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廣西就是官宦商旅雲集之地,因而這裡的飲食習慣融合了各地的飲食特點,廣西小吃兼收並蓄了粵、川、湘、浙、贛、閩等地方美食的特點,尤其以對山珍野味的烹調方法聞名,能在烹制的過程中保持山珍的原味,特點是味道鮮香、微辣酸甜,非常開胃。廣西特色小吃,種類繁多。包括北海小吃、南寧小吃等等,各色各樣的精緻美食,色味芳芬,十分誘人。
老友面
簡介
廣西小吃之一。這是有著百年歷史的南寧麵食.據說,一老翁每天都光顧周記茶館喝茶,有一天因感冒沒有去茶館,周記老闆便以精制麵條,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筍、牛肉末、胡椒粉等,煮成熱麵條一碗,送予這位老友吃。老翁吃後出了一身汗,病狀減輕,故由此而得"老友面"之名。老友麵食之開胃驅寒,深受食客歡迎而經久不衰。老友面發展至今,其演變有老友粉和老友炒粉,老友粉的做法和老友面相同,只是主料換成米粉。
歷史文化
關於“老友面”的來歷,民間眾說紛紜。據說,在20世紀30年代,有一個食客經常去中山路一間小吃店就餐,久而久之,主客成了朋友。有一次,食客外感風寒臥床不起,店師傅聽說後便給食客做了一碗面,放上酸筍、辣椒、豆豉、姜、蔥等,食客吃完後大汗淋灕,全身感覺舒暢放鬆,連打一串噴嚏後風寒全好了,高興之下給小吃店送去一塊上書“老友常來”牌匾。“老友面”從此得名。老友面的傳統製作方法是:先將精麵粉加雞蛋和面,反復搓揉,用竹槓反復壓打,切成細麵條,再以爆香的蒜泥、豆豉、酸辣椒、酸筍、碎牛肉、醋、骨頭湯等配料與之烹煮而成。風味獨特,聞之酸辣鮮香,誘人食慾;食之開胃解膩,回香無窮,並有祛除風寒之功。主料用米粉的,稱“老友粉”。五六十年代起,一直由南寧第二飲食公司主營老友面(粉),其中以位於中山路的中山飲食店最為著名,老友面又稱“中山老友面”,香港《文彙報》、廣東《羊城晚報》和《南寧晚報》等媒體曾對其進行專題介紹。該公司製作的老友面曾獲1997年杭州烹調大賽“中華名小吃”稱號。南寧市製作經營正宗老友面(粉)的飲食店有:大同飲食店、共一飲食店、共東飲食店、杏花村飲食店、建政飲食店、安源飲食店、亭子飲食店等。
做法
取蒜末、豆豉、辣椒、酸筍、肉末用油爆香後,加少許醬油、糖,加入高湯燒開,放入濕面稍煮片刻,起鍋,撒上蔥花上桌。
[!--empirenews.page--]南寧老友粉
簡介
南寧老友粉都說南寧的粉品種最多,不過,老友粉始終是其中的金字招牌。辣椒、酸筍、豆豉、肉片,猛火爆炒,滾湯入粉,夏天吃著開胃,冬天吃著驅寒。南寧人總是說:“幾天不吃老友粉,就像很久不見老朋友一樣!”
歷史文化
南寧老友粉的來源是老友面。關於老友面的來歷有一個典故:上世紀三十年代,一位老翁每天都光顧周記茶館喝茶,有幾天因感冒沒有去,周記老闆十分掛念,便將精制麵條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筍、牛肉末、胡椒粉等煮成熱麵條一碗,送與這位老友吃。熱辣酸香的面頓時使老翁食慾大增,他發了一身大汗,感冒也好了。事後老翁感激不盡,書贈“老友常臨”的牌匾送給周老闆,“老友面”由此得名並漸漸名揚八桂。
做法
主料:新鮮米粉(最好要切粉)二兩或三兩、肉末兩大湯匙、酸筍絲兩湯匙、瘦肉絲少數 輔料:大蒜泥一湯匙、胡椒粉少許、米醋少許、生抽少許、砂姜粉少許、豆豉一湯匙、蒜蓉辣椒醬一茶匙、香蔥末一湯匙
製作步驟:1、 熱鍋,倒入少許油,肉末、蒜泥、豆豉、辣椒醬下鍋中火煸炒,加料酒少許炒至出香味2、下酸筍絲繼續翻炒,加入米醋、生抽翻炒幾下後加入適量開水加蓋大火燒滾半分鐘3、米粉下入大滾的湯中燒開後立即離火,散入香蔥末、胡椒面和砂姜粉盛入大碗即可。
[!--empirenews.page--]桂林米粉
簡介
桂林米粉以其獨特的風味遠近聞名。其做工考究,先將上好大米磨成漿,裝袋濾乾,揣成粉團煮熟後壓榨成圓根或片狀即成。圓的稱米粉,片狀的稱切粉,通稱米粉,其特點是潔白、細嫩、軟滑、爽口。其吃法多樣。最講究鹵水的製作,其工藝各家有異,大致以豬、牛骨、羅漢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濃郁。鹵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風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鮮粉、原湯粉、滷菜粉、酸辣粉、馬肉米粉、擔子米粉等。
歷史文化
桂林米粉的傳說講了好多年,誰也不清楚,也沒有幾個人去考證它。傳說講秦始皇派史祿率民工開鑿靈渠,靈渠修通了,秦始皇由丞相李斯陪同,微服遊覽桂林山水。秦始皇有個嗜好,愛用鯉魚須、魚肚來下酒。來到灕江一看,哇,灕江裡的鯉魚用手就可以撈到,於是秦始皇叫船家趕快弄來了很多魚,又給了很多錢。一餐不知道要用多少條鯉魚才炒得出一碗,秦始皇在灕江上游了半個月,殺了成千上萬條鯉魚。急得灕江裡的鯉魚王亂跳,發誓要把秦始皇的游船拱翻,讓他葬身魚腹!河伯知道了警告說,“帝王之事亂來不得,你趕緊另想辦法吧“。鯉魚王急中生智,用大米磨漿製成了魚須(米粉)、魚肚(切粉)。秦始皇吃了,拍案叫絕,從此桂林米粉就問世了。[2]
後來,秦始皇“焚書坑儒”成了千古暴君,老百姓不喜歡他了,乾脆把桂林米粉的傳說內容改頭換面。改成桃花江上擺渡的年輕人,救了灕江的鯉魚王。鯉魚王問他要怎麼報答,年輕人是孝子,說老母親有病,胃口不開,鯉魚王聽了,就教他學會了製作米粉的工藝,老母親一吃,可口又易消化,病也好了。因那年輕人是瑤族人,所以傳說米粉最早是瑤族同胞做出來的。從前,米粉作坊壓花格窗上,總愛掛一條木制的鯉魚,就是根據這些傳說來的。
做法
其做工考究,先將上好大米磨成漿,裝袋濾乾,揣成粉團煮熟後壓榨成圓根或片狀即成。 圓的稱米粉,片狀的稱切粉,通稱米粉,其特點是潔白、細嫩、軟滑、爽口。其吃法多樣。最講究鹵水的製作,其工藝各家有異,大致以豬、牛骨、羅漢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濃郁。鹵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風味也不同。大致有牛腩粉、三鮮粉、原湯粉、滷菜粉、酸辣粉、馬肉米粉等。
[!--empirenews.page--]檸檬鴨
簡介
檸檬鴨是廣西南寧武鳴一帶的特色菜餚。其做法是將宰後洗淨的鴨切成塊,入鍋炒至六分熟再放入切成絲的酸辣椒、酸芥頭、酸姜、酸檸檬、酸梅、生薑及蒜泥,共同煨至八分熟,再放入鹽豉,炒熟後淋上香油即可出鍋。其味酸辣適宜,鮮香可口,極其開胃。春、秋天火氣大的時候都可以吃,是比較好的“清涼補品”,老少皆宜。南寧氣候和東南亞相仿,受東南亞料理風味影響,近年來採用檸檬作為調料的菜品越來越多。
做法
1. 準備材料:酸辣椒、酸藠頭、酸姜、酸筍。
2. 鴨子先斬大塊,放入沸水中煮變色之後撈出。
3. 斬成小塊。
4. 放點斬好的鴨皮進去,也就是一點點肥肉進去煉油。這是一道很省油的辦法。就是不用放油了,直接在斬鴨子的時候,把一些肥肉取出來放入油鍋里煉油。嘿嘿.......
5. 煉好油之後,把鴨子倒入鍋中,翻炒。然後放點料酒。
6. 放配料進去翻炒。
7. 準備醃制好的檸檬,切碎。注意:檸檬要最後才放進鍋內,以防止檸檬苦了整道菜。
8. 蓋上蓋子燜鴨子。期間不用放任何的配料。,燜10——20分鐘。 把鴨子燜出味道來.....
9. 在燜的時候久不久開蓋子來翻炒一下。然後再蓋蓋子繼續燜。
10. 這時候可以放白糖、放檸檬進去翻炒了。
11. 放入生抽、老抽提味還有上色。
12. 繼續再翻炒一會兒。就可以出鍋了!
13. 出鍋咯! 吃起來有鴨子的香味,還有那些配料帶來的酸辣味!簡直是美味極了! 在炎炎夏日能夠吃上這麼一道菜,既開胃又好吃
[!--empirenews.page--]蠔油叉燒包
簡介
是柳州大中型茶樓四季必備的品種,又是茶點中的名點,它採用傳統的發酵方法,傳統的手工製作,其造型似“雀籠形”為佳,要求包皮雪白,包餡香滑有汁。牛肉燒賣--樓的“鎮山寶”,檢驗茶樓的茶點是否過硬,內行人一著牛肉燒賣便知道,牛肉燒賣用料講究,且有專人負責製作。該點以爽滑有汁,外觀發亮,調味準確合適為佳。
營養價值:麵粉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有養心益腎、健睥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豬肉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並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具有補腎養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做法
原料:酸味酵頭、麵粉、叉燒肉、糖、蠔油等 色味:包皮雪白,包餡香滑有汁。
製作方法:採用傳統的發酵方法,將面團加入肉餡後,用大火蒸10~12分鐘左右即可。一般人群宜食用。但由於豬肉中膽固醇含量偏高,故肥胖人群及血脂較高者不宜多食。蠔油叉燒包是柳州大中型茶樓四季必備的品種,又是茶點中的名點,營養美味,深受顧客歡迎。蠔油叉燒包簡單易制,是一個創業好項目。
[!--empirenews.page--]尼姑素面
簡介
尼姑素面與桂林米粉堪稱姐妹小吃,是廣西桂林漢族風味小吃之一。桂林的尼姑面有悠久的歷史,據傳100年前,月牙山隱真岩有一位尼姑,做得一手味道特別鮮美的素面,久而久之,後人就稱它為尼姑面了。現在七星公園內的月牙樓,仍經營這種小吃。桂林尼姑面,精華也在湯里。這湯的做法與米粉不同,是用黃豆芽、草菇、香菇腳、冬筍等配制煎熬而成。湯色金黃、清口不濁。如再在上面鋪上草菇、素火腿、麵筋等素菜,灑上香油,油炸花生米、胡椒等酥香配料,其味更鮮美甜爽,清香四溢。
做法
原料:麵條、桂林腐竹、草菇、冬筍、油麵筋、乾黃花菜、素火腿、麵筋。主料:麵條輔料:黃豆芽、尼姑素面、草菇、香菇、冬筍、腐竹、素火腿、油麵筋、乾黃花菜 調料:食鹽、味精
製作方法:1、熬湯:用黃豆芽、新鮮草菇、香菇、冬筍久熬而成。2、麵條用清水煮熟裝碗,將湯放入。3、再加上桂林腐竹、黃菜、素火腿、麵筋等素菜和佐料即可食用。尼姑面,以黃豆芽、草菇、香菇腳、冬筍等熬製成色黃清亮、香氣噴鼻的湯;選取上好的精白粉,用手工精 製成粗細均勻,光滑柔膩的麵條。煮面時,先用清水煮至七成熟,而後撈至熬好的湯里煮熟。麵條盛入碗後,再在上面蓋上草菇、素火腿、麵筋等素食鮮,滴上香油、撒上花生糜、胡椒粉。吃起來清淡可口,味道鮮美,余香纏綿。
[!--empirenews.page--]綠豆沙
簡介
湖南暑季以燠溽著稱,而綠豆能清熱敗毒,消暑利水,故為民間盛行的夏令食品之一,所制綠豆沙尤其流 行,不僅為居家所備,街頭亦多小販沿途叫賣或設點出售。將綠豆淘淨,加清水置旺火上煮至六成熟,離火稍晾,倒入篾篩內擦盡表皮,復倒入鍋中,加水用小火煮至融爛,再用紗布袋濾出豆汁,燒沸,加入綿白糖即成。其色澤淺綠悅目,上口柔潤甘甜,意致清涼,十分喜人,尤以冷飲為佳。
做法
1.先將綠豆清洗乾淨,用水浸泡。大約泡一天。
2.將綠豆的皮泡開,用手心輕輕搓揉,綠豆皮能掉下來。
3.將綠豆皮全部去掉。這一步可能有些費事。
4.將去皮的綠豆加2倍水,放入高壓鍋煮約30分鐘。使其成為豆沙。
碎冰、綠豆及其他材料放入果汁機中,以高速先攪打10秒鐘。
長匙略微拌一拌,再繼續攪打20秒鐘即可。
自制糖水:以650g.細砂糖加上600c.c.水煮滾即可,可一次多煮些,放冰箱冷藏備用
[!--empirenews.page--]卷筒粉
簡介
南寧卷筒粉,更在意的是精緻的做法,用磨成的米漿均勻地鋪在熱騰騰的白布上,放進托盤,撒些早已準備好的肉末蔥花,蒸熟上碟後裹成枕狀,食用時配放南寧的特產黃皮醬、香油等調味品,軟滑爽口。
卷筒粉好不好吃關鍵在粉的嫩滑,而不是配菜,那些都只是配角,配角再多也搶不走主角的風頭。如今,經過商家們的改良,卷筒粉的餡已經五花八門,食客們的選擇當然也更多了。
歷史文化
關於腸粉的起源,眾說紛紜,沒有統一的說法,有人說“最早是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又有人說“腸粉起源於廣東,早在清代末期,廣州街頭上就已經聽到賣腸粉的叫賣聲”。也有傳說是乾隆皇帝游江南那會兒,受了吃客大臣紀曉嵐的蠱惑,專門拐去粵西吃腸粉。當吃到這種“夠爽、夠嫩、夠滑”的東西時,乾隆贊不絕口,並乘興說:“這米粉有點像豬腸子”。腸粉在廣東是最為普遍的早餐,看起來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蟬翼、晶瑩剔透,吃起來鮮香滿口、細膩爽滑、還有一點點韌勁,讓人一吃難忘。
做法
1.將老包米500克(即1斤)和清水600克混合泡三個小時以上(目的是使老包米吸收適量水分,磨出來的米漿更細膩,磨漿機的使用壽命延長)。2.將等量的老包米和清水磨,注意出漿的速度要均勻,要不磨漿機器受熱會導致熟漿過多而影響到腸粉的質量。3.將小麥生粉50克勾兌適量清水,和步驟2的米漿勾兌均勻。4.衝生熟漿,生漿與熟漿的比例為10:1左右,加入精鹽。5.抽屜里先上點花生油或者燒鴨油,然後將適量的生熟漿滔到抽屜裡面均勻攤開(可適當添加碎肉或雞蛋等),其厚度在2.5毫米左右為佳,旺火蒸約1分鐘左右,用腸粉專用鏟子把腸粉從前到後,或者從後到前起屜。
[!--empirenews.page--]都樂八寶飯
簡介
八寶飯是漢族傳統名點,臘八節節日食俗。流行於全國各地,江南尤盛。各地的配方大同小異,基本上是把糯米蒸熟,拌以糖、油、桂花、倒入裝有紅棗、薏米、蓮子、桂圓、等果料的器具內,蒸熟後再澆上糖鹵汁即成。味道甜美,是節日和待客佳品。
歷史文化
相傳源於武王伐紂的慶功宴會。紂為商代之末主,膂力過人,敏捷善辯,嗜酒好色,暴虐無道。公元前1123 年,周武王率諸侯東徵,敗紂於今河南省洪縣南的牧野。紂自焚死,武王及定天下,建都於鎬,即今長安西上林苑中。在周武王伐紂,建立天下的大業中,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騙八士,功勳赫赫,深為武王和人民稱譽。在武王伐紂的慶功宴會上,天下歡騰,將士雀躍,庖人應景而作八寶飯慶賀。八寶象徵有功的八士,使用山楂則寓意火化紂王。此菜歷經千年,流傳全國,色澤鮮艷美觀,質軟香甜,為酒席上的佳餚。由於各地習俗,口味有異,用料亦不盡相同,但其烹制方法和風味基本相似。
做法
由優質大糯米、豬油、白糖、豆沙、蓮米、果脯、葡萄乾、桔丁、蜜棗等原料用水衝泡、晾乾、蒸制而成,其味芬芳,飯質軟和,香甜可口。
製作一
食材準備
薏仁米50克,白扁豆50克,蓮子肉(去心)50克,紅棗20個,核桃肉(炒
熟)50克,龍眼肉50克,糖青梅25克,糯米500克,白糖100克。
製作步驟
1、將前三味泡飯煮熟,紅棗泡發,核桃肉炒熟,糯米蒸熟備用;
2、取大碗一個內塗豬油,碗底擺好青梅、龍眼肉、棗、核桃肉、蓮子、白扁豆、薏仁米,最後放熟糯米飯;
3、再上蒸鍋蒸20分鐘,把八寶飯扣在大圓盤中,再用白糖加水熬汁。
製作二
食材準備
上白糯米1千克,赤豆500克,桂圓肉25克,瓜子仁5克,糖蓮子40克,蜜餞200克 ,蜜棗75克,桂花5克,白糖1.25千克,豬油200克。
製作步驟
1.將糯米淘洗乾淨,用冷水浸四五小時,撈出瀝乾,散入墊有濕布的籠屜內,不要加蓋,用大火蒸到冒氣,米呈玉 色時,灑遍冷水,使米粒潤濕。再加蓋,繼續蒸約5分鐘,一見蒸汽直冒籠頂,即將米飯倒入缸中,加入白糖約400克,豬油和開水(約需400克)拌和。
2.將赤豆、白糖(350克)、桂花製成豆沙餡;將桂元肉撕成長條;糖蓮子一分二;蜜棗去核剁成泥,連同蜜餞、瓜子仁,各分成30份。然後用小碗30只,碗內抹豬油,將以上各色原料分別放在碗底排成圖案,上面薄薄鋪上糯米飯,中間放豆沙餡,再放上糯米飯與碗口相平,並輕輕抹平。隨後把它放入籠屜,用大火沸水蒸到豬油全部滲入飯內,並呈紅色時(約需1小時),出屜覆入盤內(如不馬上食用,可在冷卻後再回蒸)即成。
注意事項
1、糯米加水要適量,燜熟即可,不宜太軟;
2、亦可炒好豆沙餡,一層糯米飯夾一層豆沙,以3~4 層為宜;
3、用牛奶代水勾芡,別具風味。
製作三
食材準備
糯米,紅豆餡,果脯,紅棗,瓜子,核桃,熟蓮子,葡萄乾(用量根據實際情況自定)。
製作步驟
1、糯米蒸成糯米飯。
2、碗中塗色拉油或豬油,防粘碗。把一顆蓮子放在碗底,四周放蜜棗,再放果脯,果脯正面朝下,再依次擺放其他原料,注意色彩搭配。擺放至碗中間高度即可。
3、把蒸好的糯米飯鋪在碗底,沒過擺放好的原料即可。加入紅豆餡,再沿碗里鋪上掰開的蓮子和紅棗;再鋪糯米飯,與碗口齊平,按緊。蒸10分鐘,出鍋,涼一會,扣在盤中即可。
[!--empirenews.page--]玉林牛巴
簡介
玉林牛巴(俗稱牛肉乾)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最出名的風味特產,玉林牛巴的美味自清朝就有記載,現已形成玉林牛巴食品產業。
正宗玉林牛巴,其顏色半透明,色似咖啡,油亮,香味濃郁,咸甜適口,鮮美爽口,韌而不堅。色澤暗亮,氣味醇香,肉質細而耐嚼,入口生香,令人回味。肉質細而有嚼勁,吃後滿口生香,堪稱地方一絕。
歷史文化
玉林是我國南方重鎮(古城),位於廣西東南邊陲。傳說南寧開慶年間,一個姓鄺的鹽販子,在運鹽途中牛累死了。他捨不得將牛丟棄,便把宰好的牛肉醃起來,曬成牛肉乾。回家以後,他把咸牛肉放到大鍋里煮。又輔以八角、桂皮等佐料燜燒。牛肉出鍋後異香撲鼻,滿室清香,左鄰右舍聞香而齊至。主人便熱情地請鄉鄰共同品嘗,席間從人無不稱道肉香味美。因為“牛巴”的味道香美,“牛巴”逐漸成了一種人見人愛的風味美食,也成為玉林傳統風味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