼雪包子店新創的食品。以上等白麵5公斤加酵面500克,飴糖250克,蘇打3克,製成包皮,再放入精制餡心包好,置籠內熟即成。

廣漢嚼雪包子餡心精選瘦豬肉5公斤剁細入鍋,炒至散籽對加輔料胡椒粉和味精各15克,白醬油、玉蘭片、醪糟、甜醬各250克,金鈎、生各65克。色白如雪,入口鬆軟,1950年後,演變為小籠湯包,又稱小籠包子。

[!--empirenews.page--]

什邡板鴨

簡介

什邡板鴨是一道四川的漢族名吃,什邡當地著名美食傳統名產,有口皆碑,具有100餘年的歷史。產鴨史遠及古蜀國魚鳧王朝,美食史可溯自西漢雍侯宮與五代蜀王宮宴。著在《王家尚食譜》古籍曾記有,北宋大文豪美食家蘇東坡,從綿竹蒸蜜酒、取什邡鴨為佐,暢遊長江作赤壁賦的佳話。而後什邡板鴨終成國人喜愛的蜀中美食。

什邡特產的什邡板鴨分生板鴨和熟板鴨(俗稱燒臘鴨子),系醃鹵食品中的精品,歷史悠久,是與葉煙齊名的什邡特產。板鴨系以其在晾曬和醃鹵過程中,均採用竹骨繃撐,成品成板狀而得名。

生板鴨有三類:即去骨鴨、桶鴨、板鴨。成品可保存三至五月。如需要,可真空密封包裝,保存期更可延長,便利運銷。吃法以清蒸為宜。下放蔬菜,不失本味;煮食亦可。熟板鴨系鹵制。色鮮味美,細嫩化渣,肥而不膩,風味獨特。最宜出鍋即食熱吃口感最佳,不宜久存。因為名師各有師承,所以什邡燒臘鴨子亦各有風味,但皮色金黃、肉色紅潤、肥而不膩、嫩而化渣、耐久咀嚼、鮮香味獨特,則是它們的共同特色。

歷史文化

什邡板鴨是著名的傳統產品。古時以城關李武師(華國)、姜燒臘(天聰)兩家產品為最。1891年,李五師板鴨已暢銷省內外。年銷生、熟板鴨達三萬余只:姜天聰在清光緒年間即從事醃鹵業務,歷經三代,一百餘年,年銷生、熟板鴨二萬余只。他們生產的板鴨工藝獨特,吃味爽口,深受歡迎。解放後,什邡板鴨繼承了以前的工藝特點,生產經營至今不衰。

什邡板鴨為四川著名特產。具有100餘年的歷史。產品選料講究,製作精細。熏制前用天然香料多次醃漬,反復烘烤。其表體金黃,色澤均勻,肌肉緊密、肉質呈濃紅色。高蛋白、低脂肪、臘香可口。

什邡板鴨傳承百年經典工藝,取眾家之所長潛心研究終成一派。本品獨具特色,色白透明,鹽味適中,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empirenews.page--]

連山回鍋肉

簡介

連山回鍋肉是一道四川的漢族名菜,具有獨到的特點,肥而不膩、瘦而不綿、略帶辣味、咸中有甜、色澤油黃、鮮嫩醇香,是色、香、味俱全的可口佳餚。

回鍋肉在四川民間又俗稱“熬鍋肉”, 是川菜中一道歷史悠久的菜餚。其通常做法是,選“二刀肉”,即半肥瘦帶皮豬腿肉,清水煮至八成熟後,晾涼,切片,將鍋內加入適當菜油和豬油燒熱倒入肉片,慢火將肥肉熬出油份,捲曲呈燈窩狀,即民間所謂的“燈盞窩”,之後加入少許鹽、郫縣豆瓣醬、甜麵醬炒出香味,再加入適量青蒜苗合炒,稍時即可。入盤上桌時,肉汁的濃香和蒜苗的清香使得滿屋飄香;送入口中,肥而不膩,細嫩化渣,是佐酒、下飯皆宜的好菜。在四川從達官貴人到普通百姓上門作客,主人待客的菜餚中,按習俗肯定少不了回鍋肉這道菜。解放前,四川許多普通家庭和雇主都以回鍋肉作為家人或夥計改善伙食的主要菜餚,俗稱“打牙祭”。每週一次或每月二次,割上幾斤肉,買來一捆青蒜苗和一堆蘿蔔,用蘿蔔熬湯,用蒜苗炒肉,紅的是肉片、綠的是蒜苗、白的是蘿蔔。

由於四川人多地廣,各地物產不同,風俗口味也有差異,所以回鍋肉這道菜也有許多種做法,主要表現為配料和調味的不同。省會成都素來匯集了川菜的精品,各地的菜餚在這裡得到了昇華,而回鍋肉“咸、甜、鮮、香、辣”的特點在這裡也得到了最完整的體現;四季盛產的新鮮蔬菜,為回鍋肉的配料提供了四季不斷的源泉:冬天的蒜苗、春天的蒜苔、秋天的辣椒、夏天的韭菜等等。用這些時令鮮菜配炒回鍋肉,使人更容易保持對回鍋肉的新鮮感。這也是回鍋肉長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四川盆地周邊五陵山區,由於自然條件較差,物產相對貧乏,回鍋肉配料相對較少,有時用新鮮蔬菜,有時則五花八門,什麼配料都用,比較普遍是用自家醃制的鹽菜,即將捲心菜洗淨加入鹽和花椒醃制而成,作為配料加入回鍋肉,味道也不錯;還有用農家自制家常豆豉以及將鍋魁(燒餅)或饅頭切成片塊作為回鍋肉配料,而後種做法,是既解了饞,又填了肚,很受勞作者們所喜愛。回鍋肉之所以廣受歡迎,長久不衰的原因還有一條,就是它不怕剩菜,只要保存好,不變質,上頓沒吃完,下頓回籠一蒸或回鍋一熱,口味依然,甚至由於調料的滲入,口感更好。

廣漢“連山回鍋肉”,是連山供銷社餐館代木兒在原來四川回鍋肉基礎上,通過精心研究,取其精華,運用現代科學加工以總結,提高烹飪技術,照顧“南甜北淡”的飲食習慣,特別在佐料和調味上進行了改進,以適應八方來客的口味,故得名“連山回鍋肉”。

“連山回鍋肉”具有獨到的特點:“肥而不膩、瘦而不綿、略帶辣味、咸中有甜、色澤油黃、鮮嫩醇香”,是色、香、味俱全的可口佳餚。1986年廣漢物資交流會上,代木兒推出“連山回鍋肉”這道佳餚,一舉轟動廣漢飲食行業,廣大食客們亦大為稱譽。“連山回鍋肉”從此遠近聞名,成為四川省飲食文化中推陳出新、雅俗共賞的大排檔中的一道名菜。

“回鍋肉產業”還成為連山鎮的主要經濟產業。在連山鎮主營“連山回鍋肉”的餐廳除連山代術兒回鍋肉餐廳外,還有廣福苑等多家連山本地餐廳

[!--empirenews.page--]

涼粉

簡介

涼粉為漢族食品之一,流行於中國各地。調以醬油、醋、辣椒油而食,清涼爽滑,為夏季風味食品。在南方地區是指涼粉草及大米所製作的、冷凍後成綠色或黑色膠狀凝固物,暑天可作解渴品,如廣式涼粉、江西涼粉等。而北方地區是指用米、豌豆或各種薯類澱粉所製作的涼拌粉,如榮昌黃涼粉、遵義涼粉(南方)、四川涼粉(南方)、青海涼粉、山西涼粉等。

做法

原料:大米1500克涼粉草500克,選用新鮮涼粉草做的稱青涼粉,乾涼粉草做的稱黑涼粉。

製作方法:1先將大米浸泡4小時,磨成米漿備用。2.先用清水浸洗涼粉草,洗淨後放下用鍋加水把涼粉草煮軟。3.待煮熟之後把鍋里的汁留著備用,把鍋里的涼粉草拿出(拿出的時候,把草上像膠狀的物質弄到先前鍋里的汁液里,再拿去過第二次水)4.涼粉草拿出之後待涼,然後放進清水里搓,把它的精華都搓出來(草里的汁液就在水里了,涼粉草上的膠狀物是精華),之後涼粉草就可以扔了。5.將第二次過水和先前鍋里備用的汁液混合,倒在一起。然後用隔渣袋子隔渣把汁液里的渣都隔去,隔到最後布袋里就剩渣了(渣沒用要扔掉),就可以把汁液下鍋煮了。6.把汁液放到鍋里煮,期間記住要不停地攪拌,千萬不要粘底。7.要到米粉出場了,把粘米粉用水兌開,不要粘稠狀,要兌到液體狀...等鍋里汁液快熟的時候倒進鍋裡面,不停攪拌(前後攪拌)。8.汁液表面有大泡泡就表示熟了,要把泡泡撈掉,都是髒東西。9.最後把汁液倒進容器,等涼了凝固後就大功告成了徹底冷卻後即為晶瑩剔透、富有彈性的黑綠色食品,將其切成簿簿的小塊。根據各自的口味,佐以蜂蜜、白糖或醬油辣椒水,滑溜爽口,風味獨具一格,可解渴也可充飢,長期食用,具有清熱解毒、降壓抗癌之功效。

[!--empirenews.page--]

粉子醪糟

簡介

粉子醪糟,米食,特點:粉子軟糯,汁甜味醇。烹制法:煮。粉子醪糟,也叫“粉子醪糟”、“醪糟小湯圓”、“掐掐湯圓”、“酒釀小圓子”,是四川較為流行的著名小吃。

在四川,人們把醪糟與鍋魁(一種白麵餅)、油條糯米子、雞蛋等一起煮食;在夏天將其兌清水燒沸加糖,晾涼後加冰塊可以做清涼飲料;在許多川味佳餚中醪糟也是必不可少的調味品。

做法

粉子醪糟的製作方法:

吊漿粉子加適量清水揉勻,搓成直徑1釐米的條,再扯成長1釐米的節子,入開水鍋中煮熟,加白糖待溶化後放入醪糟煮開,起鍋入碗即成。

操作要領:醪糟下鍋不宜久煮。

[!--empirenews.page--]

廣漢纏絲兔

簡介

廣漢纏絲兔,是四川省德陽市廣漢市的特產,為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廣漢纏絲兔製作時採用麻繩纏繞的特殊加工方法,因此故名“廣漢纏絲兔”。此菜色澤美觀,肉嫩味鮮,有特殊的煙香味,旅行野餐,尤為適宜。

纏絲兔是四川省廣漢市漢族傳統名菜,相傳創始於唐代。南方著名兔肉加工產品中,尤以四川馳名,加工歷史悠久,製作精細,造型美觀,風味獨特。去廣漢三星堆訪古,廣漢纏絲兔享譽海內外,是四川廣漢古蜀文化三星堆之外的又一張名片。纏絲兔色澤紅潤,味美鮮嫩,肌肉緊密,肉質細滑,而且高蛋白,低脂肪,算得上是一種健康食品。

纏絲兔的主料兔肉富含大腦和其他器官發育不可缺少的卵磷脂,有健腦益智的功效;經常食用可保護血管壁,阻止血栓形成,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有益處,並增強體質,健美肌肉,它還能保護皮膚細胞活性,維護皮膚彈性;兔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8種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含有較多人體最易缺乏的賴氨酸、色氨酸,因此,常食兔肉防止有害物質沈積,讓兒童健康成長,助老人延年益壽。

歷史文化

傳說故事:清朝順治年間,單洪順兩夫婦在廣漢城裡開店賣零酒。酒好,喝兩三杯就要醉倒。所以,這酒店的招牌也叫“有限杯”。單的妻子梁氏賢惠能幹,美貌如花,人稱單梁嫂。單洪順酒館生意好,除了酒好外,還有他家獨創的美食纏絲兔,比起尋常的紅兔和鹽兔好吃多了。方圓幾百里,只有單洪順會做這種風味食品,單家的纏絲兔製作技巧是祖上傳下來謀生的秘方,傳男不傳女,因此,外人從來不知道纏絲兔的做法。他這種兔肉要用三十九種香料配方,熬汁浸刷兔腹,外面再用麻線捆纏。至於是哪三十九種香料,和每種香料添加的比例,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當時廣漢城西街有個董朝富,此人原來是個混混,後來到縣衙門當了衙役,過幾年又當上了班頭。此人惡習不改,在廣漢城裡吃拿卡要,為非作歹,老百姓懾於他的權勢,都敢怒不敢言。董班頭聽到有限杯酒館的纏絲兔好吃,每天都來賒賬,吃完了還要帶幾只走。單氏夫婦小本經營,哪經得起如此折騰。有一天,董班頭又來白吃,單師傅端來酒菜,賠著笑臉說了欠賬的事。董班頭臉色一沈,頓時大發雷霆,他把桌上酒菜掀翻在地,罵罵咧咧地走了。他臨走時惡狠狠地甩下一句話:“姓單的,你給老子走著瞧!”

鄰居們都勸單師傅出去躲一躲,因為大家知道,董班頭心狠手辣,什麼下三濫的手段也使得出來。可是,單師傅不為所動,他對大家說:“各位鄉鄰,謝謝大家的好意。我單某人守法經營,量他董班頭也不敢把我怎麼樣!”不過,單師傅心裡還是惴惴不安,因為鄉親們的勸告絕非空穴來風。他思來想去,覺得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家傳絕技纏絲兔。於是,他把纏絲兔的製作秘方寫在一張紙上,讓妻子好生保管。他叮囑妻子,一旦自己遭到不測,趕緊逃離廣漢,把纏絲兔的秘技傳承下去。妻子含淚答應了。

不出所料,幾天以後,董班頭帶領幾個衙役闖進有限杯酒館來,在酒店內搜出一袋張獻忠鑄造的銅錢。董班頭以此為物證,污蔑單老闆為張獻忠的余黨。縣官與董班頭沆瀣一氣,沒有經過調查就認定單老闆罪名成立。其實,那銅錢是董班頭栽贓陷害。單老闆有口難辯,通匪是死罪,不久就被殺頭了。董班頭還要逼迫單梁嫂做小,若不乾,就要殺她。幸好單梁嫂早有準備,立即帶上盤纏銀兩和兩只纏絲兔,逃到娘家去了。董班頭還不死心,派人四處打聽單梁嫂的下落。單梁嫂怕給娘家惹禍,決定遠走他鄉。臨走的頭天晚上,她向弟弟梁聰告別說:“好兄弟,你姐夫含冤而死,你若他年考取功名做了官,一定不要忘了為他報仇。今天晚上,姐姐最後一次和你吃纏絲兔,望你好好品嘗,記住它的美味,記住你姐夫的冤情!”

梁聰寒窗苦讀,單梁嫂走後十年,他考中了進士,獲得皇帝賞識,做了巡撫,來到各縣巡視。梁聰所到之處,懲惡揚善,把董班頭殺掉了,為廣漢人民除了一害。可是,單梁嫂音訊全無,梁聰沒有姐姐的消息,整日悶悶不樂。

有一天,省城的名流楊先生請他到府上喝酒。席上有一盤兔肉,梁聰細細咀嚼,品其味道,暗想:這不是廣漢的纏絲兔麼?他就不動聲色地問;“此兔口味極佳,請問從何處購得?”

楊先生說;“是寒捨一女傭人所作。”梁聰大吃一驚,說:“不瞞老先生,此兔肉是廣漢特產纏絲兔,因為傳男不傳女,當今天下,只有我姐姐會做了。莫非她還在人世?”楊先生說:“這有何難,叫女傭人出來一問便知。”女傭人聽了主人呼喚,來到客堂。兩人端詳良久,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姐弟團圓,放聲大哭。

單梁氏決心回到廣漢城繼續賣酒,同時招收徒弟,把纏絲兔的絕技傳給鄉親們,也算是告慰丈夫在天之靈。不久,在梁聰的幫助下,單梁氏的“有限杯酒館”又重新開張了,纏絲兔的製作絕技在廣漢城鄉流傳開來,一直傳到現在。

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