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做菜網!

馬鞍山小吃大全_馬鞍山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 愛料理 編輯:愛料理 訪問手機版

馬鞍山市,中國安徽省省轄市,位於安徽省東部,長江下游南岸,於1956年10月12日設立。

馬鞍山是中國十大鋼鐵基地之一,馬鞍山港是長江十大港口之一,是中國重要的鋼鐵流通基地。

特色小吃主要包括:石臼湖螃蟹、金安康蘑菇宴、一品玉帶、黃山寺皮蛋、大肉面、肥腸米線、當塗大肉面、當塗肥腸米線、花山區龍蝦、烤方肉、和縣炸牛肉、花山區煎、三汊河螃蟹、當塗醬菜、姥橋花生酥、烏江霸王酥、白橋糖、廬江米餃、含山乾絲、三口塘老湯、仙蹤狗肉、醃菜汁豆腐

送灶粑粑

簡介

送灶粑粑,是安徽合肥市以及蕪湖、馬鞍山等地,如壩鎮、槐林、無為、廬江等一代的漢族傳統小吃,民間節日祭品。每年農歷12.23為送灶節,當天晚上居民用米粉做成餅,用豆乾,肉,蔬菜或鹹菜等為餡,用素油煎出舉家共食,迎接小年和即將到來的嗎。

送灶粑粑貼鍋的一面色澤金黃,脆而不焦,酥香味美;不貼鍋面,光滑油潤,軟而不粘;餡心多汁,鮮咸味美,清香可口。送灶粑粑的餡料多變,除蘿蔔肉餡外,還常有“鹹菜肉餡”、“芹芽炒肉絲餡”、“白糖餡”、“桂花糖餡”、“芝麻糖餡”、“辣味餡”等風味品種。

歷史文化

送灶”是舊時我國民間祭“灶神”的一種風俗。中國舊時民間認為“灶神”是掌管一家人一年禍福的神靈。因此,每逢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人們使用紙馬、飴糖、米粑粑等送“灶神”上天,稱為“送灶”,到除夕日又貼上新的灶神像,謂之“迎灶”。幾乎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這種習俗,“送灶神”的時間一般都是農歷臘月二十四前後,而送灶神的祭品南方和北方有所不同。有的地方民間以製作米粑粑作為送“灶神”的祭品。每當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都做送灶粑粑。一般上午準備米粉、餡心等原料,下午加工成形,傍晚煎烤。煎烤好的第一鍋粑粑則首先用來祭灶神。人們把粑粑盛在大盤里,放在供奉“灶神”的神龕里,然後點上香火,放鞭炮,歡送灶神上天,頗為嚴肅認真,灶神送走後,全家人即可進食粑粑了。如今,很少有人那麼虔誠地去“送灶神”了。但每當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日這兩天,製作“送灶粑粑”的習俗依然流行甚廣,只是大都用來自家享用,很少有人用來作祭品了。“送灶粑粑”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傳統的節令食品。

做法

食材:秈米、糯米、豆乾、瘦肉、蔬菜或醃制的鹹菜、、蒜、香油、醬油、澱粉、鹽、味精胡椒粉等。

做法:

將秈米和糯米按比例混合(一般比例為7:3),洗淨後瀝水晾乾,磨成細粉。

將備好的蘿蔔洗淨,剁成碎末,再入籠蒸熟或煮熟,擠出水分。

把肥瘦兼有的豬肉剁成肉末,放入鍋內加醬油煸一下,再依次加入蘿蔔末、鹽等,邊加邊翻炒至熟。這裡特別注意餡料一定要有胡椒粉,方能保證成品具有蘿蔔和胡椒粉的香味。

將米粉加熱水和製成面團,分劑後,用手捏成面皮,放上餡料,包製成扁圓形的粑粑坯。

把坯入鐵鍋內煎烤,入鍋前先在燒熱的鍋內壁上塗層食用油,放好粑粑坯後,蓋上鍋蓋,用中火煎烤至有輕微油煙氣從鍋蓋邊冒出,打開蓋,均勻地灑些清水,加蓋繼續煎烤,如此反復二三次後,即可。

[!--empirenews.page--]

封扁魚

簡介

封扁魚,是含山縣獨有的地方特產,得名於其獨特的民間工藝,保留鮮活鯿魚的完整體型,在鯿魚腹腔內填封肥瘦適中的豬肉,經傳統醃制、鹵泡製作而成,其成品肉質細嫩、醇香味美。近來年,經安徽省好再來食品有限公司推廣,封扁魚已逐步發展成為含山乃至巢湖最具代表的地方特產之一。

[!--empirenews.page--]

當塗肥腸米線

簡介

肥腸米線,是當塗縣一大特色小吃,做法簡單,營養美味。

做法

香菜切碎,蔥切成蔥花,蒜頭攪成蒜蓉將半成品肥腸按紅燒肥腸的方法加工好鍋內燒水,水開後把豆芽燙一下,撈出。然後再把米線煮熟炒鍋內入油,將蒜蓉炒出香味加入一勺豆瓣熬成紅油加入水,糖,鹽,雞精,蔥花煮成湯把米線放入碗中,依次放入肥腸,黃豆芽,花生米、白芝麻、香菜,最後淋上湯汁即可。

[!--empirenews.page--]

當塗大肉面

簡介

當塗大肉面,是當塗縣當地的特色小吃,歷史悠久,又稱205大肉面,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落戶於205國道當塗段,客人主要是路上跑車人,大肉面汁濃味醇、肥而不膩,名聲漸漸傳開,也因而得名“205大肉面”、“當塗大肉面”。如今,當塗大肉面已經是馬鞍山眾多小吃中備受市民青睞的佳品之一。

歷史文化

相傳唐朝時期,李白的叔叔李陽冰任當塗縣令,有一年冬天,因為發洪水導致瘟疫肆虐,李陽冰看見老百姓飢寒交迫,全身凍傷,病死的人很多。他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把豬肉、辣椒和驅寒的藥材放在鍋里,熬到火候時再把豬肉和藥材撈出來切碎,用其鍋中水將面煮熟,之後連湯帶面贈送給窮人。百姓吃後抵御了寒冷,治好了凍傷。從此以後,這個麵食的做法就流傳了下來,時至今日,人們稱之為“大肉面”。

面館從205國道搬到當塗縣城南營路,吃大肉面不再是跑車師傅的“專利”,街坊四鄰、城南城北的人都趕過來一飽口福。“甚至南京、蕪湖、合肥的人,經過當塗時,都會繞道我家吃碗面。”說起那些叫得出或者叫不出名字的老食客,老宋臉上洋溢著自豪的微笑。

做法

材 料:寬條面200克.高湯3杯.紅燒肉250克.蔥段少許.木耳適量.薑片少許.香菇適量.色拉油1大匙.菜心適量.

調味料:醬油1大匙.味精1/2小匙.紹酒1大匙.白糖1/2小匙.精鹽1/2小匙.

做法:

1.鋁鍋上火.加2/3清水.燒沸後下入寬條面.煮8分鐘至熟.撈出裝碗.

2.炒鍋上火燒熱.下油.放入紅燒肉.蔥.姜爆香.加調味料.添湯.下入泡發好的木耳.香菇片.見湯沸.下入菜心.離火.倒入面碗中即可.

[!--empirenews.page--]

口袋鴨

簡介

口袋鴨,是馬鞍山傳統名菜,其主料均選用兩年以上農家土老鴨和鮮嫩土豬肚,配當歸黨參、沙參、枸杞等十多種名貴藥材精制而成,營養豐富、味道純正、開胃健脾、滋陰補腎、活養顏、四季皆宜。

歷史文化

據載明末清初,“八大王”張獻忠率一千騎兵從湖北轉戰四川,進入巴蜀之地,在一戶農家中小憩,時值隆冬,蜀地陰冷潮濕,農戶又無多餘食物供與兵士,只得用其自家家養的老鴨和本留著過年用的幾只豬肚燉成鴨湯,燉成之後其湯白肉香,深得張獻忠和兵士們的喜愛。值此,這道不得已之下而做出來的湯在民間廣泛流傳,並得以保留下來。

抗戰時期,許多下江人士為了躲避戰爭而來到巴蜀,將其自己的一些飲食習慣和方式加入到菜中,抗戰結束後,他們又將這道菜餚帶回江南一帶,返鄉後的徽人融入徽菜的一些特點後,逐步形成了現在口袋鴨的雛形。

[!--empirenews.page--]

姥橋花生酥

簡介

姥橋花生酥,是安徽和縣漢族傳統名點。據傳清光緒年間有一位陳姓糕點師傅,將花生米仁炒熟碾碎後,加上芝麻油和麥芽糖切成方塊,形如酥糖,故名。主要由花生米、白糖加工而成.香甜可口,營養豐富。

[!--empirenews.page--]

一品玉帶糕

簡介

玉帶糕是安徽省漢族糕類名特產品,做工講究,質量上乘。清朝乾隆年間,一品玉帶糕作為貢品,乾隆皇帝品嘗後嘖嘖稱贊,御封為“一品玉帶”,此後聲名遠揚。玉帶糕以冰糖、仁、紅梅、青梅、桂花、蓮子、桔餅、米粉、麻油為原料,經科學方法,採用傳統工藝精制而成。黃色的核桃似黃金,綠色的青梅似翡翠,蓮子和桔餅如同珍珠瑪瑙;四周有米粉鑲成的白邊,酷象一條玉帶。玉帶糕不僅香甜可口,而且具有滋陰強身、潤腸益氣、清炎健胃、生津潤肺等功能。

歷史文化

巢湖地區的民間作坊,早就能夠製作各種糕點,特別是方片糕,種類很多,是人們探親訪友最喜歡攜帶的禮品。社會需求量大,糕點的產量也大,競爭也越來越烈。至清朝乾隆年間,有個在炯煬河邊的糕餅坊,精工細作製成一種大方片糕,美其名曰“玉帶糕”。玉帶糕做工精細,選料講究,式樣好看,味道上乘,一經上市便在競爭中取得了優勢,並逐漸風靡其他地區。玉帶糕風行於市不久,這家作坊的一名師傅回到家鄉安徽和縣雍家鎮,也建起玉帶糕作坊,並很快成為當地名產。當時,乾隆皇帝下江南,正路過雍家鎮。地方官便將玉帶糕作為貢品進獻給皇上品嘗。乾隆皇帝見這色彩分明、圖案清晰的糕點,未入口就喜歡上了,待他拿起來送入嘴後,頓覺甜潤清香。嚼起來柔軟細膩,津津有味。乾隆皇帝嘗過天下無數精美糕點,但還沒有吃過如此風味,忙問此糕何名。地方官員見皇帝喜歡,正作著升官夢,聽到皇帝詢問,忙奏道:“此乃玉帶糕,取大吉大利、官場順利之意。”乾隆聽罷說道:“玉帶者,一品也,就叫它一品玉帶糕吧!”有了乾隆皇帝的封賜,玉帶糕從此更加走俏,暢銷江淮大地,成為安徽首席糕點。

[!--empirenews.page--]

三口塘老鵝湯

簡介

三口塘老鵝湯,是含山縣當地一道風味獨特的農家樂品牌菜餚,位於太湖山風景區南面,相距不過數里處。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農民黃勁松根據祖傳秘方,在三口塘這個地方開設了老鵝湯飯店,由於製作地道、風味獨特、聲名遠揚,馬鞍山、蕪湖、合肥、巢湖一帶的食客慕名趨車趕來品嘗,無不贊不絕口,雖然幾經擴建,規模不斷擴大,但依然天天門庭若市,生意紅火。

三口塘老鵝湯是用當地農民自然放牧的成年白鵝,現食現殺,加入鹽、味精、生薑、冰糖、料酒、香蔥等多種配料,用文火墩爛。其特色是湯色紅潤油亮,肉爛而不碎,湯油而不膩,味道鮮美,湯味醇厚,食後回味無窮,用老鵝湯泡鍋巴又香又脆。

[!--empirenews.page--]

白橋茶乾

簡介

白橋茶乾,是安徽和縣著名的漢族小吃,久負盛名,有80多年歷史。以黃豆為主要原料製成乾坯入鍋後,用隔年的陳醬煮,再加上八角、丁香、甘草、白芷、桂皮、冰糖等精制而成,色澤紅潤,柔韌相濟,越嚼越香,營養豐富。

茶乾,是一種高端豆製品,可以看做是豆腐乾的一個細分品類,但無論做工、用料,都要考究很多,水質尤其關鍵,在安徽地區很流行。

歷史文化

茶乾的得名,源自南宋末年。文人雅士以之佐茶,閒暇時三五好友,各一杯清茶,配之六七塊茶乾,悠然自得,不亦樂乎?

[!--empirenews.page--]

炸麻雀

簡介

炸麻雀,是和縣傳統特產名肴,有600多年歷史。

歷史文化

古和州(今和縣)的油炸麻雀,早在封建王朝時代,即已聞名於世,並傳說曾為地方官吏奉獻宮廷的御膳貢品哩!可惜正史無可考據。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下江南,屯兵和陽(亦今和縣之別稱)午休時,被外面樹上一群麻雀嘰嘰喳喳鬧得他無法休息,甚是氣憤,遂令部下將外面的麻雀打死後,下油鍋炸,以解心中之氣。這本是一句氣憤之話,誰知隨從部下卻認真起來,一齊出動將周圍麻雀打死後,剝去身上的皮毛,真的下油鍋炸。不料,片刻功夫,屋內外香氣撲鼻,與一般油炸食物散髮的芳香味不同。炸好之後,部下好奇地嘗嘗味道,覺得非常可口,於是將炸的麻雀捧於朱元璋。朱轉怒為喜,感激部眾美意,隨即嘗了一嘗,感到麻雀雖小,其味殊美,既酥脆又不油膩,連聲贊好。於是油炸麻雀就在地方流傳開來了。

以後每當秋末冬初,麻雀體壯肉豐之際,很多人想辦法捕捉麻雀,辦法越來越巧妙,油炸配料的技術越來越精細。和縣民間喜食油炸麻雀亦世代沿襲成風,並用以饋贈親友,招待賓客,表示特殊情誼。和縣油炸麻雀的美名也漸漸傳揚於外,至今長盛不衰。

做法

取新鮮麻雀由嘴喙殼處剝去皮毛,剪去嘴殼、爪子,剖肚,洗淨;

將麻雀倒入鍋中,加水與麻雀平,煮沸二三分鐘,麻雀發硬,肌肉褪去血色,即可撈起,鍋中湯汁除去飄浮血沫與沈澱渣滓留用;

將麻油(菜油、花生油、豆油亦可)放入鍋內,燒至五成熟時,即將麻雀投入,用鍋勺經常翻動,待油熱至沸點時,略炸片刻即撈起散熱,然後撤去油鍋(或鍋下停火),將油溫降至七八成熱時,復將麻雀倒入二次油炸,使麻雀內外受熱均勻,骨酥肉嫩,至頭殼、脊骨、腿骨泛白,即撈起瀝油;

鍋中留些熱油,將原煮麻雀用的湯汁倒入鍋中,放鹽一兩五錢、糖三兩、生薑一兩切片、蔥三兩(可全蔥連根打結成團)、茜茴五錢、醬油適量,湯汁呈紅褐色,用旺火燒滾,蒸氣揮發、湯汁減少後即改用小火燉,待湯汁變稠,雀肉由硬回軟,即可盛起裝入鉢內,加麻油半斤浸泡一夜,即可食用。

用此法泡制的油炸麻雀,其妙處在於:雖屬油炸佳餚,滋補而不油膩;即使是農歷陽春十月,天晴氣暖,十天半月之內,麻雀美味毫不變質。每次用餐,如有幾支油炸麻雀,既能增進食慾,又覺齒牙余香,確實很是受用。不論宴請賓客,家常便飯,皆屬上品佳餚。

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