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做菜網!

蘇州小吃大全_蘇州特色小吃美食介紹

來源: 愛料理 編輯:愛料理 訪問手機版

蘇州以其獨特的園林景觀被譽為“中國園林之城”,素有“人間天堂”、“東方威尼斯”、“東方水城”的美譽。蘇州園林是中國私家園林的代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蘇州小吃是中國四大小吃之一(南京夫子廟小吃、上海城隍廟小吃、蘇州玄妙觀小吃和湖南長沙火宮殿小吃並稱為中國四大小吃)。“松鶴樓”是老字號的蘇式餐館;“老蘇州茶酒樓”以傳統蘇幫菜而聞名;“朱鴻興面館”和“綠揚餛飩”等物美價廉,比較適合大眾消費。遍布蘇州的面店,表明澆頭品種很多、講究湯水的蘇式麵條是廣受歡迎的小吃。

美食街:太監弄、十全街、學士街、李公堤、鳳凰街等,碧鳳坊、李公堤為中國餐飲文化名街。

蘇式招牌菜:松鼠桂魚、響油鱔糊、蟹粉蹄筋、清溜蝦仁、氽糟、母油整雞、太湖蒓菜湯、雪花蟹鬥、櫻肉、醬汁肉、薰魚、(魚巴)肺湯、三件子、密汁火方、暖鍋、泥拉等。

蘇式糖果:輕糖松子粽子糖、澆切片、三色松子軟糖、脆松糖、松子南棗糖等。

蘇式蜜餞:蘇州製作蜜餞的歷史可上溯到三國時代,清代是蘇式蜜餞的鼎盛時期,其中以“張祥豐”最為著名,歷來是“宮廷食品”。蘇式蜜餞現有160多個品種,以金絲蜜棗、奶油話梅、金絲金桔白糖楊梅、九制陳皮最為著名。

蘇式月

簡介

蘇式月餅,是中國漢族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更受到江南地區漢族人民的喜愛,蘇式月餅起源於江蘇揚州,最初叫做“酥式月餅”,後來演變為“蘇式月餅”。皮層酥松,色澤美觀,餡料肥而不膩,口感松酥,是這款糕點的精華。

蘇式月餅的花色品種分甜、咸或烤、烙兩類。在稻香村和其它老字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全面發展。其蘇式月餅製作技藝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歷史文化

蘇式月餅製作技藝實際上是古代人民的集體智慧結晶,源於唐,盛於宋。盛唐揚州的餅師們從掌握發酵技術發展到利用水油“不合”分層,“酥”化硬的面團,達到面團松脆的目的,制餅時加入各種餡心,逐漸發展成了“酥式月餅”。蘇軾有詩曰“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就是在說蘇式月餅。宋代,這項技藝在蘇州得到發揚光大。[1]歷經兩個多世紀,在稻香村和其它老字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全面發展。 至今可以有文字記載的,確切的傳承藝人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吳金堂一代,在此之前的藝人確切史料已經丟失,至今有五代傳承。

做法

蘇式月餅選用原輔材料講究,富有地方特色。甜月餅餡料用玫瑰花桂花核桃仁、瓜子仁、松子仁、芝麻仁等配制而成,咸月餅餡料主要以火腿豬腿肉、蝦仁、豬油、青蔥等配制而成。皮酥以小麥粉、綿白糖、飴糖、油脂調制而成.

[!--empirenews.page--]

松鼠桂魚

簡介

松鼠桂魚,是江蘇地區的傳統名菜,在江南各地一直將其列作宴席上的上品佳餚,在海內外久享盛譽。

這道菜有色有香,有味有形,更讓人感興趣的還有聲。當炸好的猶如“松鼠”的桂魚上桌時,隨即澆上熱氣騰騰的鹵汁,這“松鼠”便吱吱地“叫”起來。

歷史文化

松鼠桂魚是蘇州地區的傳統名菜,在江南各地一直將其列作宴席上的上品佳餚。據說早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蘇州就有“松鼠鯉魚”了,乾隆曾品嘗過。後來便發展成了“松鼠桂魚”。清代《調鼎集》中有關於“松鼠魚”的記載:“取季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作松鼠式。油、醬油燒。”季魚,應是季花魚,即桂魚。這條記載間接證明蘇州乾隆年間有“松鼠鯉魚”的傳說是可能的。因為《調鼎集》中的不少菜餚均是清乾隆、嘉慶時的。其次可以說明今天的“松鼠桂魚”正是在“松鼠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同的是,古代的“松鼠魚”是掛的蛋黃糊,而今天的“松鼠魚”是拍乾澱粉。古代的“松鼠魚”是在炸後加“油、醬油燒”成的,今天則在炸好後直接將制好的鹵汁澆上去的。此外,今天的“松鼠魚”在造型上更為逼真,其味酸甜可口,這些都是古代的“松鼠魚”所難以比擬的。

做法

食材準備:桂魚200克,料酒2克,松子10克,胡椒粉少許,番茄醬10克,植物油 500克,濕澱粉 40克 (實耗50克),食鹽適量,食 15克。

製作步驟:1.將桂魚去鱗、鰓、鰭、內臟,去掉頭上的皮衣,洗淨,把魚頭斬下,攤開、拍扁。用刀把魚背部的魚骨切掉(不要把魚腹切破),在尾巴處留約1雨的脊骨。桂魚去骨後,皮朝下攤開,用斜刀切成花刀,刀深達肉的4/5,不要切破魚皮,在尾巴處開一個口,將尾巴從刀口中拉出。2.將魚身撒上食鹽、胡椒粉、料酒、濕澱粉(少許)塗勻3.炒鍋上火,燒熱後倒入植物油,油熱至七成,將桂魚蘸少許澱粉,放油鍋中炸數分鐘,再將魚頭蘸上澱粉,放入油鍋中炸,炸至呈金黃色撈出,將有花刀的一面朝上擺在魚盤中,裝上魚頭。4.將松子放在油鍋中,待熟後撈出,放小碗中。 5. 炒鍋中留少許油,放入少許清湯,加食鹽、糖、番茄醬、食醋,燒沸後,用濕澱粉勾芡,加入熱油少許推勻,出鍋澆在魚肉上,撒上松子即可。

[!--empirenews.page--]

楓鎮大面

簡介

楓鎮大面,江蘇楓鎮漢族名點,被譽為蘇州“最難做、最精細、最鮮美”的楓鎮大面要採用優質五花肉,經過拔毛、清洗等一系列步驟,加作料放到鍋中燜4個半鐘頭才能起鍋,面湯採用肉骨、黃鱔骨、蝦腦、螺螄肉等鮮物吊成,具有味道鮮美,燜肉細嫩入口即化等特點,由於調味時不用醬油,湯汁澄清,所以稱為白湯大面。

歷史文化

楓鎮即楓橋,是舉世聞名的寒山寺所在地。相傳太平天國時期,有兩兄弟在楓鎮合伙開了一家面館。一次,老大在一家賭場行賭,將所有買原料和作料的錢都輸光了,以至連買醬油的錢也沒有了。第二天就難以開張了。兄弟倆急中生智,向近鄰要了些酒釀和鱔魚骨頭,乾脆就將紅面(放醬油的面)改為白湯麵。由於酒釀香醇,鱔魚骨頭鮮美,熬出來的白湯下面頗受顧客稱贊。這一天的生意不僅沒有受什麼影響.反而更加紅火了。後來,兄弟倆索性就做起白麵生意來,久而久之,一傳十,十傳百,來此處吃面的人越來越多了,二人正式掛出了“楓鎮大面”的招牌來。後來,楓鎮大面成了這兒的傳統小吃。

做法

製作原料:生麵條500克,豬硬肋1000克,鱔魚500克,細鹽20克,酒釀10克,料酒20克,味精2克,蔥20克,花椒茴香5克,熟豬油20克,蔥末2克,明礬5克。

製作方法:將鍋內加入清水2000毫升,細鹽20克,燒沸後倒入鱔魚,立即蓋好鍋蓋,煮至鱔魚張開嘴,撈出放入冷水中。鍋中原湯加入明礬少許,撇去浮沫待用。鱔魚劃開取骨。

將豬肋肉洗淨切成長方形塊,入清水中浸泡3小時,取出後放入清水鍋內煮沸,再取出洗淨。煮肉湯鍋內加入細鹽、明礬少許,燒沸後撇去浮沫後吊清,再將硬肋肉放入,加鹽、香料等,燒沸後加入料酒。用小火燜4小時左右。肉熟後撈出置盤中,晾涼後切塊,即為肉澆,將鍋內肉湯放入碗中清除香料袋及蔥姜。在鱔魚湯鍋中加入20%的肉鹵,再將鱔魚骨及香料袋同裝一布袋中,扎好口放入湯鍋中,大火燒沸,加明礬將湯吊清,放入味精後改小火保溫,即為白湯。酒釀置於碗中,加入冷水1000克,置於灶上熱處,促其發酵,至米粒浮起,加入蔥末拌勻,適量舀入面碗內,同時加入豬油、鹵汁,衝入白湯,盛入煮熟的麵條,即成為楓鎮大面。

[!--empirenews.page--]

蜜汁豆腐

簡介

蜜汁豆腐乾是上海,無錫等地漢族傳統名吃,家常的小菜,可以作為涼菜吃,也可以佐或者下酒。集咸、香、甜於一體,作為零食或佐粥輔料都是一流。色澤烏亮,鬆軟甜香。蜜汁豆腐乾甜味較濃,是蘇州的美食,大眾飯店也取之為涼菜。

做法

原料:老豆腐500克。 調料:醬油10克,糖75克,味精1克,麻油4克,精油500克(實耗25克),湯400克。

製作方法:1.豆腐切成小方塊,濾去水分。2.油鍋燒熱,放入豆腐炸成淡黃色撈出。3.倒去鍋中油,放入湯、醬油、糖,加蓋用小火燒20分鐘,見豆腐乾鬆軟時,再加入味精收濃汁,滴入麻油即可出鍋裝盤。

[!--empirenews.page--]

藏書羊肉

簡介

藏書羊肉是江蘇省蘇州漢族風味小吃。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燒煮技藝,烹調成各式羊肉菜餚。燒煮而成,白燒以湯色乳白,香氣濃郁,肉酥而不爛,口感鮮而不膩。

歷史文化

木瀆鎮藏書辦事處(原藏書鎮)地處蘇州西郊丘陵地帶,境內群山綿延,植被豐富,有得天獨厚適宜養羊的自然生態環境。羊肉最早是農山羊基地家秋收後因勞累體乏作為進補食品,或宴請親朋好友的農家菜餚。因味道極佳,深得城裡人青睞,故漸變為進城開店經商。

做法

上鍋烹制:先用急火,等湯水沸騰後將表層泡沫撇除,再改用文火燉燒.(你會看到他們煮羊肉都用一種顏色很深的木桶。這可是羊肉味道正宗不正宗的關鍵所在,把買回來的新鮮羊肉放到一個大木桶里熬上2個小時至肉質酥爛.桶是杉木桶,咱們沒木桶就算了.)

位置:另外,在烹制過程中還要注意不同羊肉放置的位置。最下面擱放羊肉,上面是羊肚,而最上面則是鮮美的羊肝。急火燒沸後,便可將羊肝撈出,浸泡在淡鹽水中,這樣做出來的肝才不會變色變味。

秘籍:總結下來就是藏書羊肉味鮮可口,是有秘籍的。首先選羊以二歲齡羊為優,肉不老不嫩;然以百年木桶煮一個半小時,火候講究,煮出來的肉不硬也不爛,最後適時加入適量的特製調料,一碗熱氣騰騰的羊湯鮮美潤熱,香氣四溢,羊肉細嫩滑口,再配上個人喜好的蔥、蒜、鹽、醋、辣醬等佐料,真是百味雜陳,令人回味無窮。

[!--empirenews.page--]

響油鱔糊

簡介

響油鱔糊是一道江南地區的漢族傳統名菜,屬於蘇幫菜。以新鮮鱔魚作為原料,把當天宰殺的鱔魚切成段兒後,放入佐料,爆炒。顏色偏深紅,油潤而不膩,新鮮可口。響油鱔糊因鱔糊上桌後盤中油還在辟叭作響而得名。特點在於鱔肉鮮美、香味濃郁、開胃健身。

做法

材料:鱔魚 300克 輔料:冬筍 25克;火腿 25克;香蔥 2棵;香菜 5棵;生薑 1小塊;大蒜 10瓣;澱粉 適量 調料:食用油 30克;香油 1小匙;醬油 2小匙;高湯 1/2大匙;料酒 1/2大匙;胡椒粉 1小匙;香醋 2小匙;精鹽 2小匙;白糖 1小匙;味精 1/2小匙

製作方法:1.蔥、香菜洗淨切段,姜洗淨拍松;蒜洗淨後部分剁成茸,部分切末;冬筍、茭白、火腿切絲;將冬筍絲、火腿用開水焯透,余下的蔥段、姜塊都切成末;把醬油、料酒、糖、調濕的澱粉、高湯、味精調成芡汁;2.鍋內放水,加入醋、鹽、料酒、蔥、姜。水開後放入活鱔魚,立即蓋上鍋蓋;3.水再開時,改用微火煮至鱔魚肉發軟,撈入涼水中;從鱔魚的頭部下方割去鱔魚腹部的老肉,去掉鱔魚骨,將其餘的鱔魚肉切成段,洗淨後放在開水中焯一下,瀝乾水分;4.炒鍋放油燒熱,下蔥、姜、蒜,煸香後,投入鱔段炒透,再倒入芡汁,拌勻;淋上醋後把鱔魚倒入盤中,撒上蒜茸、冬筍絲、火腿絲、香菜段和胡椒粉,淋上熱香油即成。

[!--empirenews.page--]

西瓜

簡介

西瓜雞又名一卵孵雙鳳,是一道漢族名菜,屬於魯菜孔府菜,為孔府名廚首創,用西瓜制菜始於清宮,孔府此菜是用西瓜和雛雞加干貝口蘑等配料烹制而成,其口味清鮮,營養豐富,頗有特色,孔祥柯品嘗後極為贊賞,便問廚師此菜何名?廚師答:“西瓜雞”,孔祥柯認為該菜制法別緻,滋味鮮美,但名稱不雅,後來他就將此菜更名為一卵孵雙鳳,即以西瓜為卵,兩雞為鳳,從此該菜便成為孔府菜中的上品。

歷史文化

西瓜用於制菜始於清宮。西瓜雞是孔府內廚首創,又名"一卵孵雙鳳"。此菜用西瓜和雛雞加干貝、口蘑等配料烹制而成。據說孔府曾用此菜宴請清帝王、進貢慈禧太后。清朝末期,該菜傳入江蘇各地,成為人人喜愛的夏令名吃。

做法

主料:橢圓形西瓜一個(約2500克),小雛雞2只(約800克)。配料:水發海參50克,水發冬菇25克,水發玉蘭片25克,火腿25克,水發干貝50克,蔥姜絲少許。調料:料酒10克,精鹽3克,西瓜汁50克,白油20克。

製作方法:1.將西瓜削去外皮(也克在外皮上刻上圖案,在西瓜的中間部位,用小刀或半圓形的畫刀拉成長約10釐米、寬約5釐米的長方形口蓋,從此口中挖出瓜瓤(瓜蓋留用,不要挖的太薄,要多留些瓜肉),然後用請水沖洗乾淨。2.將玉蘭片、海參、冬菇、火腿切成長片,除火腿外,都用沸水氽過撈出。雛雞宰殺後,去毛,去五臟,擇洗乾淨,用刀將兩只雞的大骨、翅膀及腿的明骨去掉(保留環骨),再剁去雞爪尖、翅尖,放入盆中,加入料酒、精鹽、味精、白油、西瓜汁、玉蘭片、海參、冬菇、蔥姜絲,拌勻,醃至入味。3.將西瓜放入大瓷盆內,然後把醃好的雞連同配料一起裝入西瓜裡面(兩只雞頭及翅膀要稍露在西瓜開口中),再蓋上切割下來的瓜蓋,用竹籤別住(瓜蓋面朝上)上籠用旺火蒸至雞爛時取出,去掉竹籤,露出兩只雞頭(鳳頭)即成。

[!--empirenews.page--]

梅花糕

簡介

梅花糕,是南京、蘇州、無錫風味小吃,和海棠糕類似。梅花糕是選用上等麵粉、酵粉和水拌成漿狀,注入烤熱的梅花模具,放入豆沙、鮮肉、菜豬油、玫瑰等各種餡心,再注上面漿,撒上白糖、紅綠瓜絲,用灼熱的鐵板蓋在糕模上烤熟即成。此糕呈金黃色,形如梅花,鬆軟可口,老少皆宜。

歷史文化

梅花糕源於明朝,發展到清朝時就成為江南地區最著名的特色糕類小吃。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見其形如梅花,色澤誘人,故作品嘗,入口甜而不膩、軟脆適中、回味無窮,勝過宮廷御點,拍手稱快。因其形如梅花,便賜名梅花糕,流傳至今。

做法

原料配方

以製作100個梅花糕為例:上等白麵粉4公斤、豆沙3.5公斤、白砂糖150克、糖豬板油丁500克、紅綠絲75克、食鹼15克、豆油25克。

製作方法

1、取2公斤麵粉放入桶內,加等量溫水,用長柄鐵勺攪拌均勻,靜置5-6小時,再加入2公斤麵粉和溫水3公斤,用勁攪拌至面漿均勻。將食鹼溶化後倒入桶內拌勻,灌入銅壺內待用。另將豆油倒入容器,加清水50克調成水油。

2、把模具連同鐵蓋放爐上用中火燒燙,用刷子蘸水油將模具孔塗抹一遍,取銅壺將面漿依次注入模孔(只灌半孔),隨即將模具舉起,緩緩轉動,使面漿均勻黏在孔壁,然後放在爐上,將竹片插入孔中把面漿刮向孔的四壁。接著在每個孔內加入豆沙35克、糖豬板油丁5克,再取白砂糖15克均勻撒在各孔內,此後用面漿將孔填滿,撒上紅綠絲約15克,加蓋燒2分鐘,開蓋再均勻撒上白砂糖15克,蓋上鐵蓋再燒3分鐘即熟。打開蓋子用鐵鏟將梅花糕與模具分離,挑起裝盤即可。

[!--empirenews.page--]

奧灶面

簡介

奧灶面是江蘇崑山漢族名點之一,屬於蘇菜系。到蘇州崑山遊覽玉峰山,人們總要去“奧灶館”品嘗一碗“奧灶面”。奧灶面以紅油爆魚面和白湯鹵鴨面最為著名。紅油爆魚面,麵條細白,湯色醬紅;白湯鹵鴨面,白麵白湯,原色原味。

歷史文化

奧灶館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它的前身是崑山的“天香館”,因為經營不善,店主棄館而走。債主趙三老太將它交給繡娘陳秀英經營,易名“顏復興”。心靈手巧的陳秀英本來就擅長精細小吃烹調,她虛心徵求意見,精心烹飪製作,果然非同凡響。只有三張半桌子的小面館顧客盈門,名聲四揚。解放後,根據“奧妙在灶頭上”的意思和諧音,正式命名為“奧灶館”。

相傳,清朝同治年間,在玉峰山下有一家小麵食鋪,店主是名女子,名叫顏陳氏。她悉心經營,取南北麵食之長,製作出一種面白、湯紅的紅油面。由於色香味俱佳,因而深受過往食客的喜愛,生意興隆而馳譽古城崑山全縣。然而,有些同行為了競爭,便中傷其經營的紅油面是“懊糟面”(即邋遢之意)。儘管如此,小面鋪的紅油面因其貨真價實,依然受顧客青睞。一天,店鋪來了一位書生,吃面時,他提出建議:乾脆取“懊糟”之諧音,用“奧灶”兩字為招牌,經營這一獨特的風味。這樣,經書生和其他食客的廣泛傳播,“奧灶面”美食享譽四方,很快成為江南的著名小吃。為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要,1983年,還在蘇州開設了“奧灶館”分號。

做法

奧灶面深受顧客歡迎,首先在於湯麵有特色。它繼承傳統做法,用青魚的魚鱗、魚鰓、魚肉、魚的粘液煎煮提出,所以味道鮮美異常。其次在於澆頭有考究,爆魚一律用青魚製作,鹵鴨則以“崑山大麻鴨”用老湯烹煮,故肥而不膩。再有就是,麵條用精白麵加工成龍鬚面,下鍋時緊下快撈,使之軟硬適度。奧灶面最注重“五熱一體,小料衝湯”。所謂“五熱”是碗熱、湯熱、油熱、面熱、澆頭熱;“小料衝湯”指不用大鍋拼湯,而是根據來客現用現合,保持原汁原味。奧灶面不僅選料講究,味美鮮醇,另外還有“三燙”的特點:面燙,撈面時不在溫水中過水,而在沸水中過水;湯燙,配制好的面湯放在鐵鍋里,用余火燜煮,保持其溫度;碗燙,碗洗淨後,放在沸水中取用,不僅保暖,還消毒衛生。因此“奧灶面”即便是在數九寒天,食之也能冒汗。

[!--empirenews.page--]

鹵汁豆腐乾

簡介

鹵汁豆腐乾已有超過八十多年的歷史。創始人是現在生產“津津牌”鹵汁豆腐乾的廠家。也就是蘇州食品廠。蘇州食品廠前身為“老津津牛肉工場”,“津津牌”鹵汁豆腐乾由此得名。

做法

“津津牌”鹵汁豆腐乾,精選上等原料,配以優質輔料,使用傳統技法和先進工藝生產而成;鹵汁豐富,吃口鮮甜,軟糯適中,風味獨特,兼有姑蘇滷菜和蘇州蜜餞的特色。

相關知識